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魏220年-266年

绿色为226年曹魏疆域京城洛阳国君姓氏君主5· 220-226文帝曹丕(开国)· 226-239明帝曹叡(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 239-254曹芳· 254-260曹髦· 260-266元帝曹奂(亡国)常用语上古汉语人口4,432,881人[1](260年)兴衰· 220年12月11日曹丕篡汉,魏建立· 249年2月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全面掌权· 263年9月-264年1月魏灭蜀之战· 266年2月8日[2]司马炎篡魏,魏灭亡宗教道教儒教中国民间信仰通币五铢先前国继承国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

哈萨克斯坦

越南(220-229、263-265)大魏[3][4][5](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2],史称曹魏、魏氏、魏朝或魏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三国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篡汉为魏,因承继汉朝,故具法统地位。至266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6][7],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后[8][9],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10],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时便以“魏”为国号。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称“曹魏”,以区别于其他名“”的政权[11]。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政权,灭蜀汉前疆域达到近300万平方千米[来源请求]。263年,魏军攻灭蜀汉,同年占领广州,至此曹魏疆域达到全盛,约400万平方千米。由于曹魏盘踞中原,人口为三国当中最多。期间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陈群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传说时代三皇五帝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周前11世纪|前256西周 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 前770–前476战国 前475–前221秦 前221–前207西楚 前206–前202汉前202|220西汉 前202–9新 9–23更始帝 23–25东汉 25–220三国220–280吴229–280蜀汉221–263魏220–266晋266-420 西晋 266–316东晋317–420五胡十六国304–439南北朝420|589宋420–479北魏 386–534齐479–502梁502–557后梁555–587西魏535–557东魏534–550陈557-589北周557–581北齐550–577隋 581–619唐 618–907武周 690–705五代十国 907–979辽(契丹)916–1125西辽1124-1218定难军881–982西夏1038-1227宋960|12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金1115-1234大蒙古国 1206–1271元 1271–1368北元 1368–1388明 1368–1644南明 1644–1662后金 1616–1636清 1636–1912(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大陆时期 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台湾时期 1949至今相关条目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朝代中国首都中国语言艺术史经济史教育史科技史法制史新闻史军事史水军史

中国历史年表目录1 历史2 军事3 文化4 经济5 政治5.1 藩王5.2 封爵的大臣5.3 获谥的大臣6 行政区域6.1 幽州6.2 冀州6.3 青州6.4 并州6.5 兖州6.6 徐州6.7 司隶州6.8 雍州6.9 凉州6.10 豫州6.11 扬州6.12 荆州7 君主列表及年号8 世系图9 参考文献历史

