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打破,外讲,忌口
打破
方言读音:dá pò
简明释义:说人家的坏话,坏人家的事。
前些年曾走红的赵本山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因赵刘两家赌气,赵玉田与刘英分手。赵家请谢大脚为赵玉田介绍对象。但每次相亲前,都有刘能在背地里说赵玉田的坏话。结果可想而知,都黄了。
刘能的所作所为,颍淮人称之为“兑坏水”。这种男女亲事中的“兑坏水”,旧时颍淮人还有个说法,叫“打破”。
过去颍淮人家的男婚女嫁,媒人牵线之后,女方通常还要通过某种途径或者方式,“打听”男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经济状况,以及男方家的人品和口碑。一般而言,颍淮人对这样的“打听”,帮腔说好话的居多。至少,不会故意“兑坏水”。但也有好事者,或者不明就里的人,一不留神说出实情的。比如穷得叮当响,为人处事差,或者男方有哪些生理缺陷等,和盘托出。这就是“打破”。此后的结果,必定是女方退婚。
其实,所谓“打破”,只要是实话实说,不像刘能那样搬弄是非,添油加醋,不见得就一定是“兑坏水”。这样的“打破”,把一方较为客观的情况,交由另一方作参考,也不一定就是“小人”。但宁毁一座庙,不拆一桩婚。传统的观念中,颍淮人对那“打破”的人,多不待见。“受害”者更是要跟他“记仇”,甚至能记几辈子人。
外讲
方言读音:wài jiáng
简明释义:不着调的迷信。
2010年后的两三年,家父染病,先后十多次住院治疗。期间,有不少好心的亲邻建议,找那瞧“外讲”的人瞧一瞧。父亲当了四十多年的教师,对这样的建议,当然没有理会。
颍淮人所说的“外讲”,特指因妖魔鬼怪缠身而患病。这样的病人身上,就是有“外讲”。比如说,某个人换了重症,或者某家人连续有人祸,瞧“外讲”的人,一边闭目打哈欠,一边说病人曾经得罪了一条长虫(蛇)。这长虫后来成精了,就缠住他让他生病。而且这长虫,还能“替换”成老鳖,黄狼子(黄鼠狼)之类。总之被这些“精们”黏糊上,准没有好事。
这样装神弄鬼一番,有事的人听得诚惶诚恐,赶紧递上票子,央求那瞧“外讲”的人给出个主意,俗称“破”。而“破”的办法,不外乎在某处挖个小塘,在某处压块石头,或者在门头挂面镜子,在门口安一对石狮子。如果这样做了,有病的痊愈,有事的事止,从此家庭平安,蒸蒸日上,人就相互传说,这瞧“外讲”的人,真有本事。
事实上,所谓“外讲”,其实就是不着调的迷信,属于有病乱求医的范畴,不可当真的。但农耕传统深厚的颍淮人,总有人抱着“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21世纪该是科学昌明了吧,但据说,乡间那瞧“外讲”的人,有的还很有市场。有些“知名人士”,都能靠这本事,一年挣个几十万。
忌口
方言读音:jì kóu
简明释义:忌嘴。说话的禁忌。
写不写“忌口”,我起初是犹犹豫豫的。但在颍上县民间学者冯传礼老先生的指点下,我终于下决心,把它写出来。
其实,“忌口”并非颍淮人的专利。很多地方的人,都这么说。这也是我一度犹豫的缘由。其本义,无非是饮食上的禁忌,尤其是病人。据百度百科介绍,它属于中医营养学的范畴,也俗称“忌嘴”。
但旧时皖北的颍淮人,在饮食禁忌的基础上,把“忌口”的含义,大大地拓展了。
颍淮人所谓的“忌口”,不仅是病人的“忌嘴”,更重要的在于说话的禁忌:有些话不能说。不揭别人的短处,不说不吉利的字眼,都是“忌口”。而且,如果自家有什么独门绝活不能外传,那家的老者一定会千叮万嘱孩子要保守秘密。这也是一种“忌口”。
可见,颍淮的“忌口”,着眼于善——不能拿别人的短处,或者生理缺陷开玩笑,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着眼于吉——不吉则不说,免得坏了兴致,或者一语成谶。而且颍淮的“忌口”,还有一种强烈的保密色彩。它是把善心、避讳,以及现代保密意识,杂糅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