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佛像2
弥勒佛像 元 通高 52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结说法印赤足站在莲座上,宝冠细碎精致,其上散落着小粒的绿松石,头光的婆金效果略暗。通体婆金,金色醇厚饱满。身体略微左倾,有两枝粗茎莲花对称从莲座升至脸颊两侧的位置,左侧上托宝瓶,右侧为摩尼宝花。造像上身裸露,饰有纤细的项链、胸饰、要珞,臂钏小巧精致,下身着薄裙,大腿骨凸出,裙边的皱褶精致华丽,既有金属的光亮又有布纹的柔软。莲座为双层,仰瓣与覆瓣对称,饱满且富有层次。
观音菩萨像 元 通高59厘米铜质此尊自在观音像通体鎏金,踟趺坐于法坛,作敛目入定状。长发披肩,胸结要珞,袈裟柔软贴身,左臂弯垂,手枕于膝,右手略微用力地撑着法坛边缘,指作兰花状。额顶有一佛端坐莲花上,乃其化身。造像体量巨硕,鎏金完好,灿烂炫目,几无损伤,雕塑细腻,佛相庄严静穆,内蕴智慧。
文殊菩萨像元 通高42.5厘米 铜质 故宫博物院藏此尊造像双手牵莲枝,结说法印。右腿伸出,脚踏一莲花,为右舒坐式,藏西特点十分明显。发髻高而扁,三叶冠高耸,大圆轮耳环,白毫嵌银,身体两边的青莲枝圆润丰满,璆珞镶嵌珊瑚、松石。莲座上缘连珠细密,下缘连珠粗大;座前莲瓣肥厚饱满,座后无莲瓣。
阿閦佛像 元 通高22.5厘米 铜质 首都博物馆藏此尊造像头戴五花冠,头顶螺髻高高隆起,低首,面形宽扁,眉眼上挑,双目低垂,眉间饰白毫,高鼻小嘴,面相端庄秀美。大耳垂肩,耳际有缯带垂下,丝织感甚强。躯体壮硕,肩宽腰细,肌肉饱满而具弹性。上身着祖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仅在领口、袖口和小腿处以连珠线表示,为典型的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惜台座已佚。
莲花生及双妃像 元 通高21 厘米 铜质 西藏博物馆藏莲花生出身王族,据说是印度金刚乘始祖英迪拉菩提之子,752年经尼泊尔抵拉萨,同年秋主持建造了桑耶寺,并以该寺为中心,广传显密经论仪轨,后世多以其入藏弘法作为密教传入我国西藏的开端。作为在西藏弘扬佛教密法的人,莲花生不但在宗教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且在西藏民间也广泛流传着有关他及两位明妃的神奇故事。莲花生铜像居中,站立在莲花生两侧的是他的两位明妃,一为空行母益协措杰,原为赤松德赞的王妃,后成为莲花生修法的伴侣;另一为曼达罗,意为"守意女"。
白度母像 元 通高42厘米 铜质故宫博物院藏白度母又称"白圣救度佛母",是观音菩萨化现的二十一度母之一。因其通体洁白,故称"白度母"。此尊造像左手持莲枝,全踟趺坐姿。高柱状发髻正中为阿弥陀佛,五叶冠冠叶细小,白毫嵌绿松石。上身赤裸,乳房高耸,要珞简洁,腰与裙下摆皆以连珠装饰,腿上刻四瓣莲花纹。腰座莲瓣肥大,其尖略卷,环绕莲座,底板藜十字交杵图案,涂以红漆。
绿度母像 元 通高28.1 厘米 铜质 首都博物馆藏此尊造像头戴五叶冠,面形方圆,下颌略收,神情温婉,体态丰满,三折姿自然生动,姿态曼妙。右手结与愿印,左手牵莲花蔓,胸前饰长短两条腰珞,最外围璆珞从两乳间绕过,冠、要路、臂钏均镶嵌松石,下身着贴体薄裙,其上题刻精细繁密的花纹,裙腰处装饰宝石,帛带斜绕过腿部搭于左臂之上,沿体侧自然下垂。整体刻画细腻,铸工精巧,极富韵致。
不空成就佛像元 通高22厘米 铜质 首都博物馆藏此尊造像高扁发髻,五叶花冠,冠两侧有冠结和缯带,缯带在耳侧翻卷扬起,面容慈和,脸形微扁,眉眼细长。右手立掌结无畏印,左手置脐下结禅定印。有帛带环绕身后,垂角从肘部飘出。双层莲台,莲瓣肥大。整体造型为西藏早期风格。
不动金刚像 元 通高26厘米 铜质 故宫博物院藏西藏不动金刚的特征是右手上举持无畏剑,左手结期克印,持索,弓步立姿。此不动金刚红发如日轮,中间有二蛇交缠,五叶冠,发髻后出发插,为藏西造像的特点。胸前要珞拙朴简洁,大腹圆凸,下身着短裙,裙上有藏西13世纪造像上出现过的阴刻旋草纹。双腿蹬踏有力,足镯以蛇作饰。莲座的莲瓣肥厚,其尖稍卷,是印度帕拉风格造像中常见的形式。
金刚萨埵像 元 通高34厘米 铜质 私人藏品金刚萨埵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菩萨。此尊金刚萨捶像具有浓厚的藏西造像风格,很可能是阿里地区的工匠制作的。
