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茯苓饮

方歌:  外台茯苓饮橘枳姜

台茯苓饮参术橘枳姜痰湿

若加半夏效更优,中寒停饮心下痞

通变台茯苓饮温胆汤去竹草枣,

加入参术建中气消补兼施消痰饮。

【方歌】中虚不运聚成痰(饮),枳二参苓术各三,

姜四橘皮二两半,      补虚消满此中探。

组成:茯苓3两,白术3两,人参2两,生姜4两,枳实2两(炙),橘皮2两半(切)

病机要点:“痰气”二字,即(停痰)宿水与气痞耳。茯苓饮证由两个内容构成:一是胃中有较多的水液,二是胃中有大量的产气,当然,中气虚(胃虚)是基础也即胃虚胃气壅滞停饮(水气同病)所致的胃气不降,消痰气,令能食

临床遇到一个胃胀或腹胀病人,或者一个没有食欲、不想吃饭的病人,一个爱打嗝的病人,没有上热,面色偏黄,肚子是软的,腹部不是硬鼓鼓按不下去的,就可以考虑使用茯苓饮。

方解:参苓术健脾补中气(培土以水),以治饮病吐后心胸间虚(实质就是中气虚);茯苓健脾渗湿利水、逐心胸中停痰宿水橘皮枳实生姜理(行)气化痰(消痰气促进胃排空,实为胃动力药),生姜温中散水气,枳实逐痰破诸气橘皮和中理气,为治痰湿之要药。共凑消痰气,令能食之功。用于中寒停饮(宿水)所致心下痞满(气滞)(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胃和胸部停痰宿水而致满闷不能食。主饮病吐后气满不能食之证为消补兼施、饮病调理之剂。

茯苓饮是临床治疗太阴病的一个方,也是冯世纶老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冯老一般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半夏,也就是茯苓饮加半夏汤,半夏常用15g。茯苓饮的方歌是参苓术、橘枳姜,包含《金匮要略》里的橘皮枳实生姜汤,再加上人参、茯苓和白术。常用剂量为:党参10g,茯苓12g,根据大便的情况使用白术或苍术,大便偏稀用焦白术或焦苍术12g,大便干结、便秘则必须用生白术,量要大,常用30g以上,陈皮30g,枳实10g(枳壳亦可),生姜五片,半夏15g。 《金匮要略》中茯苓饮的经典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心胸间虚指的是中虚、胃肠道虚、胃气虚、胃气不足或脾虚。停痰宿水指有水饮,有水湿。还有气,所以不能食。它的基本病机:中虚,有气,有水饮。其临床症状、主证可用概括为:气满不能食,这是它的方证要点,也是用方的切入点气满指胃胀、腹胀、心下痞,不能食指的是没有食欲,不想吃饭。这个方的作用是消痰气,令能食。消痰指祛水饮,消气指行气。令能食为健脾胃,增强食欲,让病人能吃东西。

