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爱家说书12
第一眼看到《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名时,浓浓的英伦风味让我误以为这本书是类似于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侦探小说,直到我打开翻阅,才发现真是谬以千里啊!
原谅我孤陋寡闻,没有看过汤唯、吴秀波主演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二:不二情书》,据说这部电影的构思正是取材于《查令十字街84号》,而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也因《不二情书》再度火爆。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让我读的时候想拼了一口气读完;被迫搁置的时候,只要一想到书中的内容,都能忍不住在心里乐开了花。那种心情,无法言表。读完第一遍之后,我带着几分好奇看了一下电影《不二情书》。对于不常看电影的我而言,《不二情书》还算可以,但是男女主人公的台词里将《查令十字街84号》界定为“不靠谱的爱情小说”,我是一万个不认同的。
《查令十字街84号》不是爱情小说,而是真实的书信集,是对悠悠二十载中一家书店,一群人,一沓书信,一生情谊的见证。本书作者海莲·汉芙就是通信的一方。
《查令十字街84号》所指的这家书店就是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用作者的朋友实地考察之后的话来形容这家书店,那就是“一间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规模不大,充满旧书的气息,灯光昏暗,积满岁月的尘埃。正是这样一家查令十字街上很普通的小书店,突然在1949年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穷酸女作家海莲·汉芙做起了买卖。
说起买卖的开端,源于时年33岁依然单身的海莲·汉芙小姐看到的一则书店广告,广告声称“专营绝版书”。在国内遍寻不得好书的汉芙小姐一看到这个广告便两眼放光,当即修书一封,列明购书清单,只要价格合适,即可拍板成交。这家书店正是英国伦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第一次收到汉芙小姐的购书清单,便为她达成了三分之二的心愿。自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书信往来长达二十年。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甚至成了汉芙小姐口中的“我的书店”。
如果《查令十字街84号》只是索书寄书的信函合集,那不过是寻常的商业行为,不足为奇。但是,因为一群有情有义的可爱之人,这些信才散发出温暖、厚重的气息,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首先要说的最可爱的人,当然是汉芙小姐。彼时的汉芙小姐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由作家,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剧的修编工作,工作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经济来源的不稳定,穷困潦倒的她只能蜗居在没有暖气的出租屋内与蟑螂为伴。偏偏汉芙小姐又嗜书如狂,尤爱旧书,所以才会到处寻找物美价廉的旧书店。
当她与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首次买卖如愿达成之后,她便发挥了热情如火的白羊座女士的古道热肠,听闻英国那边正处于战后恢复期,物资全靠配给和黑市交易,每个人每月才能领一个鸡蛋,她吓了一跳,二话不说就找代寄公司给书店的同仁们寄去了食物包裹。
汉芙小姐为人率性,不拘小节,说话俏皮,风趣幽默。对于不可多得的好书,她如获至宝,不吝赞美;对于欺世盗名的坏书,她气急败坏,无情批判。汉芙小姐的阅读习惯很特别,她喜欢被人翻阅过的旧书,绝不买没有读过的书。一本不会重读的书,弃之不足惜。她不爱读虚构的小说,却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青眼有加。
再来说说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里那些可爱的人。书店共有六名店员,经理弗兰克·德尔是主要负责帮汉芙小姐找书寄书回信的人。弗兰克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勤勉尽责、严谨矜持,给汉芙小姐的书信行礼如仪,一板一眼。相比起汉芙小姐的活泼可爱、古灵精怪,弗兰克总显得有些古板迂腐。实际上,那是因为弗兰克的书信要留存副本,他本人不仅谦冲,而且幽默。
刚开始书店同仁默认弗兰克是唯一能给汉芙回信的人,但是随着汉芙的包裹接二连三地砸来,他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感激之情,纷纷偷着给尊敬的汉芙小姐写信,甚至连弗兰克的妻子、八十多岁的邻居老太太都加入了写信的大军,热切地盼望汉芙小姐赴英一游。他们也时不时赠送汉芙小姐珍本书籍和手工制品,在书店同仁眼里,汉芙小姐早已是亲人般的存在。
不只是《不二情书》里的台词将《查令十字街84号》一界定为“不靠谱的爱情小说”,也有不少人认为汉芙和弗兰克之间产生了爱情。如果单从称谓的变化来看似乎能给捕风捉影者提供证据。
汉芙小姐对弗兰克的称呼十分多变,大致梳理一下就有敬启者——FPD——弗兰克·德尔——亲爱的弗兰克——亲爱的急惊风——大懒虫——弗兰基——仁兄——亲爱的弗兰基等七八种,而弗兰克对汉芙的称呼从敬爱的夫人——敬爱的汉芙小姐——亲爱的汉芙小姐——亲爱的海莲等变化。
不过,如果你了解汉芙小姐的性格和弗兰克的为人,便会知道汉芙小姐是随性而为的人,随着跟弗兰克越来越熟络,便会越发不讲客气,不仅称呼时而亲昵时而戏谑,索书的时候更是理直气壮、颐指气使。而弗兰克温柔敦厚,家庭和睦,以他的绅士做派,绝不会对汉芙小姐有非分之想。他唯一要做的是尽心尽力为汉芙小姐搜罗好书。
也许会有人说,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为什么弗兰克的妻子会坦承她对汉芙小姐的妒忌?为什么汉芙心心念念要去伦敦?
在我看来,弗兰克妻子的妒忌是善意的,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羡慕,羡慕两个读书人之间的默契沟通(因为她自己学识有所欠缺)。她对汉芙小姐在困难时期的无私援助而充满感激,始终期盼汉芙去英国。当弗兰克因患急症不幸离世的时候,她是真心希望汉芙能够亲自跟弗兰克见面。
而汉芙之所以对伦敦情有独钟,在认识查令十字街84号的朋友们之前,她是为英国文学而吸引,渴望去伦敦。在认识朋友们之后,去伦敦的意义又多了一重:看望为她搜罗好书的好心人,当然包括弗兰克及其家人。遗憾的是,汉芙的经济状况始终不济,有几次眼看可以成行,却因为要搬家买新家具、要付巨资看牙医导致希望落空。
当1969年1月收到书店秘书的来信时,汉芙才得知弗兰克已经在1968年12月22日去世了,随后她给弗兰克的妻子写了慰问信。1969年4月,汉芙的好友金妮夫妇去伦敦旅游,她去信告诉他们: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也许正是有了不圆满的结局,才会让故事更动人心扉。一个小小的书店,连接起跨越三千英里的书信情缘。二十年流光,物是人非事事休。据说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之后,终于有机会去伦敦,她去了那个书店,只不过书店已经变成了唱片行。唯有《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爱书之人最温暖的慰藉。
(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工具秀米)
NO.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