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写意性。
书法是一种奇特的艺术。世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书法这样,从为保存信息开始,到成为高雅的纯艺术形式,仍然是一支笔、仍然是这么“写”,所讲求的仍是不能没有、又不能实化的一个“意”字。
我们一些创新的书家也知书法艺术之美集中表现在一个“意”字上,所以高举着“尚意”、“创意”……的旗帜,只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有一些作品尚欠成熟,难以让观赏者认为是传统书法写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是为新而新,不符合书法的基本精神。
悟:来自网络图片
我们据目前已公开发表的部分作品说点意见,有人据奥运会运动项目造了许多“象形字”个个确也是“意象”,只可惜我们生活在已不能随个人意愿造字而只能运用前人造好之字进行艺术的或实用的书写了。作者书写自造的“字”符,人们不是如何评价这种作品的美丑,而是根本不承认它是书法有书家要创造具有“浑厚之象”的艺术效果,而以貌似“圆浑”之笔画,借似字非字的书写作这种“创意”。想法有“新意”,做法也大胆,只不过它不是书法。
有人可能是为了创造“真率”的意象,特地“随意”诌了两句:“来壶酒,酒来一壶。”信笔直下,直到署名都极为“随意”。可作品给人的感受却不是“创意”,而是草率,而且是刻意做作的“草率”有的作品,人们实在不知道写的什么字,不知是不是汉字,既不知纸上的墨迹是精心写出的,还是漫不经心留下的,观者仅感到视觉刺激,看不出作者意图,甚至不敢断定它是汉字书法,还是点线的构成。
还有的书者总以为书意就是以一定的文词创造书法形象以表达思想,有的看起来实属胡闹,真真正正的是胡写瞎写,而有的确是达到“意”的水准。如画家吴冠中创作,既不是唐诗宋词的抄写,也不是传统中堂对联的沿用,在一个长方幅面的中下半,平平正正以肥壮之笔画,满满实实地以“土地”二字将其填写,幅面的左右两边一点空隙也不留,而将上半部留空,使人感受到下面是厚厚实实、无边无际的土地,上面则是广阔的天空。此外,除了左下角的署名,作者什么也没有“说”又像告诉了观赏者许多:这就是万物生长的土地,它就是这么深厚、沉实、无华。
吴冠中书法
感受之余,我们来琢磨,该作品从构图、布局,到运笔、结体,书法可用的语言,都被他用到了,虽然说不上是何种书体,用笔上既有隶书笔意(土第二横)又有颜书的味道(地字也为楷书写法,钩是颜书写法)有传统,又有新境界的开拓。
这是只有语言文字才说得清的事,与构成书法艺术的那个审美意义上的“意”字全不相干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说明我们一些有志创新者对书法所美之“意”是什么和如何创造,尚缺真知,以致创作中该着力处不知着力,不是着力处浪费心力。比如说:书写讲求的功力,我们往往重视不够;我们也不能以自撰诗文催发书情、凝成书意,也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不足…简而言之,书者不明白要人们从书中欣赏什么。
书法所称的“意象”,是说它不是具象,不是自然之象的反映,是以文字为据、以抽象性的笔画,按自然运行之规、结构之理构成的形象。其形象是抽象的,却具有现实之象的意味,笔画经有功力的书写,可以产生若筋骨血肉具有生命活力的意味,可以反映出主体的情致意兴,人们基于生命本能,喜爱这种效果,而艺术的基本规律就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创造生动的形象。
王献之《新妇地黄》
历史上一切成功的书法都大有意,但都不是设计制作的,而是书写中自然流露的。在极不自觉的条件下,书法能发展为艺术,产生隽永的意味,除了因为置放在不同观赏环境而有不同形式外,它没有作为艺术创造要求的不同,即都是讲求“意”的,都是以意象的生动为根本。
但是书法是一种非常有特性的艺术。当具备的那几个基本条件得到正常发挥,它会不期而然发展为具有美好审美效果的艺术。如果人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让那几个条件按照它的发展规律有很好的运用,它会有长远的发展,会取得很大成就,甚至在人们还不能自觉利用规律,只是随实用需要之势而行动时,它也会取得很好的审美效果,丰富书法艺术宝库民族书法艺术历史充分证明这一点。汉字从形成到诸体自然出现,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有人以为字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随主观愿望创造的,或者以为搞新书法,汉字也可以不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书法审美意义上的“意”,只能是书法艺术产生的物质条件、技能功力和主体的精神修养、情致意兴通过书写这一特定艺术形式自然流露的。
杨凝式《夏热帖》
它是形象展示的意味,不是主观设计的思想图示,它是随书写自然产生的,不是书者挖空心思制作的。
这样说:书法是不是不能创新了?书法讲求创新就错了?
不是这个意思。而仅仅是说寻求创造不能空有热情,凭主观愿望而是要严肃认真弄清楚:书法艺术究竟怎么构成的?它的所谓“意”、“意”之所美者究竟是什么?究竟靠什么创造?我准备拿什么创造?不要盲动。所以,书法是一种规律性很强的艺术,不把握好“意”之为“意”的规律而求创新,都只是白白浪费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