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

徐建华

父亲在世时,我们家过年的春联都是他写的,门口年年写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为年年如此,印象非常深刻。我问父亲:“为什么我们家总是写这幅春联?”父亲说:“这是鲁迅先生的诗句。”“鲁迅先生是谁呢?”“是一个写了很多好文章的人,等你读到高年级会学到他的一些文章。”于是,我很盼望快些读到高年级,盼望学习鲁迅先生的好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好文章之前,我遇见一本小人书《祝福》,二姐给我讲其中的故事,她指着祥林嫂询问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的、那位穿长袍的先生告诉我:这就是鲁迅。画中人齐刷刷的短发、浓浓的一字型胡须、脖子上绕着的围巾、身上的长袍,都符合我对写了很多好文章的先生的想象。也许是图画书的缘故,初次接触,居然对卫老婆子装腔作势的“啊呀呀……”对鲁四老爷道貌岸然的“可恶,然而……”对祥林嫂悲苦无奈的“我真傻,真的,我单以为……”等等,个中的奥妙有些会心,觉得那真的是很生动的好文章。

到了高年级,学到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故乡》节选)、《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节选)等文章,都是印象深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面上的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些句子至今还可以张口就来。

很多人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呦口,我却觉得亲切。他写小孩子在课堂上画画,上课时间溜到院子里玩,让人读来不仅不反感,反而替他们高兴又*跟他们一样紧张。他写的闺土健康、活泼、能干,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故事:雇农家的孩子也金贵地戴上了银项圈,比地主家的少爷还有见识,他们还成为了好朋友。《社戏》中迅哥儿向往看戏的一波三折、母亲的客气、外婆的抱怨、小伙伴阿发等勇敢的成全、六一公公的礼数……这其中的风俗、人物,与我们乡里颇为相似,读起来特别亲切。他写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的那个大字太传神了,令人过目不忘。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更高的年级,我又学习了鲁迅的很多好文章。从《一件小事》中学会了自省;从《故乡》里懂得生活有很多无奈,但希望在于将来;在《藤野先生》中知道日本也有正直的先生,好先生也不是完人(不系领结),谎言有时是因为善意(我告诉先生要去学生物学);读《孔乙己》体察到小伙计的有心与善良;读《祝福》知道小时候那本图画书中故事更深层的原因;读《阿Q正传》总是联想到一些乡邻;读《药》、读《纪念刘和珍君》、读《为了忘却的纪念》,为鲁迅对死难青年的痛惜,对麻木大众的愤怒而深深感动;读《拿来主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议论文的时候常摩仿鲁迅的腔调;读《自嘲》、《自题小像》,便也学着写一些自嘲和自画像类的句子……总之,鲁迅的好文章无不让人喜欢,他的写作境界总是令人神往。

最喜欢读的文章,一篇是《狂人日记》,思维错乱、疑心重重、语无伦次,一个很真实的狂人形象,与洞若观火、心明如镜、一针见血,一个斗士的形象,鲁迅把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用疯言疯语揭露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构思与语言,真让人拍案叫绝!那一声“救救孩子”,振聋发聩,有极强的时空穿透力。

《〈呐喊〉自序》中,讲自己求学的背景时,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至今想来依然戳心。讲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至今想起还深以为然。讲《新生》的“流产”,说:“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读来感同身受。讲自己一度沉寂的理由,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很同情他的悲观失望,虽并不是他想要如此的。读到他终于“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为那时的前驱庆幸,也为自己这个读者庆幸。

这两篇文章是我在中学语文早读时读得最多的文章,一次早读课的时间,大约只够将它们各读一遍。可我愿意在那一日之晨美好而短暂的时间里,陶醉在自己热爱的文章中。

照片来自网络

上大学后,我学的是物理教育专业,却读了图书馆里能借到的鲁迅先生的全部作品,作了很多摘录,鲁迅先生的故事总是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比如,他写到小时候一次要去很远的地方看庙会,点心上船了、水果上船了,父亲却突然教他二、三十行古诗文,要他背下来才能去。母亲和长妈妈屏声静气候着,日头老高了他终于背出来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欢欢喜喜去看庙会,他却因此闷闷不乐,以至于后来只记得背书,而记不起庙会看了什么。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做了一条新的花裤子,我想穿,妈妈也拿给我穿,可她在给我穿的时候挖苦地说:“穿着几俏呢!”因为在那个年代,爱俏是令人羞愧的事情,我在这句话中含羞带愧穿上新衣服,也感觉不到穿新衣服的喜悦。如鲁迅先生文章结尾所写、他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让他背书一样,我也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说那句话。我和鲁迅先生的感觉是相通的。

因为热爱,读《两地书》时,万分感谢许广平先生勇敢地和鲁迅先生谈恋爱,并给予先生美满的家庭生活。同一时期,我也读到朱安女士的故事,一时间很惊愕,觉得鲁迅也是朱安不幸人生的帮凶,他应该安排朱安再嫁,而不是把母亲的礼物还给母亲。我就在鲁迅和许广平浪漫美好的爱情欣赏、与朱安孤独悲凉人生的同情之中沉浮,心里非常难受。我还和恩师阮银甫先生说过我的难受,他是理解鲁迅的。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理解了鲁迅的放弃,也理解了朱安的坚守。在本公众号2016年3月16日发布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W9RKCMV8q-DbZVKK6XyBQg)《关于鲁迅与朱安的对话》中,记录了小雨伞和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年轻时热爱鲁迅,爱他的文章,爱他的傲骨。而今更加热爱鲁迅,爱他的敏感细腻,爱他的真实诚恳,爱他的孜孜不倦,爱他的炽热的爱与酷冷的恨,爱他有能力、有勇气把这一切表达出来,留给后人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小时候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成为鲁迅那样的人,而今才知道那目标遥不可及。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图片来自海南中学校园网

明天,2019年11月4日下午,“海南省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心”将落户海南中学。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乔生先生将为海中师生带来精彩讲座《俯首横眉一一看照片识鲁迅》。在热切期待中,翻捡出心目中关于鲁迅先生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对先生由衷的热爱。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先生在仰首吸着那一丝丝醉人的烟叶,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前方。先生您看到的,可是您当年的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