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四章 万物之宗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二、译文:
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之中,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著作用,可却看不到它的存在。
动啊,就好似兴起万物的宗祖。抑制好恶,才能兴起万物。混合多样,才能成就万物。静啊,就好似成就万物的根源。
现实的我无从知晓道是从哪里产生的,道是天帝的宗祖。
三、字义:
[说文注]:冲,涌繇也。涌,上涌也。摇,旁摇也。凡用冲虚字者,皆盅之假借。
[说文]:用,可施行也。
[韵会]:弗,违也。又不也。[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者也。
[正韵]:盈缩,过曰盈,不及曰缩。盈为呈字之假借,呈与形字义同。呈,示也。
[说文]:渊,回水也。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这个字有“水深”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知识中“水深”有两指:一个是水深则水面流缓。另一个是水深则水下暗潮涌动。
[广雅]:似,类也,象也,若也。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说文]:宗,尊祖庙也。[白虎通]:宗者何,宗有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郉昺]曰:宗者,本也。庙号不迁,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称曰宗庙。
[说文]:摧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注]:挫,折也。[国语·吴语]:而未尝有所挫也。[注]:毁折也。
[说文注]:阅,具数于门中也。古叚阅为穴,叚兑为阅。凡空窍皆为穴。[河上公]曰:兑,目也。
[博雅]:解,散也。[玉篇]:解,释也。
[说文注]:纷,马尾韬也。韬,剑衣也。引申为凡衣之偁。[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集韵]:和,调也。[广韵]:和,合也。[荀子·非十二子]:合群者也。注:合,谓和合群众也。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
[尔雅·释诂]:尘,久也,谓尘垢稽久也。
[正韵]:湛,音尖。亦渍也。与渐瀸同。[易·渐卦正义]:渐者,不速之名。凡物有变移,徐而不速,谓之渐。[尔雅·释水]:泉一见一否为瀸。[注]:瀸,纔有貌。[疏]:言泉水有时出见,有时不出而干涸也。
[正韵]:或,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阙疑之辞。[易·干卦]:或跃在渊。[朱子·本义]:疑而未定之辞。
[王安石]曰:象者,有形之始也;帝者,生物之祖也。
四、说明:
老子对“道”为何物是分在不同章节来阐述的。首先,在一章提出了“道”的概念,但老子并没有解释“道”为何物,而是在四章、十四章、十六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这五章中对“道”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的。
老子此章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一个是说明“道”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另一个是说明在一章中提到“无”与“有”的运动方式,是“道”的运动方式。
“道”是以“冲”的方式,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中的。并且“道”的这种“冲”的运动本身,对于人来说是不可见。
老子的“冲”运动,有两种状态:一是渊,一是湛。下面把这两种状态与一章的“有”与“无”同时列出,来看看两者的关系:
四章: 一章:
渊呵,似万物之宗。 无,名万物之始也。
湛呵,似或存。 有,名万物之母也。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渊”与“湛”,就是一章所说的“无”与“有”的翻板说法,两者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无”与“有”是隶属于“道”的,“无”与“有”的运动方式可以统称为“冲”。那么,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有一无之谓道”就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为“冲”的运动方式做下总结:“冲”是由“无”与“有”两种运动方式混合而来的,运动的“无”,用于兴起万物并向它物转化以保持自身能量不灭。运动的“有”,用于成就万物并以复现外观形制来反映“无”运动的结果。
以后我们会看到,老子也称“无”的运动为“动”,称“有”的运动为“静”。现在我们只要知道道德经中“无”与“动”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有”和“静”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就可以了。
“道”能做到“渊呵,似万物之宗”,是因为“挫其阅,解其纷”。也就是说,“道”抑制好恶才能兴起万物。
“道”能做到“湛呵,似或存”,是因为“和其光,同其尘”。也就是说,“道”混合多样才能成就万物。
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挫阅解纷,和光同尘”,会察觉出这两句话与道经二章的“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是同一个意思。
“挫阅”才能抑制好恶,只有抑制好恶,才能去除“齐同”思想而保证万物的“有差别”存在。
“和光”才能混合多样,只有混合多样,才能保证万物的“普遍联系”存在,有了“普遍联系”,万物才能相互转化。
在文章的最后,老子曰“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老子用这句话,解释了道经一章中为什么说“道”是“众眇之门”。如果说“帝”都是从“众眇之门”出来的,那么神仙、鬼怪、圣人、人君等等,还有什么东西不隶属于“道”呢?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