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转投行难吗?薪酬能上涨多少?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圆手查薪酬(ID:yschaxinchou)。原文标题《四大人转型投行必看的薪酬情况和职业建议》
“ 在四大,最可怕的是 你常常会陷入又忙又迷茫的状态。 没了做到par的憧憬, 只有跳一个好槽的心。 ”
“ 记得一个周五的晚上,我改完第50版文件,关掉电脑下班回家从天黑走到天亮,一路上陪伴我的,连车水马龙都没有。就算搞定了所有科目和勾稽关系,tie上了所有数,还是感觉自己就是价值链上非常渺小不起眼的一环,拼命往上爬,可还是很难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在忙碌的时候,个人感受和情绪都是一种奢侈和多余的事情。慢慢发现,再往上走时,阻力愈大、上升空间不足,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而越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越会什么都想要。
如今,投行愈发重视招募财务和法务从业背景的人才。
本期,我们希望通过3个真实故事, 和2位资深猎头的视角和大家一起探讨 四大人能否 以及 如何通过去投行 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和发展出路的探索。
目录
01 || 为什么要去投行?
为什么是投行?
为什么是现在?
薪酬能上涨多少?
02 || 四大VS投行,相同点&不同点?
03 || 投行会真正value四大人的价值吗?
04 || 怎样才能去更好的平台?
Q:为什么选择从四大出来去投行?
A: 四大是每个财务审计人的黄埔军校,对专业的锤炼很扎实专注,同时很规范,人际关系也很单纯。 但待在不同分所、不同的组、跟不同的经理差别很大,幸福感也天差地别。
在我们所,因为人手不够,节奏常常是一个项目连着一个项目,前一个还没做完,后一个就接来了。高职级的经理们很忙,小朋友又很少,所以很多活会堆到我们这里,每天9点上班12点之后离开,一周6.5天要随时stand by,身体疲惫精神压力大,但没有人会怜惜你。因为senior的经理们也很难,对他们的考核,就是怎么样用最少的人手和成本把项目做完。
当然,以最高性价比达到目标也是合理的事。
一个螺丝钉发挥了它该发挥的作用就好。至于它是不是一个快乐的螺丝钉,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我当时出来,主要是我一直没有把firm当作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我知道投行的强度可能不会比四大低多少,但同样的强度下,时间相对自由,薪水的空间大了很多,我觉得趁年轻再拼一拼也好。
Q: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去投行?
A:
· 投行对四大背景从业人员的同比需求大幅上涨。
尤其头部投行,开放HC给四大人的趋势愈发明显。前两年和去年底创业板火热时,投行只招聘同类平台从业者,从今年起,超过40%的券商在前中后台都陆续开始接受四大人,更出现批量招聘四大人的趋势。
· 投行面临财务核查短板,四大人有更大价值发挥空间。
由于监管口径变得愈发严格,投行当下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财务核查不够到位。面对监管心力交瘁,更多头部券商开始计划批量招聘四大人,因为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更高的细节敏感度,还会有更成体系的内外部服务意识。
Q:如果去投行,薪酬能上涨多少?
A: 如果从四大进入投行承做前台业务, 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就很可能实现 triple全薪 。
四大的薪酬较为透明,整体上,咨询和TS的薪酬和奖金要高于审计,相同的职能组别中,junior时期不同绩效评级,薪酬相差也不过几百,junior到中层人员的奖金大多在1-3个月;
而投行,不同的平台和职能base相差较大,不同的业务组奖金分配状况也大不相同。
只有在少部分头部平台,四大人可以和现有投行团队共用相同的薪酬职级体系; 多数券商投行会对四大的从业年限“打折”,比如四大从业3年,会对标投行从业1.5年来确定职级和薪酬。
因此从固薪上看,刚转换时如果去到头部券商,可能会有20-40%的涨幅,中大型平台可能持平;而奖金不确定性更高,大部分券商成熟的前台承做奖金会在6-12个月不等。
Q:四大人去投行会比去其他行业发展好吗?