曹魏时期的环绕式神兽镜。曹魏立国前,东汉已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迫令各地割据势力须遵奉曹操,而军事方面则选编精锐,组成一批强大的骑兵劲旅——虎豹骑,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战役中屡次建功,在掌握军政的发展下开启魏晋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为后来的篡汉立魏打下了基础。200年的官渡之战后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区大部分,并准备南下一举攻占全国。由于曹军未适应到南方的地理环境,在水土不服,天气陡转等因素下,所以于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刘备的南方联军,退守北方。由于曹军所伤多为原刘表麾下水军与降军,因此孙刘势力亦无法撼动曹操政权。由于曹操年事已高,于是终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带。其后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打破了汉高祖所订的白马之盟,220年,曹操去世后由次子曹丕袭位。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篡汉为帝,定国号魏,并定都洛阳(或称曹魏五都),曹魏正式建立。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庙号太祖)。汉中王刘备于221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最后孙权也于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正式形成。魏文帝曹丕称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后,长子曹叡即位,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时分为两大派,一是以曹真曹休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马懿世家和贾逵世家为主的新势力,日渐形成严重的对立,埋下日后的高平陵之变的种子。而夏侯惇夏侯渊死后,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没落,渐渐远离权势。导致司马世家势力庞大,夏侯世家无法抗衡,日后高平陵之变的发生后,夏侯世家遭流放边境,或投降蜀汉。曹操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不以儒学为务,与当时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强调重才不重德,并以法家之术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学。曹操为一代枭雄,不仅得到众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分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为曹操引进不少士大夫阶层的人才。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暂时忍耐屈服,却伺机恢复。终于他们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马懿,向曹氏夺回政权。[12]曹魏都是在与蜀汉孙吴的战事中度过,如蜀汉的诸葛亮发动多次北伐攻打魏国,曹叡多次力拒来犯守护国土。太傅司马懿诸葛亮北伐战事中立下不少战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渐渐提升,直至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利用兵变,铲除了曹家宗室曹爽,导致夏侯霸投靠蜀汉,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又铲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马氏家族权倾全朝成为新的霸府,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朝臣,能擅自废立皇帝。曹魏立国以来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际上被囚禁在邺城,故无法反抗司马氏。驻守扬州的地方军事长官王凌(司马懿时期)、毌丘俭(司马师时期)、诸葛诞(司马昭时期)先后起兵反抗司马氏,后两者还联合孙吴为外援,但皆败亡。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自己帝位,亲自攻打司马昭,司马昭命令亲信贾充成济弑害曹髦,事后仅成济被处死,而司马氏家族则没受牵连,因此曹魏于此时名存实亡。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汉计划,派遣锺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汉,结果汉后主刘禅请降,蜀汉亡国,随后司马昭便平定由锺会姜维刘璿等等蜀汉残党与部分锺会势力所发起的锺会之乱。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袭封晋王、承相国位,后于265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灭亡。曹奂及后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南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军事曹魏于曹操死前,兵力约30-45万。曹操死后,曹丕滥兵用战,兴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据当时的史书记载,兵力约13-16万,为曹魏的低落时期。到了曹叡统治,由于推动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万。司马家族主政后,约到60-65万,为最高峰。文化曹魏虽然是以军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后期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操其孙曹叡擅长诗赋;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经济魏、汉、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用毛玠兵农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垦荒的面积最广。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诸葛亮北伐时期对曹魏的经济影响甚是巨大,[13][14]从辛毗杨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诸葛亮北伐造成的经济困难。[15][16][17]政治藩王主条目:曹魏藩王列表曹魏对藩王监视防范,藩王们求为百姓而不可得,后大多被囚禁于邺城。曹叡及后来的执政大臣曹爽先后拒绝曹植、曹冏任用宗室的建议,终于使得后来皇权旁落司马氏之手时曹魏诸王几乎无力反抗。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立即解除对曹氏族人的禁锢,同时因为吸取曹魏的教训而大封宗室为实权藩王委以重任,但这却是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封爵的大臣主条目:曹魏公爵列表三国侯爵列表曹魏列侯列表曹魏列侯列表 (功臣)曹魏伯爵、子爵、男爵列表的大臣参见:三国得谥者列表行政区域主条目:曹魏行政区划下表为262年曹魏的州郡设置数目。共领州十二,郡国八十七,县国幽州范阳郡代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乐浪郡上谷郡燕国昌黎郡玄菟郡辽东郡带方郡冀州魏郡,西汉置郡。领县九(邺县(郡治。北京)、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繁阳县、阴安县)阳平郡广平郡清河郡钜鹿郡赵国常山郡安平郡平原郡乐陵国河间郡渤海郡中山国青州城阳郡东莱郡北海国齐国乐安郡济南国并州上党郡西河郡太原郡乐平郡新兴郡雁门郡兖州泰山郡济北国东平国东郡任城郡山阳郡济阴郡陈留国徐州东莞郡琅琊国东海国广陵郡下邳郡彭城国司隶州原汉司隶校尉部,曹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州。领郡国五、县国七十河南尹,西汉置郡。领县二十四洛阳县(州治。郡治。中京)、河南县巩县河阴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原武县新郑县偃师县平县谷城县弘农郡,西汉置郡。领县八弘农县(郡治)、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卢氏县新安县河内郡,西汉置郡。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河东郡,西汉置郡。领县十一安邑县(郡治)、东垣县、汾阴县、大阳县解县、蒲板县、河北县、濩泽县、端氏县闻喜县猗氏县平阳郡,曹魏黄初元年分河东郡置。领县十一平阳县(郡治)、杨县永安县、浦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雍州京兆郡长安县(州治。郡治。西京)、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凉州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豫州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曹魏故垒领郡国九、县国八十八陈郡,西汉置郡。领县六陈县(郡治)、武平县柘县阳夏县、扶乐县、长平县颍川郡,秦置郡。领县十五许昌县(郡治。汉许县。南京)、长社县颍阴县、颍阳县、临颍县郾县鄢陵县、新汲县、襄城县繁昌县郏县定陵县昆阳县舞阳县、父城县汝南郡,西汉置郡。领县二十九新息县(郡治)、新阳县、安城县(州治)、慎县、朗陵县、阳安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吴房县西平县、□强县、召陵县西华县宜春县新蔡县褒信县原鹿县、富波县、固始县汝阴县项县汝南县安阳县、鲖阳县、慎阳县梁国,西汉置郡。领县七睢阳县(郡治)、蒙县虞县、下邑县、宁陵县、鄢县、砀县沛国,西汉置郡。领县四沛县(郡治)、丰国、杼秋县、公丘县谯郡,曹魏时分沛国置。领县十四谯县(郡治,东京)、相县萧县、酂县、山桑县、龙亢县、蕲县、苦县、宋县、符离县、汶县、虹县、轾县、竹邑县鲁郡,西汉置郡。领县五鲁县(郡治)、卞县、邹县、番县、薛县弋阳郡,曹魏置郡。领县四西阳县、轪县、期思县、弋阳县(郡治)安丰郡,曹魏置郡。领县四安风县(郡治)、雩娄县、安丰县、蓼县扬州领郡国二、县国十二淮南郡,秦置郡。领县七寿春县(州治)、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合肥县(郡治)庐江郡,西汉置郡。统县三六安县(郡治)、阳泉县、博安县、神木县荆州江夏郡,上昶县、六黄县,襄阳郡襄阳县(郡治、州治)、当阳县汉津县新城郡房陵县(郡治)南阳郡宛县(郡治)、穰县鲁阳县邓县南乡郡顺阳县(郡治)上庸郡,上庸县(郡治)魏兴郡西城县(郡治)章陵郡新野县义阳县君主列表及年号三国·曹魏君主与年号  编辑肖像庙号谥号名讳在世时间在位时间年号及使用时间陵寝——高皇帝(明帝曹叡追谥)曹腾100年-159年——————魏太王(汉献帝刘协追谥)[18]曹嵩?-193年—————太皇帝(文帝曹丕追谥)[18]