金刚手菩萨像 元 通高25厘米 铜质 首都博物馆藏此尊造像为忿怒相。身形粗壮,左倾站立,腰围虎皮裙。身饰项圈、臂钏、手镯、脚镯、耳珰,腰间系宝带,垂于腿间。矮花冠,红发竖起,顶部有一尊化佛,火焰眉,三目圆睁,表情忿怒。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结期克印。
释迦牟尼佛像13世纪 通高26cm 铜质此尊造像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宝珠顶严,额宽颐丰,双目微合,白毫镶嵌松石,耳垂穿孔较大。肩胸宽厚,肢体圆润。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缘缀凸起的连珠线,并整刻纹饰。手脚雕铸考究,关节富有动感。全踟趺坐,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表现出释尊降服聚魔后请地神作证的样式。造型风格受尼泊尔影响较大,应为13世纪我国藏中地区铸造。
观音菩萨像 13世纪 通高24厘米 铜质此尊莲花手观音像为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风格,通体婆金,头戴五叶宝冠,额间白毫凸起,眼睛嵌银,细眉凤目,端鼻秀口,厚唇含笑,脸庞丰腴秀美,身上要路环绕,缀满珠纹。造像右手结施与印,莲茎从手后依臂而上,花茎在肘间分股,于右肩绽放,花瓣丰硕饱满。左手于胸前结期克印,捻持莲花,手指律动曼妙,右手掌心阴刻有法轮,结踟趺坐于莲花宝座上。
双面供养女烛台 13世纪 通高22厘米 铜质 西藏博物馆藏藏传佛教寺院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供器,如七政、八宝等,供养人像也是其中一种。这件烛台做成供养女的形象,而且正反两面相同,构思非常巧妙。
噶当祖师像13世纪 通高18厘米 铜质祖师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踟趺坐于莲台之上。制作者运用了阴刻、阳刻、浮雕、圆雕工艺,技法纯熟。祖师头颅圆硕,意态慈和。藏式袈裟,衣衽和袖袍上有精美的嵌银装饰,双腿间铺开细密的衣褶。背光如山,周边阴刻一圈燃烧的火焰纹,上饰展翅欲飞的金翅鸟,踞于祖师头光之上,两只瑞兽于两侧蜷足而立踏于象顶。金刚座遍镇宝石,台座的几何结构如涟漪传递,厚重坚实。
恩扎空行母像12-14世纪 通高19厘米 铜质"恩扎"为梵文音译,因为这种空行母是由传承者恩扎布德传下来,所以命名为"恩扎空行母"。从这尊造像的五叶宝冠及其身体各部位装饰特征来看,除具有较明显的尼泊尔风格外,还与12-14世纪我国西藏造像风格接近。
无量寿佛像14世纪 通高21 厘米 铜质无量寿佛又称"长寿佛",乃是法身阿弥陀佛之另外一种报身显现。"无量"意为"不可计数"、"广大无边",主司护佑众生,不惧魔障与死神而得自在,与白度母、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此尊造像双手结禅定印,捧贮满智慧甘露之长寿宝瓶于脐前,踟趺而坐。发髻高耸,背后的帽带飘扬,两侧的莲茎自台座升起,呈环状,在佛冠顶部相交。沿袭印度帕拉风格的莲座仰瓣与覆瓣交错并列,上下边缘有连珠装饰,莲瓣间分布着三角叶尖。
文殊菩萨像 15世纪 通高22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柔美而不失庄重,简洁而不碍精致,意态闲适,形神兼备。菩萨戴五智宝冠,雍容雅致的面容为15 世纪的标准风格,其头上高耸的繁复有序的碧蓝发髻与摩尼珠纹饰的宝冠融为一体,极为富丽。双手各持一莲花,游戏坐于双层莲台上,姿态惬意舒泰。在优美的指间一朵金色莲花袅娜升至肩头,左手弯曲回扣。右手撑扶于台座之上,手臂浑圆润泽,手背厚实柔软,这一奇特的姿态,使造像的重心向后产生微妙的偏移,文殊菩萨欣悦的神情中由此平添了一份罕见的自在豪迈之气。
绿度母像 15世纪 通高47厘米 铜质绿度母右手结施愿印,左手于胸前结说法印,赤足站立。头戴五叶宝冠,冠叶为椭圆尖顶的宝相花样式,叶片中镶嵌松石和珊瑚,左右两个对称的帽饰如插在鬓角的鲜花,端秀富丽。造像身材颀长,要珞繁复有致、疏密得当,其中所嵌宝石虽有脱落,依然可见其华贵的风范。肩头披散的发缕下,衣褶细密层叠。身体两侧有带茎的莲花袅娜升起至肩头。左侧的莲花从台座升至肩侧,曲折回旋,当中套有佛塔,与明永乐时期的塔形同出一款,花下坐格鲁祖师。右侧的莲花从右臂肘部攀至肩头,花下有顶盘五蛇的龙尊佛踟趺而坐。
