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我的老祖祖

清明追思——我的老祖祖

作者 ▏ 莲子

我父母的祖辈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来到成都石灵一带的。可惜都没有家谱,我只听父亲生前说过我们祖上是客家人,从广东梅县经湖北孝感乡来的,我们的排行是“中正万年昌”,我应该是“年”字辈,除此就没有更多的家史资料了;母亲祖辈的来历更不知道,我曾经问我大舅舅,他也说无家谱,什么都不知道,遗憾。

我从母亲娘家能知道的就是,陈家这一房的老祖爷分家后最初是大户人家的佃农,后来自己攒了点钱,买下门前的几小块地。老祖爷中年后除了务农,还每年种海椒、晒海椒来卖,靠这个把家务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陈海椒”。

我出生时老祖爷已去世好几年,我只在七岁那年随母亲回娘家时,第一次见到我的老祖婆婆,我们同班辈的都称她祖祖。那时老祖祖已经八十好几了,她跟着我外祖父家住。鸡皮鹤发,弯腰驼背,瘦得让人心疼,嘴里没有一颗牙。岁月沉淀给她留下了深深的沧桑痕迹。我母亲在路上就说拜见长辈时要从老祖祖开始。老祖祖见到我很开心,用粗糙的手摸了一下我的脸,啰嗦着慢慢从她的木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小的布口袋,把积攒的糖果掏出一把来递给我。

第二天大年初二,是陈家老房子几十年铁定的请吃年酒的日子。有很多亲戚们来“走人户”。从前物资不富裕,猪肉、酒米、红糖、挂面、点心、甘蔗、花生……都可以充当礼物。主人家请客并不是为了收取礼物而是为跟亲友聚会,主人收取礼物后还要“回礼”。

我跟着小舅舅来到外婆的屋子里,老祖祖也在这里,外婆则在外面接待客人。地上摆满了竹子编的提兜,老人家正在整理提兜里的东西:提兜里有放鸡蛋蔬菜的,有放点心糖果的。我和小舅舅在祖祖的指点下帮着整理:鸡蛋蔬菜都拿出来放自家的大提兜里,挂面拿一把留一把,拿出来的堆在外婆的连二柜上,猪肉则每一块都切下一砣大约有半斤多,重新放回提兜里,这叫回礼。这天的亲友确实多,就在我们忙碌时,外面还有装满礼物的提兜被外婆又送进来。

留下的猪肉和鸡蛋蔬菜马上送到厨房,有帮忙的人会收拾好。这天中午坐了好几桌人,整个老房子天井过道都摆上桌子,全家族的亲友们都来了。中午饭菜很丰盛,猪肉蔬菜在姨妈和舅妈们的手里做出菜肴来很是可口,大家在笑语中吃了个不亦乐乎。

下午母亲领着我转田坝看庄稼、逛小河扯草药,后面跟着嘻嘻哈哈一群人,有母亲从前的好闺蜜及我的姨妈们。正是麦苗青青时,绿绿的田野望不边,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这个季节特有的清香,这又将是一个丰收年。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脑子里。

这个时候我听到大人们的谈话,才知道我的老祖祖这辈子有多不容易。她跟老祖爷分家出来后,日夜勤劳不歇,要想兴家,得要有人,老祖祖这辈子生了十一个孩子,就是包括我外祖父在内的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另有三个过不了“痘麻关”早夭。旺盛的生育能力和勤奋的秉性,终于使这个家发达起来。

母亲摆龙门阵时告诉我,老祖祖会计划安排,每次坐月子前都提前准备好一批做鞋子的半成品,生下孩子后稍有了精神就开始“纳”鞋底,月子坐完,全家人一年的鞋子也有了。平时的辛苦更不必说,常常纺线到半夜才去睡觉。吃饭则只求主食吃饱,桌上平时都只有一碗独门菜蔬。过中秋节买一大块红糖麻饼,切成若干小块让家人们每人尝尝就算过节了。老祖祖为兴家十分克扣自己,最后一次坐月子时没有醪糟吃,她为了驱寒喝了几口白酒,后来满口的牙齿就一颗一颗掉光了。

据我母亲回忆,到1949年前,家里人已经很多,每天吃饭时三桌人坐得满满的,周围的田地都逐渐被陈家买下(也险些在土改时被划成地主)。房子周边栽了很多果树,家里平时除了盐巴必须买,所有的生活用品及食物几乎都是自给自足。老祖爷有远见,还培养了第三个儿子即我的三爷爷去读了川大。

又到清明,想起我只见过两次的老祖祖,她老人家在近九十时去世的。不胜唏嘘不胜感慨,农耕社会的勤扒苦做,还给后代子孙带来富农的帽子呢。

2019年老家拆迁,我们都回去了。这时爷爷辈只有四爷爷五爷爷还在,舅舅们在办完迁坟系列事情后,求乡上领导宽限了两天时间用水用电,让陈家老房子的后人们最后聚一聚。舅舅们请来厨子给大家备饭,饭后在众人一致要求下,拍下了家族这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即将拆除的房子,以后再要聚会就不容易了。

