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丨王羲之和李白是半斤还是八两

“飘逸”一词是形容一种风格。若是形容人的性格内涵,说他如同闲云野鹤,毫无拘束,游于物外,超脱尘俗,这是一种气质、品格和风度,是潇洒体现;从外在形态来说,说他如同仙人乘云驾鹤,御风而行,飘飘然游于空中,给人以翻然如飞,逸态似仙的感觉,因而历来品评往往用天上游云和种种飞鸟来加以比喻形容。

王羲之像

在晋代文献中有形容王羲之飘逸的词句,如《世说新语·容止》: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这是对王羲之本人风度的品藻,属于“飘逸”一族。在《晋书·王羲之传》总则把任何书法风格练习在一起: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初月帖》

“飘逸”的品藻则由人演变到艺术。作为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卢派《二十四书品》均有“飘逸”一品。“飘逸”,相涵、相近于飞逸、超逸、秀逸、逸宕、澹逸乃至疏秀……并与“潇洒”一品呈现出某种交叉性。书法之飘逸主要见之于行书及行草、行楷以及某些今草,以晋人书法为代表;再就是隶书的飘逸,特别是汉代的隶书,当然,也可见于带有隶意的楷书或行草,但狂草不应该属于飘逸,狂草是纵逸奔放。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飘逸》的系诗来看: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惠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

李白像

我想,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书法家王羲之、诗人李白应该是典型的飘逸代表人物,观音湖王羲之我们前边已说,再来说说李白,其实李白是最性情的艺术家,是最富于飘逸之美的艺术家书法家,存世的书法作品李白有一件。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正因为如此,《西清诗话》说: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

李白书法

李纲《书四家诗选后》说:

“太白诗豪迈清速,飘然有凌云之志。”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李白和杜甫的诗风,这样写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诗仙”之美誉大概就是因为其飘逸之风,这是极为形象的比喻。李白的“飘拂升天行”,不但是人的风度,还是一种人格逸态和意境。所以,飘逸往往带有一种“仙气”。形容暗示法美的飘逸,当属于隶书无疑,特别是汉隶。其它书体体现飘逸美的少,严格意义的飘逸之美,是基本是从汉隶开始的。

《孔宙碑》碑拓局部

飘逸的风格之美,出现于汉代隶书,最佳表现就是隶书的“蚕头雁尾”是一种飘逸、飞动的感觉,如汉蔡邕说的:“若坐若行,若飞若动”

在众多的汉碑隶书中,虽然面目不尽相同不同,个性里的共性就是“蚕头雁尾”,隶书体现出的“翔”、“逸”也是共性。汉隶碑《史晨碑》是隶书飘逸的特色典型,如该碑中字体横画的均匀排叠,体现出整齐匀称的节律,该碑最大的特色飘逸表现在分势和波势。《史晨碑》飘姿逸态表现在中宫均紧密收束,而左右的波磔则反向飘拂展放。作为全字主笔,是精气所在。该碑的字体飘逸秀美,轻灵波扬,不仅让人联想起舞女嫦娥舒广袖,又令人联想起一波三折的“蚕头雁尾”,特别是向右挑笔的出锋,更表现出向上飞动飘飘欲仙之感。

再如《孔宙碑》,朱彝尊《曝书亭书画跋》赞赏其“纵逸飞动”。而康有为则更赞赏其

“用笔旁出逶迤,极其势而去,如不欲还”。

《孔宙碑》碑拓局部

这一评价,可说是别具慧眼。“旁出逶迤”,是说明其波挑向左右旁逸之态。而“极其势而去,如不欲还”,更是着意状写其向右逸出的波尾之富于远势。再看此碑中的“熙”、“之”、“业”、“就”、“而”等字,其向右之波笔特长,而且非常明显突出,与《曹全碑》的长波笔不同,该碑偏直,这在汉隶中不多见。其横向拉扁了的字体联结着作为主笔而“如不欲还”的逸笔波尾,这在意象接受空间里很可能被联想为禽鸟在空际或水面浮游,而且由于其身后拖曳着长长的尾巴,因此还能产生朝着左部空间飞游的一种方向感。袁昂《古今书评》评锺繇书为“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孔宙碑》也有似于此,其一个个字既如群鸿顺畅自如地浮游于碧海,又似众鹤自在地飞翔于蓝天,还像仙子在长空御风而行,其后飘动着裙裾或彩带。总之,由这类飘逸的联想,可以让人体悟到袁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的意象品评之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