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变丨摩崖楷书
魏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光辉灿烂时期,形式风格多样,其中北魏时期的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之星,从不被认识到广泛涉猎,为中国书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尚碑时代。北魏的石刻书法丰富多样,墓志、造像题记、碑刻、摩崖刻石等,因此“魏碑”成为北朝时期书法的代名词。碑派书法的推崇者康有为誉魏碑十大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清已绛,碑学书法与帖学书法彼此平分秋色,并立前行。

《石门铭》拓本
北魏摩崖刻石《石门铭》刻于宣武帝永平二年(509),位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现已移藏到西汉中博物馆。崖面纵244厘米,横304厘米,正书26行,满行22字,题记为7行,是著名摩崖刻石之一,《石门铭》有“雄、奇、变”三个特征。

《石门铭小记》拓片
“雄”表现在就是格局和气势上,一派大格局、大气势。由于是摩崖,每个字平均在10厘米左右,字的用笔和结体奔放奇崛。书丹者悬于峭壁完成,须有过人胆量,书写时一定是使出浑身解数,因此人说摩崖“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摩崖是以山石为“纸”,自然天成之处,书法本身蕴涵了一种民族精神和天人合一境界。“奇”是指结体开张奇崛,康有为赞《石门铭》为“神品”曰:
“飞逸奇浑,翩翩欲仙,分行疏宕”,“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
古人自有今人所不及之处,体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变”即不守故常,在临习时要考虑到。
碑刻书法各有特色。墓志精微,造像奔放,摩崖率意。由于摩崖是自然天成,石面坑洼不整,环境所限,有时笔画拉长,有时字形歪斜,临摹时不要机械模仿,知所以然即可,一味模仿难免矫揉造作。

手绘复原图,对比拓本学习。
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在运笔方法上不相同,临摹时做好转换。帖学书法注重两头,偏于提,强调顺畅;碑学偏于按,强调逆涩。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笔画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一掠而过,显得轻灵劲挺;碑学偏重中段,抑扬起伏,跌宕舒展,两端不作过分修饰,显得浑厚大气。
临摹《石门铭》运笔运笔着力注意两点,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用力,意在笔锋顶着纸面辅毫逆行,使笔画两侧有毛糙感;二是加强运笔时的阻拒力量,竭力与争,追求起伏变化。

例字
临摹细节:首先是转折处理,以字为例分析。如“百”字,为方折;“石”字略施圆转,显得字势开阔;“中”字内收,形成突出角度;“南”重顿转折,类似于后世唐楷;“原”字可能有风化原因,转折较高,是不正常的,必须去除;“带”字中有两处转折,一方一圆,可体会到变化无处不在其次是钩画。“閣”字呈半包围势,团成一气;“代”字厚重,气势博大;“缒”字方锐精整,妙笔生花。此铭亦存一些病笔,如“以”起笔方锐,刻意夸张;“子”字横画上翻下翘,过犹不及;“足”字平捺画波浪形也有些过;“强”字“弓”部钩画过于放纵,有突兀之处。所谓“病笔”,并不是单纯指运笔之误,也包括笔画因为风化而出现的变形情况在内,临摹时切忌照搬,将一些习气夸张成虫蚀之趣。同时要掌握好用笔中遗留的隶意和行意,“匪”字用笔见隶意,出之自然;“後”、“紀”二字见行草笔意,字形简洁,意趣飞动。

例字
结体细节:碑刻经过刻工刻,难免失真,又加风雨侵蚀,更会变形。对于结体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横势,笔画尽量舒展;二是把握造型上的“奇险”特征。“奇险”有三种情况,一是宽博沉雄、纵横有象,一任自然。如“岨”字,左右结构,两部分分貌离神合,端庄宽博。“将”、“斯”二字笔画穿插交错,通过局部处调整,达到统一和谐的作用。“将”字“寸”部横画拉长,左右互动。“斯”字“斤”部撇画与“其”部横画错合“肇”字形有偏右的运动之感。右上部钩画尽力伸展,顺势将原本自然垂笔竖画出钩,形成自右向左的运动势流,从而保持整体平衡。一些字形各成其态,“獻”和“公”字大小对比强烈,“鐵”与“崩”一高一低,相映成趣二是撇捺伸展、体态开张,整体字形显得非常大气。

春、久、發
习惯写帖的注意,帖学撇画和碑学撇画的区别。一般帖中撇画多为由粗渐细状,碑则多数由细渐粗。“久”字撇捺画之间角度几乎垂直,撇角宽大,撑住整个字形,捺画从撇画中段掠出,石破惊天。“春”字撇捺画极力舒展,打开一个较大的角度,将“日”部缩小,安放其中,奇趣乃生。“發”字形紧缩,撇画收敛,捺画一波三折,迅势而出,姿态飘逸。
三是因字生形、奇趣乃生。该铭中的字多数是左高右低,当然也有特例,左低右高者。“方”为独体字,起笔点上方下尖,撇画舒放,横画右侧极力伸出,保持重心平稳。“州”字左中右三部分相同,自左至右逐渐降低高度,敲侧生势,颇具动感。“梁”字上部偏斜,整个字形重心偏左,通过将末点画处理成短捺化险为夷。“仁”字左右两部分欲要分家,单人旁竖画收笔处略朝里收,团成一气,犹如不倒翁。“惟”字全在“隹”部撇画之功,左右互动。“經”字捺点拉长,陡然增色。“岭”字将“山”部缩小安放在左上方,宛如巨石即将翻下,险峻不已。“途”字整体上似一逆水行舟,蓑翁挥桨,奋力向前。“則”字,造型大胆,自左至右节节高,右边最后笔画高出左边很多,并且略右倾,形成向上的走势。

《石门铭》的长笔画
《石门铭》的笔画普遍长,长撇长捺,临写时注意用笔着力,避免无力拖沓冗长,像苏轼所说的“死蛇挂树”臂力、腕力要均衡用力,笔笔送到位,不要拖笔。
《石门铭》用笔苍劲凝练,虽属于楷书,但吸取了汉隶《石门颂》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也吸取了《石门颂》的跌宕、开张、奇崛的特点,是奇崛开张的北魏楷书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