从方证上看,这种病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体质—茯苓人)呢。由于这是个太阴病,水饮病其人面色往往黄暗。《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中有湿家的描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原文是说湿家的皮肤颜色如烟熏一样黄,或面色又黄又暗者较为常见。所以湿家病一般有面色黄暗的特点。当归芍药散、五积散方证也有面黄,还有麻黄类方,寒湿在表,也是面黄。茯苓饮证的面色黄,是由于中虚有水饮,寒湿在消化道引起的。面色是病人提供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若患者红光满面、油腻则可能有实热,就不太适合使用茯苓饮。茯苓饮属于太阴病方。仲景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病,里虚寒,自利不渴,指的是没有热,因此太阴病必须排除上热。我们临床往往从两个方面排除上热。一方面,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口感来看,口不渴,口中和,口不干不苦,咽不干不燥。另一方面,从他觉症状来看,医生能观察到这类病人面色偏黄暗,嘴唇眼睑偏淡,咽部偏淡,舌质也偏淡,舌苔薄白或稍厚但很干净,不粘腻,是水滑的。在使用太阴病方茯苓饮时注意要排除上热。茯苓饮具体的方证主要体现在消化道疾病方面。冯老在治疗消化道疾病时最常用茯苓饮,因为这种方证在临床出现很多。方证从哪里来?方证是从经典条文里来的。我们要从经典条文里把方证的关键词提炼出来,黄老师也强调这一点。一个是气满,气满是一个自觉症状,感觉肚子里有气、胀。有些人表现为胃胀、心下痞,有些人表现为腹胀,可统统称之为气满。病人感觉胃胀,感觉有东西在胃里顶住了,下不去,不通畅。有些人上腹感觉到有硬块,其实并没有。另外还有嗝逆、打嗝症状。病人总是感觉有气,不通,要打个嗝、放个屁才舒服。这也是茯苓饮消痰气的作用。如果病人嗝逆,没有上热,首选茯苓饮。一般来说,嗝逆应选旋覆代赭汤,冯老往往首选茯苓饮,因为茯苓饮治疗嗝逆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需要指出的是,茯苓饮的这个腹胀、气满是虚证,是中虚、有水饮,不是实证(象大黄、大柴胡、承气汤的那种胀)。大柴胡的胀是胃胀,承气汤的胀是腹胀。实证的胀是胃家实,又硬又鼓。腹诊可以看到,茯苓饮这个虚证的腹部是软的、平的,甚至有的还凹进去,这一点很关键。如果腹部又鼓又硬,硬鼓鼓的按不下去,就要考虑胃家实,可能要用大黄了。另一个症状是不能食,患者没有食欲,不能吃饭,若没有上热,就要考虑茯苓饮了。前几年曾遇到一个肺癌患者,不能吃饭,消耗得厉害,几乎奄奄一息了。这个病人还有脓血痰,黄色的浓痰带血,没有一点食欲,不想进食。我采用的是茯苓饮和千金苇茎汤合方,千金苇茎汤可治疗肺痈,有排脓作用。病人断断续续服用此方后,食欲胃口打开了,可以进食了,又存活了几个月,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使用茯苓饮要注意大便的性状。大便溏稀的可以用此方,便秘的也可用。习惯性便秘,病人没有上热的情况下,冯老常用此方,若出现腹胀、胃胀,更适合使用。茯苓饮加半夏汤用于便秘时,一般不加减,术用生白术,冯老用药较保守,白术常用18g,也有效。我们用白术往往在30g以上。魏龙骧老常用大剂量白术治疗便秘,单味白术治疗便秘文献中有很多报道。其实,白术治疗便秘是出自《伤寒论》174条的去桂加白术汤。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把茯苓饮的方证归纳整理一下,临床遇到一个胃胀或腹胀病人,或者一个没有食欲、不想吃饭的病人,一个爱打嗝的病人,没有上热,面色偏黄,肚子是软的,腹部不是硬鼓鼓按不下去的,就可以考虑使用茯苓饮。

有时候,临床上的情况不单单是上述这些症状,可能需要合方治疗。下面介绍冯老常用的茯苓饮的几个合方。一个是与桂枝汤合方。病人汗出、恶风,没有上热,考虑是表证,要使用桂枝,人形体偏瘦,皮肤白、细腻,有心慌心悸,脉象浮缓、浮弱,脉迟,合并有这些症状时,可以与桂枝汤合方。如果病人出现上热,有口干口苦,柴胡证,胸胁苦满,胸闷胁痛,恶心呕吐,可以与小柴胡汤合方。如果出现咳嗽,咽痒,咽喉异物感,可以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冯老也用过茯苓饮与五苓散合方,但不太多。如果出现消渴、口干、喜饮热水又喝不多,稍喝多了就胃胀,小便不利,可以与五苓散合方。合方时,注意有是证用是方。 再简要介绍一下几个需要比较的方剂。一个是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证也可用于治疗心下痞。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大柴胡汤的病机是胃家实,茯苓饮则是中虚,这是病机上的区别。大柴胡汤是少阳和阳明合方,有上热,有口干口苦、咽干,有咽红,舌红,有舌苔干、厚、浊,面色偏红的较多。大柴胡汤方中用大黄就是因为面红。《金匮要略》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中,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这里的面热仲景指的不是病人发烧,是面红,好像喝酒喝醉了一样。仲景认为这属于实热,胃火上攻,必须加大黄以攻下。茯苓饮证不是实证,是中虚、虚寒证。病人面色偏黄,腹部是软的。茯苓饮的腹证与胃家实是不一样的。大柴胡汤证是心下痞、胀,硬、腹部充实,按不下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的肚子是又硬又鼓;而茯苓饮的肚子是平的或凹进去的,腹部是软的。半夏泻心汤也可以治疗胃胀、心下痞、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与茯苓饮证的气满类似。茯苓饮除了治疗胃胀,还可治疗中腹胀。对于腹满的病人,我还曾用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我使用普通剂量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效果不好。后来使用原方的剂量,厚朴和生姜的用量很大,甘草、党参用量较轻,还是不行,最后还是用茯苓饮解决了问题。曾有些前辈们介绍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腹胀的经验,但我在使用时还不太应手,可能是我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方证,药物剂量、配比等哪个方面还没使用到位。我用茯苓饮比较应手,这里面可能有师承的关系,冯老也经常用茯苓饮,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的不多。半夏泻心汤属厥阴病,是上热下寒。茯苓饮和半夏泻心证都有中虚,方中都用了党参、半夏和生姜。半夏泻心汤有上热,用了黄芩、黄连,有口干、口苦,舌质偏红,舌苔偏浊腻。茯苓饮纯粹是中虚、虚寒,没有上热。茯苓饮还可治疗嗝逆。生姜泻心汤也可治疗嗝逆,但它是有上热的。食欲方面,半夏泻心汤证也有食欲降低,但没有茯苓饮那么显著。茯苓饮的经典原文中,“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食欲降低较为突出,不想吃饭更加明显。如果在临床上遇到这样一个病人,不想吃饭,没有胃口,若没有上热,就可考虑用茯苓饮了。或者一个有腹胀或嗝逆的病人,面色偏黄,没有口干口苦,再看看咽部、舌头,处方很快就开出来了,就这么简单。由此也可以看出,抓方证更加直接。抓住用方的要点、抓住方眼后,临床用方就比较简单明了,就没有病机方面的揣测了。临床用方时搞病机病理的推断就变得复杂化了。正如黄老师所说,名老中医的两套理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做的是用来看病的,说的说给别人听的。