财神像15世纪 通高33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宝冠雕饰精致华丽,长发披肩。面部圆润饱满,双目圆睁,气宇非凡。上身赤裸,胸前饰珠钿,手拿宝物。整体造型厚重独特,品相完美,有各色宝石镶嵌,局部彩绘,十分难得。
莲花生像15世纪 通高21 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为黄璃玛,铜质,极其精美,莲座为红璃玛,冠顶上轮和眼角嵌红铜,眼珠嵌银,瞳孔刻画得炯炯有神。其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钵,怀抱宝杖,踟趺坐于莲花座上。
莲花生像 15世纪 通高22.3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红铜婆金,镶嵌宝石,面容沉静。左手持颅碗,右手于胸前持金刚杵,珈趺坐于莲座上。衣帽为藏式风格,帽冠红色彩绘,上有细长的羽顶,其下有日月轮,日轮上嵌红宝石,月轮下嵌松石,胸前的项链、耳坠亦镇有上等松石,两端帽耳紧贴于头侧。造像左臂弯携宝杖,杖尖有三股分叉,杖身上三个人面装饰代表人生的壮年、衰老和死亡。置于腹部前的左手所持的颅碗形制独特,上盛摩尼宝花。莲师外披法衣,内穿软袍,阴刻的细小宝花线条细腻,纹理毕现。
观音菩萨像15-16世纪 通高27厘米铜质此尊莲花手观音像为克什米尔风格,右手结无畏印,左手握莲花,赤足站于台座上,戴三叶宝冠,上有一化佛,下饰大颗青金石,两侧有较宽的帽带自然落在肩头,身后在胯部位置以下有袈裟摆动,两腿之间的花纹呈曲线上升。宽边的头光小巧精致,上刻火焰状的花纹。羊皮披于左肩之上,腹部肌肉自然隆起。双腿膝盖骨凸出,脚趾刻画细腻。造像左侧的莲花从台座上部上升,从左手处弯曲而上,于肩部位置分出高低不同的两朵莲花。台座为两层,上小下大,上薄下厚,中间是戴三叶冠踟趺而坐奋力上举的力士造型,胸与腹部的凹凸相映成趣,两侧是神态稍有不同的大头瑞兽,形态威猛,神情恭敬,颇为有趣。
弥勒佛像16世纪 通高20.5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佛身为红璃玛,背光、台座为黄璃玛。弥勒右手结施愿印,左手结说法印,赤裸上身,赤足站在莲台上。头上有一弥勒标识———佛塔的装饰,左肩连接背光处有一朵莲花,上有一小巧宝瓶。造像面部冷金略微剥落,饰有简单的环形耳坠、项链、胸坠,束腰旁有飘带从身前环绕而过,至胯部自然垂下。宽边的背光形如烛台,上刻抽象焰花,头光一如焰苗,仿如虚空中手执光明,弥勒佛智慧照亮未来。
释迦牟尼佛像明 通高72.5厘米铜质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诞生于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渡生四十九年。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后人们尊称他"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的艺术形象有诞生像、苦行像、成道像、说法像、旃檀佛像、禅定像、涅槃像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成道像。这尊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应为明永乐后期作品,其有三个突出特点非一般造像可比∶一是体量高大。据目前所知,明代宫廷造像体量多在10-27厘米之间,27厘米以上者罕见且大多收藏在博物馆或供于寺庙之中。最大的一尊莲花手菩萨像通高145厘米,收藏于青海博物馆。二是工艺繁复。主要体现在佛像台座和背光上。台座四周满刻缠枝莲、金刚杵、莲花瓣等纹饰,背光上镂空满雕缠枝莲、金刚杵和火焰纹,纹饰布局规整、疏密有致,雕工精细、玲珑剔透,显示出皇家艺术的华丽与高贵。三是保存有完好的装藏。这尊像体量高大,佛身内膛空间亦大,所以装藏明显较一般佛像多。
释迦牟尼佛像明 通高25.4厘米铜质释迦牟尼坐佛左手掌心向上,置两足相交间,右臂下垂,手搭膝前,为释迦牟尼最常见之仪轨,于平常中见神采,远观近瞻均赏心悦目。坐像上几无纹饰,薄衣贴身,躯体毕露,浑圆起伏,似有韵律。面相庄严而智慧明澈、超然无碍,可谓造型在仪轨之中,神情超仪轨之外。
