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志小楷第一,记载一段凄美爱情

在中国书法史上,隋代是“桥梁”,搭起了南北朝到唐之间的发展与过度,隋人书法,前承北魏书体,后开唐朝新风。隋时期的书家不多,代表人物是智永和丁道护,隋人书法墨迹存世也不甚多,但隋代墓志书法见证了这个时期书法发展,衔接了唐代。隋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基本可以归类四种风格,其一为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其二为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其三为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塔铭》等;其四为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墓志已成为当今书法学习者取法对象之一,尤其是楷书(魏碑)、小楷等。

《董美人墓志》 福建林白水旧藏 北京图书馆藏本

楷书历经魏晋南北朝不断的洗练与雕琢,遂形成方劲浑朴、圆润秀美兼备的隋楷,此时楷书演进已臻成熟,具备几个特点,有瘦劲宽博、平正冲和、端正方挺,结构严谨,有的则精工秀美或雄伟古拙,开欧、虞、褚、颜之先河,为唐一代攀上楷书的顶峰打好了基础。

其中,《董美人墓志》是当今习小楷者必临经典之一。该墓志撰文者为隋文帝第三子蜀王杨秀,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

《董美人墓志》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笔法精劲含蓄,淳雅端庄遒丽。从结体面目看,隶意脱尽,楷法纯一,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异。还有该墓志用笔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漓的感觉。

临习该志者,可祛尘脱俗。

《董美人墓志》全称《蜀王美人董氏志》,楷书21行,每行23字。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开皇十七年(597)+月十二日入窆万年县。原石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

该志书法布局整齐缜密、平正疏朗,结字骨秀肌丰、恭正严谨,笔法淳雅婉丽、精劲含蓄。赵万里、康有为、罗振玉等对《董美人墓志》评价尤高。

名家评述

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

“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八称

“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阳询)、虞(世南)伯仲”

赵万里评其书法云:

“字迹稳秀端丽,与《公元》《姬氏》二志同为传世关中隋志翘楚。”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始兴忠武王碑》与《刁遵》同体,茂密出元常,而改用和美,几与今吴兴书无异。而笔法精绝,如有妙理,北朝碑实少此碑种,唯《美人董氏志》,娟娟静好略近之。”

可见该志是楷书之精品无疑。

《董美人墓志》 北京大学藏局部

学习该志有几个要点:特别注意线条张力、用笔适速、结字均衡

一、线条张力

临习《董美人墓志》时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代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的效果。

二、用笔适速

《董美人墓志》笔画运用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形态质感的线条,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此墓志字形较小,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如果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笔画就达不到要求,就会出现软弱无力、僵硬死板等毛病。

三、结体均衡

《董美人墓志》在结体上强调笔画和部首的均衡分布,做到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该志结构处理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须注意。

1. 灵活多变别有风趣

在笔画处理上,灵动多变,形成上下大小的微妙变化。如“摧”、“其”“爱”、“泉”四字,有微妙风趣的变化。

2. 对称平衡收放自如

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在变化中求平衡。如“文”字一点可以放在中间位置,但以撇书之,捺画结尾较重,达成平衡。“空”字“宀”的点偏左了,感觉失去了平衡,但写工最后一横时,延展加长,收笔加重,整个字看达到了平衡。

3. 厚中见巧自然多变

为了使同样两个字不至于重复雷同,如“陇陇”、“茫茫”中的后字都用两点代替,看似两点厚重,实则在衔接处轻松自然。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点中还有微妙变化,这是书写者刻意安排。

4. 独字淳厚不失灵动

“上”、“日”、“以”、“而”等字,在整个章法布局中厚重而不失灵巧。“以”字两个笔画之间的距离加大,目的是增加字的宽度,为适合整体章法布局。

临帖索画逐形,是最终目的,通过对“笔画”与“形质”研究,探索用笔的艺术规律。因此,临帖要做到外练其笔,内悟其心,最后得古人心融于自己笔墨。


点击图片看链接文章了解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