这张照片上有家族的几十个亲人,还不是全部,这天老祖祖名下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到齐,看上去已是人丁兴旺。坐在中间双手放膝盖上的是目前陈家年龄最长的四爷爷,前些日子已过百岁,前两年他还可以担水种菜呢。跟我聊起天来,思维清晰语言风趣,是个十分和蔼可亲的老人。这张照片令我十分感慨,虽然我们没有家谱,但是这一房经过两位老祖祖的勤劳、几位爷爷、十几个舅舅的共同努力,开枝散叶到如今,当中也有相当能干有成就的子孙,也足可令祖先欣慰吧。如果有陈家亲人看到了这篇文章,请原谅我没有经过大家同意就把照片用在文章后面了。

清明是追思的日子,请谅解我的率性。古人说“慎终追远”,后人们怎能忘记前人的栽树之恩辛劳之德?在这次聚会时,我意外听长辈说到,我们最初从广东来到四川的最老的太祖爷爷等,现在被另一支系的亲人葬在万山公墓,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敬拜一次。

END
(0)

相关推荐

  • 年少已知愁滋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时常磨砺一把锋利的镰刀,亲手作警惕状,也无奈屋前屋后荒生的杂草. (一) 从车上下来,突然起了很大的风,几年不见的家乡并没有热情似火,偏偏用这样冷漠的态度对待我这个久未归家的游子. ...

  • 忆那些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

    悠悠岁月,匆匆人生.几十年的光阴在指尖悄然消逝,生命中很多往事在脑海中渐渐的消散而去.可是,终生难忘的童年时光,纯粹的情感,童真的记忆,却依旧清晰留在了心中. 童年的记忆,总是给人温暖,令人思念,那是 ...

  • 【夜读】风过有痕

    又一个清明来到了,母亲照例要去路口为外婆烧纸.每一次这样的时刻,我都能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愧疚和痛苦.每一个这样的夜晚,母亲也一定会为我讲述很多与外婆有关的事情.四十年前,弥留之际的外婆已没有力气说话了, ...

  • 伤痛的往事——被父亲打了45年的母亲

    母亲莲,1952年出生在湖南宁乡县灰汤镇的一个小村庄.1959年那个饥荒年,外婆饥病交加去世了,七岁的母亲没有了妈妈.随后外公接大姨.舅舅和母亲来到他的工作单位,江西抚州宜黄的大王山钨矿. 母亲有先天 ...

  • 外公的记忆

    每晚彼此相伴  &  晚安不再孤单 戳上方蓝字关注 外婆和她的孩子们 [1] 外公是2013年8月1去世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我突然想写点什么,因为人的记性差,可能哪天就什么也忘却了,只 ...

  • 【清明追思】果素瑛:追忆砚秋(4)

    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  砚秋奔波在从祖国大西南北上途中的时候,我正陪着娘家父母亲在西山八大处朋友家小住.这时卢沟桥的炮声响了.我们开始还以为是平常的打靶演习,等知道是日本军队打来了,北平的城门已经关闭, ...

  • 【清明追思】果素瑛:追忆砚秋(3)

    严师良友们 订婚以后,我从梅家听说砚秋去上海演戏了.那是他头一次赴沪献艺.回到北京,于阴历三月十一日,我们正式结婚.这时已经把家从北芦草园搬到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全是罗瘿公先生一手操持的.因为一时很 ...

  • 【清明追思】果素瑛:追忆砚秋(2)

    程果的婚事和果余两家的家史 我和砚秋的婚事是由梅兰芳先生早故的夫人王明华女士作的大媒.说起来话可就长了.戏曲界都是套连环的关系,论起来我娘家母亲与梅家还是亲戚呢.梅大奶奶王明华是王毓楼的亲姐姐,王少楼 ...

  • 【清明追思】果素瑛:追忆砚秋(1)

    我与砚秋同庚,都是生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我俩18岁订婚,19岁结婚,那是1922年至1923年间的事情,也正是砚秋刚刚出师独立组班并第一次去上海演出的时候.我们两人艰难创业,一起经历了黑暗的旧 ...

  • 【清明追思】著名女琴师--张素英

    张素英,女,1947年7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2003年8月26日去世,京剧琴师.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琴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张素英196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主修京胡,兼 ...

  • 清明追思

    清明追思 □吴波 每到清明必有雨,今年也不例外.虽说4号才是清明节,但由于老公值班的缘故,我们便提前一天冒雨来为父亲扫墓. 绵绵细雨中来到淮安区的紫藤园公墓,远远就看见一片花海,这些年政府倡导文明祭祀 ...

  • 【清明追思】梅兰芳的琴师倪秋平老师

    此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政治气氛已趋宽松,京剧传统戏渐次恢复上演.一些资深票友重组票房,每周固定日期聆唱,甚或粉墨登场.上海本来京剧基础浓厚,京剧行家聚居,剧场设施优良,也吸引了香港票友来上 ...

  • 在清明追思中丰润家国情怀

    在清明追思中丰润家国情怀 环球网 (来源:中国文明网) 04-06 10:01

  • 【远方•青春之声】宁夏《清明追思》 作者•云淡风轻/诵者•喀秋莎

    作者:云淡风轻 主播:喀秋莎 编辑:落落 清明追思 奶奶,您虽辞世十二年 但音容宛在,旧梦依稀 只是,故园不复往昔的温度  奶奶,梦里您年轻 爽朗风趣,春风满面 讲着经年往事 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在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