A: 四大人传统的职业出路: 券商(前台业务/质控内核); 留在四大/事务所; 企业财务BP/风控; PEVC中后台(投后管理/风控/基金会计); 资管公司(AMC)等。
TS组或者咨询中相应业务组的人才会有更多选择机会,去到一些更好的买方机构,比如做并购或一级基金,但极少能进入买方做前台;
以数量最多的审计从业人员为例:
如果希望有更平衡的工作生活节奏,可以去企业做财务或中后台,选择低风险的同时放弃一部分未来薪酬和想象空间;
如果求稳不求变,留在事务所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能走到最后成为Partner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如果希望改变突破,有更大的未来收入空间,可以去券商投行。虽然没有逃离卖方本质,但对综合实力的塑造最快,也能支持未来职业定位的多种可能性:
不论是持续做券商前台,还是转型券商中后台,或去好企业做证代/董秘,薪酬空间都会比在四大高至少一个档次。数据显示,当前多家券商,包括中德、摩根华鑫等合资券商在内的前台业务MD、首席风控官均于职业早期在四大从业。
Q:投行vs四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投行最看重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
A:之所以说四大从业者适合来投行做承做业务,就是因为尽职调查是非常相似的一部分。在四大培养的DD和审计手段,给大家打下的基础和方法论会比较扎实。但不同点也有很多:思维路径和动作不同。
在投行和四大最不同的,是即便承做,也常常需要去思考解决方案。发现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非常细节的条款规则没有考虑全面,就需要层层拆解,替发行人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毕竟项目成了才能收钱。
而在firm里,特别是做审计时,不太会有这些考虑,你就纯粹是在执行中确认企业财务的客观、真实、公允和合规性。
对知识广度和深度要求不同,投行对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力要求更高。
投行不管做债还是股,都更贴近市场和规则的变化。在承做角度,对规则的学习和运用很有必要,且需要做更多落地的、因项目而异的行业调研和案例研究,这些在四大都不太会做。
Q:投行会不会真正value四大人的价值?
A: 从IPO角度 看,证监会对券商的财务核查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四大人的财务审计技能包非常重要;
从承做本身角度出发,四大的尽调能力也是基础。但投行会要求更多更综合,你需要既懂财务又懂法务,企业相关业务与规则矛盾,出现问题时你要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做各种计划、安排、协调和沟通......所以真正最被需要和重视的东西会多很多。
我当时从firm里出来之后做的是债券业务,算机缘巧合,也是长期规划中的一步,但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是Manager了,所以我身上的四大烙印可能比较深。
这就导致我当时刚开始做债券承做的时候,对自己其实有很高的标准。但我发现,其实市场对于承做本身好像没有那么高的质量要求。跟承揽和承销相比,承做在整个业务链条中价值没那么大,我感觉我个人的贡献度没那么大,就会有一些心理落差。
但好的地方是在奖金分配上还不错,做过前台业务之后往中后台发展也更有助益。比如我后来就没有往承揽转型,而是做到了质控内核负责人。
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该去做技术流。sourcing资源的能力强、有自己清晰的思考逻辑和Insights的人,就很适合做承揽承销,能很轻松地就把很多事儿搞定。
Q:怎样才能去到理想的券商平台?
A: 在四大时,尽快考完CPA,审计的朋友们,应该多参与一些IPO项目,普通年审项目中也可以尽量多做一些分析类科目,比如销售和采购循环。 平时要注意深度思考和积累,比如不能只看数对不对,还应该要 对每一个数据有合理保证和理论支撑 。
年限上,从业3年左右,SA1阶段是最佳的转换时机。
3年以下方法和成熟度还不够,到了5年甚至更长,就会存在一个现实预期的落差,卡在熟悉承做的能力和转型承揽的年纪之间,处境会比较尴尬。所以转型要抓住对的时间点,争取不早一步,不晚一步。
头部券商对四大人的完美画像:
整体上,具备好的学历背景和形象,沟通协调多项事务和临时应变的抗压能力;
做投行股权融资业务会更看重扎实的财务和法律功底;
债权业务则更青睐具备外向链接型特质或当地资源的承揽型人才,要具备更强的客户对接能力。
MA业务会优先看咨询部门出身的人才,从审计转组到TS,懂一些具体业务是最理想的画像。比如四大中的并购咨询部门,7年左右经验,直接接触客户者,去外资和中资券商都会很受欢迎,因其客户资源能形成互补;而审计从业者超过3年转换都会很被动。
有时候也可能需要一些契机,比如朋友、师门、客户的引荐等,跟随一位好领导的重要性不亚于去一个好平台。
写在最后:
“四大”这座围城,是出是进,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无论如何,四大不应该只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投行也绝不是一个坐守其成的去处;
了解路径,才有复制的可能;综合评估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对方匹配,才能避免从一个围城走进另一个围城。
共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圆手查薪酬(ID:yschaxinchou)。
文中图片来自视频、采访、新闻截图以及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金融老编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