—魏武王(汉献帝刘协谥)[19]曹操155年-220年———高陵太祖(明帝曹叡追尊)[20]武皇帝(文帝曹丕追谥)[18]曹丕受东汉献帝刘协禅位为帝,立国曰“魏”

高祖(明帝曹叡追尊,一作世祖)[20][21]文皇帝[22]曹丕187年-226年220年-226年黄初220年-226年首阳陵—烈祖(明帝曹叡生前即定庙号)[20]明皇帝[23]曹叡206年-239年226年-239年太和227年-233年高平陵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邵陵县厉公(晋武帝司马炎谥)曹芳(罢黜,降复齐王,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邵陵县公)232年-274年239年-254年正始240年-249年—嘉平249年-254年———曹髦(追罢黜,降复高贵乡公)241年-260年254年-260年正元254年-256年—甘露256年-260年——元皇帝(晋惠帝司马衷谥)曹奂(原名曹璜)(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陈留王)246年-302年260年-265年景元260年-264年—咸熙264年-265年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立国曰“晋”,曹魏亡世系图过继魏武帝曹操155-220魏文帝曹丕187-220-226任城威王曹彰189-223燕王曹宇?-278魏明帝曹叡205-226-239东海定王曹霖?-249济南王曹楷魏少帝曹髦242-254-260魏少帝曹芳231-239-254-274魏元帝曹奂246-260-265-303参考文献^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1992年^ 2.0 2.1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据“中央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换算成西历,其时已是公元266年2月8日。^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太和)六年春二月,诏曰:“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 《三国志·魏书·杜恕传》:乃上疏曰:“......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虏未宾,三边遘难,绕天略匝。”^ 《辽史·仪卫志》: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三国志·魏志·荀攸传》: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太祖建国,始命王后。^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78–80. ISBN 7-5622-2277-0.^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页9-13。^ 《晋书·宗室传》: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三国志·魏书·郭淮传》: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是时大司马曹真伐蜀,遇雨不进。阜上疏曰:“……今年凶民饥,宜发明诏损膳减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罢之。……今者军用不足,益宜节度。”^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阜上疏曰:“……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三国志·魏书·辛毗传》: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 18.0 18.1 18.2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二十五年……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20.0 20.1 20.2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五月……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庙号“世祖”仅见于《资治通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均作“高祖”。^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即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前朝:汉朝:东汉中国朝代后朝:晋朝:西晋曹操势力-曹魏皇帝曹操(武帝,追封) →曹丕(文帝) →曹睿(明帝) →曹芳(齐王) →曹髦(高贵乡公) →曹奂(元帝)