各家论述

1.《金鉴》: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虚与气结,满不能食,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破诸气为臣;开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其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

2.胡希恕:《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为快橘枳姜汤证),且大便多溏(还有胃中有宿水之征),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且只有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而无大量宿水停饮)。”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临床验案录:
1、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
腹胀案
周某,男,39岁,2011年3月21日诊。
诉10年来腹中胀气,气聚集在腹部生成包块,气向两腋、脊柱、胃、口腔、肛门冲击,气排出则舒服,产气很快,睡觉时气冲也明显,严重影响睡眠,一喝水气就把水顶出来,手脚凉(夏天也凉),肠鸣,乏力,口中和,纳可,无汗,二便可,舌淡苔白,脉细
辩六经属太阴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2,苍术15,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完7剂后,腹中胀气减,腹部觉松弛,腹中包块减小,气冲感减轻,自觉气往下行,打嗝减少。
    按:本案诸证乃胃虚饮停、无力腐熟水谷,胃肠中水谷异常发酵所致,此茯苓饮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与本案相符。冯老在《中国汤液经方》一书中指出:“本方治心下痞硬、逆满、食欲不振确有验,加半夏、增橘皮量尤良”。此方中苓、术、夏温胃化饮,人参健胃治心下痞,枳实消胀破结,陈皮理气温中,止呕,生姜温中散寒止吐。方中白术易苍术意在祛湿化饮。陈皮用30,清半夏用15,是冯老本方中的常用量。
    读后感悟:观其证,本案属胃虚饮停偏寒者,故用外台茯苓饮重用生姜以温中化饮邪;加半夏辛以开结,燥以制饮,合生姜而为小半夏汤又能降逆止吐而和胃。故而为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所致的胃胀、打嗝、心下痞满、食欲不佳者疗效很好。
糜烂性胃炎、胃胀案
张某,男,61岁,2011年3月15日诊。
既往有糜烂性胃炎病史一年余,近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不吃食物也胀,按之则舒,无饥饿感,肠鸣,脚汗出,口中和,其它别无所苦,舌淡润稍胖苔白,脉弦小数,左关力度稍大。
辩六经属太阴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2,苍术15,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服完胃胀稍减,肠鸣减,纳增。
按:本案证为太阴里虚寒,里有宿饮;胃胀、不吃食物也胀、按之则舒,为胃虚寒之心下痞,无饥饿感等,宜用茯苓饮温胃化饮、理气消痞。加半夏治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冯老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治疗胃炎、胃下垂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
    读后感悟:本案以胃胀,不吃食物也胀,按之则舒,无饥饿感,肠鸣,口中和,舌淡润稍胖苔白为主要表现。但其辩证眼目是:胃胀,按之则舒—胃虚;口中和,舌淡润稍胖苔白—太阴虚寒兼停饮。因病机是太阴虚寒,胃虚饮停,故用茯苓饮加半夏是其正治。
胃脘不适案
李某,男,29岁,2011年3月18日诊。
诉胃脘不适,自觉吃的食物堵在胃中不消化,呃逆、怕吃凉,纳少,体胖,手脚偏凉,口中和,小便可,大便日1次半成形,舌淡苔白,左手脉沉弦数,力度可,右手脉沉弱数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2,苍术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完7剂后呃逆已,手脚凉不明显,后仍以本方加减,病告痊愈。
    读后感悟:本案与上案表现虽异但病机相同——胃虚饮停,故均可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汤以补虚温中化饮。

