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
宋儒张载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学术之宗旨。何言“绝学”?“绝”,妙也,又独一无二也。“学”乃学术,此指精粹之学术。有科学家言“立于巨人之肩而视高远”,故“为往圣继绝学”可解为'览往圣之学术而开新学术”。钩沉传统而注以现代之理念,以新掘旧,以旧开新,此为“绝学”。概览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学术之传承,历久弥新。自先秦子学,历两汉经学,经魏晋玄学,继隋唐佛学,开宋明理学,成清之汉学,中国之学术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自“五四”以来,东西交汇,诸家之思想复又碰撞,又出兼容并蓄之新学术。逢改革开放,中外交融,中国学术之挑战愈大,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乃当代学术之使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五台山文化研究也肩负重大使命。今肖黎民先生、秦亚红女士研究五台山文化过程之中炼其精髓(即文殊智慧)予以重构,并行以哲学化、现代化,乃出《文殊智慧哲学精义》(以下简称《精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版)。该书引经据典,谈古论今,雄视内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佛家文殊智慧为核心,用现代哲学方法予以重构,先梳理文殊智慧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价值论,次析其内在逻辑和体系结构,而后进一步提出现代化之使命,最后精炼出文殊智慧哲学与现代化结合的最高理论形态“元学”,而欲建构并发展“元学”,书中又在“现代判教”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元学”的实践形式“文殊智慧现代学派、至此,可以窥砌像食。2006年第5期见五台山文化之核心价值。正如《精义》导言所言,“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东方绝学,这是一笔尘埋已久的佛学遗产,但同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刚刚才开始挖掘的智慧宝藏和文化资源”。尽管“刚刚开始”,但学术发展和社会现实情况已经在呼唤我们:当代之人,着实需要一门得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绝学”。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无悲世悯人之情怀,无博大爱人之胸襟,无学术文化之底蕴,无理论创新之勇气,何以出此大手笔之《精义》?即被其精神所感染,又为其《精义》而颤动,故提拙笔而解析。一《精义》产生的背景分析1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物质富足,生活殷实,不同于晚清之开国门,乃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之潮流而与外国交流之所需。我们为自强而引进其先进的管理制度、技术,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亦输人中国而冲击国人固有的价值体系与观念,而“西方的价值系统在现代化的后期的今天已面临严重的危机”,况分析中国之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一即源于价值观念的混乱”。然而“价值系统的观念如果长久不获澄清,会对中国文化招致毁灭性的后果,更不必说什么现代化的空话了”。诚如《精义》所言:“自近代以来……在出现了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出现了心态危机、价值危机和道德危机”。二者都呼吁找寻更适合国人根基的“价值体系”。倘余英时先生的“面临种种共同的危机,也许全人类将来真会创造出一种融合各文化而成的共同价值系统,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中国人还必须发掘已有的精神资源”是一种发自肺腑呼唤的话,而《精义》通过对已有的文殊智慧的挖掘“为现代文明的重构提供一种别样的价值参照”便是一种十分自觉而殊胜的现代回应。2中国佛学研究的背景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学者佛学复又活跃。然近观几十年中国佛学研究之现状,重于史料之搜集与整理,而在义理阐发和思想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更何奢谈佛教的现代化,况比之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佛学探究,大陆之佛学尚需赶超。近几年来,亦有学者论及佛教现代化问题,如楼宇烈先生之《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方立天先生之《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以及杨曾文、陈兵、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