事件/战役黄巾之乱董卓讨伐战青州兵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袁术下邳之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北征乌桓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第一次)潼关之战逍遥津之战(第二次)汉中之战樊城之战曹操去世曹丕篡汉(正式立国)九品中正制诸葛亮北伐(共五次)孟达叛乱合淝新城之战(第三、四次)魏灭燕之战讨伐高句丽正始之变东兴之战诸葛恪北伐(第五次)寿春三叛姜维北伐(共十一次)司马昭弑君魏灭蜀之战锺会兵变司马昭去世晋代魏(亡国)著名人物夏侯惇张郃徐晃庞德朱灵于禁夏侯渊陈宫张邈刘晔曹昂典韦乐进戏志才郭嘉许褚张辽司马懿司马朗司马师司马昭乐𬘭荀彧荀攸马腾曹仁曹休曹洪曹真曹泰曹纯曹爽贾逵贾诩贾充夏侯尚夏侯玄司马芝刘备关羽崔琰王朗华歆孟达王粲路粹曹植三国历史汉末黄巾之乱凉州之乱共讨董卓专权群雄割据孙刘襄阳之战界桥之战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李傕郭汜之乱匡亭之战陶谦讨伐战濮阳之战孙策渡江自立门户曹操迎天子募民屯田宛城之战袁术称帝张绣讨伐战吕布讨伐战易京之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官渡之战乌巢之战仓亭之战博望坡之战黎阳之战夏口之战邺城攻略战南皮之战北征乌桓江夏之战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江陵攻略战合肥之围借荆州潼关之战南匈奴解体濡须口之战益州之战张鲁讨伐战逍遥津之战建安文学濡须口之战汉中之战樊城之战(关羽北伐)三国鼎立曹魏曹丕篡汉九品中正制洞口之战濡须口之战江陵防卫战广陵事变石亭之战街亭之战合肥新城之战魏灭燕之战兴势之战讨伐高句丽提倡玄学曹爽专权高平陵之变司马氏专权王凌之乱东兴之战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毌丘俭文钦之乱诸葛诞之乱甘露事变竹林七贤魏灭汉之战锺会之乱永安之战司马炎篡魏蜀汉刘备称帝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出师表诸葛亮北伐蒋琬费祎治国姜维北伐兴势之战仇国论黄皓专权魏灭蜀汉之战东吴夷陵之战交州领化石亭之战孙权建国岭南开拓夷洲探寻合肥新城之战吕壹专权二宫之争诸葛恪专权东兴之战合肥新城之战(诸葛恪北伐)孙峻专权寿春驰援孙𬘭专权诸葛诞寿春驰援交阯之乱孙皓***西陵之战郭马之乱晋灭吴之战燕国公孙渊称王魏灭燕之战中国历史事件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前中华民国,现中国台湾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魏晋南北朝汉朝时期- 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 - 589年隋朝时期581年 -619年 -三国时期184年 - 220年 - 280年晋朝时期265年 - 280年 - 420年南北朝时期420年 - 589年南朝时期420年 - 589年东汉- 220年 曹魏220年 - 265年西晋265年 - 316年东晋317年 - 420年420年 - 479年479年 - 502年502年 - 557年557年 - 589年 亡于隋继承东汉蜀汉221年 - 263年 亡于曹魏 继承梁后梁555年 - 587年 亡于隋独立于曹魏孙吴229年 - 280年 亡于西晋十六国时期304年 - 439年北朝时期439年 - 581年独立于西晋五胡诸国304年 - 439年北魏386年 - 534年东魏534年 - 550年北齐550年 - 577年 亡于北周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7年 - 581年581年 -三国君主详见:三国君主列表曹魏世系追尊高皇帝 ~太皇帝 ~太祖武皇帝统治高祖文皇帝烈祖明皇帝齐王高贵乡公元皇帝蜀汉世系追尊孝愍皇帝统治烈祖昭烈皇帝后主孙吴世系追尊始祖武烈皇帝 ~长沙桓王 ~文皇帝统治太祖大皇帝少帝景皇帝末帝燕国世系诸侯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燕王公孙渊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