(0)

相关推荐

  • [卷五\咳嗽脉证第四十七] 附方

            麻黄汤     (见第十六)     参苏饮     治痰积中脘,晕眩嘈杂,怔忡哕逆,或痰停关节,手足曳,口眼斜,半身不遂,呕吐恶心,头疼发热,及感冒风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证.人参紫 ...

  • 三、张仲景治疗心下悸的好方茯苓甘草汤

    2017.08.25 <伤寒论>指出,水停在胃的特征是"心下悸",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临床经常见到这类水饮型的胃病,患者 ...

  • 经方补:茯苓饮(脾胃虚弱,胃内停水)

    茯苓饮 [原文]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出自] <外台>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橘柚  ...

  •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

    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文]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 [经典回顾] 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 ...

  • 中药吗丁啉——外台茯苓饮组方:茯苓,白术...

    中药吗丁啉--外台茯苓饮 组方:茯苓,白术,人参,陈皮,枳实,生姜 功效:消痰气,令能食. 点评:本方辨证要点,患者大多体型偏瘦弱,面色偏暗,多有慢性胃炎病史, 脾虚胃弱,胃动力低下 ,胃中有宿水停饮 ...

  • 外台茯苓饮合方

    ​外邪里饮,合五苓散: 里虚寒饮上逆,合吴茱萸汤: 血虚水,合当归芍药散: 阳虚水停,合真武汤: 里虚寒偏重,合理中汤: 外邪里热轻证,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兼太阳中风,合桂枝汤: 少阳郁热,合 ...

  • 中药吗丁啉——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 组方:茯苓,白术,人参,陈皮,枳实,生姜 功效:消痰气,令能食. 点评:本方辨证要点,患者大多体型偏瘦弱,面色偏暗,多有慢性胃炎病史, 脾虚胃弱,胃动力低下 ,胃中有宿水停饮,甚至可听到胃 ...

  • 经典名方分享: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 症状:腹满,纳呆,便溏,小便不利为主 病机:"(脾)胃气虚+胃虚寒(胃间停水)"为主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

  • 茵陈五苓散加外台茯苓饮治疗眼睛发红胃胀 – 经方派

    罗某,女,68岁,四川绵阳三台人,2020年5月14日初诊. 主诉:眼睛红肿伴有胃脘胀一周前来治疗. 病史:患者一个星期前出现眼睛红肿,生眼屎,自己购买消炎药和消炎眼药水使用一周,没有缓解前来治疗. ...

  • 外台茯苓饮治疗胃胀案 – 经方派

    郭某 女 35 初诊日期: 2020.5.14 主诉:胃胀胸闷气短10余天. 现病史:患者10天前口服减肥药后出现胃胀胸闷气短,口服吗丁啉 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无半点效果随来诊! 刻下症:胃胀不想进食胸 ...

  • 外台茯苓饮加味治疗胃脘胀伴失眠 – 经方派

    杨某,男,65岁,2017年12月25号,绵阳市涪城区人.患者以前出现腹胀伴失眠,经我治好了,这次因为老婆出差了,自己在家懒得做饭,吃了剩饭和吃饮食过多而发生严重腹胀,不能睡眠再次来治疗. 现症如下: ...

  • 经典方剂分享外台茯苓饮症状:腹满,呐呆,...

    经典方剂分享 外台茯苓饮 症状:腹满,呐呆,便溏,小便不利为主 病机:"胃气虚+胃虚寒"为主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 ...

  • 经方败案群20150911李跃海“外台茯苓饮的探讨”

    茯苓饮是临床治疗太阴病的一个方,也是冯世纶老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冯老一般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半夏,也就是茯苓饮加半夏汤,半夏常用15g.茯苓饮的方歌是参苓术.橘枳姜,包含<金匮要略>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