释迦牟尼佛像明 通高19厘米 铜质旃檀佛是佛教史上出现的第一尊佛像。据佛典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佛为超度生母摩耶夫人,花去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当时人间有一位虔诚的优填王,恐怕佛陀走后心生渴仰,就请佛陀站在水边,让优秀的工匠照着佛陀映在水中的倒影,用牛头旃檀木雕造了一尊佛陀的形象。此像为站立姿,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能够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屈臂举于胸前结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一切恐怖。头饰旋涡状发型,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衣纹呈波谷状分布,薄透贴体。造型大方,形象独特。由于它是用旃檀木雕刻的,所以称"旃檀佛像"或"旃檀瑞像"。后来不管使用何种材质,凡是雕塑成这种样式的释迦牟尼佛像都称"旃檀瑞像"。此像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尊像面容俊秀,神态沉静,躯体匀称,体态优美,衣纹流畅自如,分布齐整美观。整体造型大方,气质优雅,做工精细,流光溢彩。二是造型、题材独特,寓意深刻。据目前所知,此像造型在现存明代宫廷造像中独一无二,堪称绝品。其题材来源于我国中原地区流行的旃檀佛像。历史上它是中原地区最为神圣的佛宝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崇信。三是具有汉藏艺术结合的特点。此像整体造型来源于印度旃檀佛像,但其头部的螺发则是我国西藏地区流行的样式。
释迦牟尼佛像明通高27.6厘米铜质 首都博物馆藏释迦牟尼佛全踟趺坐于莲座上,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此像造型端庄,比例匀称,螺发,高肉髻,脸形方正,神情庄重,着袒右肩袈裟。莲座上下沿均饰连珠纹,莲瓣细长饱满,尖端饰卷云纹,莲座前沿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释迦牟尼佛像 明通高 17.6厘米 铜质 首都博物馆藏释迦牟尼佛全踟趺坐,螺发,高肉髻,双目微启,嘴角含笑,着祖右肩袈裟,衣纹自然流畅。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台座莲瓣尖端饰精美的卷云纹,莲座前沿阴刻"大明宣德年施"款。
释迦牟尼佛像 明 通高3厘米铜质首都博物馆藏此尊造像踟趺坐姿,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大头方脸,顶平高髻,面相扁圆宽大,额部高广宽平,五官端正,眉眼细长,大耳垂肩。躯体厚实,脖子较短,肩宽胸挺,四肢粗壮。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简洁,完全采取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整体造型夸张,神态威严庄重,是明代藏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典型代表。
释迦牟尼佛像明 通高26厘米 铜质 故宫博物院藏此尊造像左手结禅定印,捧钵,右手结触地印,全踟趺坐。两颊与上眼睑略显浮肿,薄衣贴体,身体粗壮。莲座下加三足高台。这件作品具有鲜明的印度帕拉风格,但佛像脸上的白毫及身上、高台上嵌绿松石、珊瑚的做法却显示出我国西藏的装饰特点。
释迦牟尼佛像 明 通高48厘米 铜质 西藏博物馆藏此尊造像全踟趺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细眉长目,眼睑下垂,神情严肃,作沉思状,金色灿然,为释迦佛像中的精品。
释迦牟尼佛像明 通高20厘米 铜质此尊造像高肉髻,顶严上饰双层宝珠。着祖右肩袈裟,边缘阴刻饰带。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表现释迦佛降魔成道的情景。此像制作精美,纹饰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