激荡四百年:各自收拾残局和平有望,第三次北伐却不期而至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52篇
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二月十九,刘义隆下诏,赈济抚恤受到北魏残害蹂躏的各郡县百姓,免除田赋捐税,以恢复国民经济。
二月二十,鉴于北伐失利,刘义隆将太尉刘义恭降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二十七,又将镇军将军武陵王刘骏降为北中郎将。
二月二十八,刘义隆前往瓜步视察。同日,建康解除戒严。
三月十五,拓跋焘回到平城,祭祀祖庙,把南征的经过报告祖宗,又把从刘宋裹胁来的五万多户人家分别安置在京畿附近。
当初,东晋雍州刺史鲁宗之投奔北魏,儿子鲁轨官至荆州刺史、襄阳公,镇守长社,时常想要回到南方,只是由于当年杀了刘康祖和徐湛之的父亲,不敢回去。鲁轨去世后,儿子鲁爽承袭了他的官爵。
鲁爽从小就有武略,和弟弟鲁秀都深受拓跋焘的宠爱。之后,兄弟二人因为犯罪受到拓跋焘的盘问和斥责,一直担心会被诛杀。
因此,当鲁爽和鲁秀跟随拓跋焘从瓜步返回来到湖陆时,向拓跋焘请求道:“我们与南方有深仇大恨,每次大军南下,都害怕殃及祖坟。借这个机会,我们想把祖先的棺木移送到平城安葬。”
拓跋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回到长社后,鲁爽和鲁秀杀了几百名北魏戍卒,率领所部以及愿意跟随自己的一千多家部众投奔了汝南。
四月,鲁爽派鲁秀前往寿阳,送信给刘宋南平王刘铄,请求投降。
刘义隆听说后十分高兴,立刻任命鲁爽为司州刺史,镇守义阳,鲁秀为颍川太守,其余的弟弟、侄子等也一并封官授爵,赏赐丰厚。
得知鲁氏兄弟背叛,北魏军一气之下捣毁了他们家族的坟墓。
为了国家大局,徐湛之没有计较刘义隆重用鲁爽兄弟,但杀父之仇不戴共天,他请求辞官回乡隐居,刘义隆不准。
五月,刘义隆重新起用刘义恭,领南兖州刺史,将州府迁到盱眙,加督十二州诸军事。此时,距离他被降职不到三个月。
五月二十五,刘义隆以尚书左仆射何尚之为尚书令,太子詹事徐湛之为仆射、护军将军。
何尚之因为徐湛之是皇亲国戚,深受刘义隆的宠信和重用,所以每次遇到大事都全部推给徐湛之。
刘义隆又下诏,命徐湛之与何尚之共同受理裁决公务。何尚之虽然身为尚书令,朝政实际上全由徐湛之一人裁断。
刘宋在有条不紊的恢复战后秩序,北魏同样也专注于内部事务,仿佛一年前的战事没有发生过。
六月,拓跋焘命太子少傅游雅和中书侍郎胡方回等人改订法律,进行大量的更定和补充,修订完的法律共有三百九十一条。
八月,萧斌和王玄谟都因战败被免官。这一天,刘义隆闲聊之中问沈庆之道:“萧斌打算斩了王玄谟,你为什么要阻止呢?”
沈庆之回答道:“大将纷纷退逃,没有谁不怕受到惩处。假如有一个人因为回来了却被处死,那么其余将领肯定会四处逃亡不再回来。出于这个考虑,臣才阻止了萧斌这样做。”
一番话说得刘义隆连连点头,从此对沈庆之更加刮目相看。
十月,刘义隆主动派使节出访北魏,拓跋焘也派殿中将军郎法祐前来修好。所谓不打不相识,和平都是打出来的。
十二月,刘义隆派沈庆之将几千家彭城难民迁移到瓜步,又派征北参军程天祚将几千户江西难民迁移到姑孰,以吏部郎王僧绰为侍中。
王僧绰是王昙首之子,从小就胸怀大志,刻苦好学,思维细致缜密,非常熟悉典章制度,大家也都认定他是国家栋梁之材。
成年后,王僧绰娶了刘义隆的女儿东阳公主为妻。在吏部任职时,他了解并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物,推荐选拔人物也都非常恰当。
当上侍中时,王僧绰才二十九岁,沉着稳重,处事有分寸、有度量,从不因为自己才能高人一等而对他人傲慢无礼。
这时,刘义隆年纪渐高,身体偏弱,一直在思考身后之事该托付给谁,因王僧绰尚年轻,就想把国家重任全部托付给他,朝中无论大事小情,都让他参与讨论。
从刘义隆开始亲政,最宠信的人先是王华、王昙首、殷景仁、谢弘微和刘湛,后来是范晔、沈演之、庾炳之,再接着是江湛、徐湛之、何瑀之,直到王僧绰,总计十二人。
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双方都元气大伤,看刘义隆和拓跋焘的架势,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起冲突。而且,前两次北伐相隔近二十年,刘义隆就是不甘心也该等一等,但谁也想到,第三次北伐竟来得如此之快。
刘义隆之所以迫不及待的发起第三次北伐,全都是因为拓跋焘和拓跋晃父子竟然在短短数月内都病逝了,国内一片混乱,给了他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