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记忆」丹阳解放记忆:解放前夕我带着“护厂队”坚守岗位
口述人:丹阳纱厂护厂队副队长、中共地下团员陈冰玉
我1928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原名潘冰艳。1947年,民族资本家束云章创办丹阳纱厂,当时拥有一万纱锭的规模。我18岁进入丹阳纱厂当了一名工人后改名为陈冰玉,1948年加入纱厂内党的地下组织——解放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我担任了丹阳纱厂护厂队副队长,主要任务是保护丹阳纱厂的物资,迎接解放。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当时丹阳城里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我是丹阳纱厂“护厂队”的副队长。那时候成立'护厂队’就是为迎接丹阳解放做准备的。解放前夕,厂里很多人都回去了,就我不惧怕,我带领着'护厂队’里百余位工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白天开机生产,夜晚轮流巡逻,对丹阳纱厂里的资金和设备进行保护。有肇事者欲破坏纱厂邻近老火车站的一段篱笆围墙,幸好被护卫队的几位骨干成员及时发现赶跑。
我参加丹阳解放地下斗争时,党组织曾来找我秘密谈话跟我说:“护厂斗争这是保密的,不好随便讲给敌人听的”我们厂里有地下党员叫姚招康,她组织宣传工友一起保护纱厂。
1949年4月22日,国民党反动势力垂死挣扎,在败退丹阳前还残杀共产党和进步群众,有9名革命同志和群众遭到活埋,丹阳城更是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而丹阳纱厂是当时丹阳唯一的现代化工厂,又位于铁路沿线,国民党特务说该厂如不迁走,将炸毁其锅炉设备。保护丹阳纱厂成了护厂斗争的重点,我们丹阳纱厂“护厂队”紧紧团结工人们,大家对敌人毫不畏惧,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密切注意敌人可能进行疯狂破坏活动的动向,继续坚守岗位,把好厂门,组织纠察队,很好地保护了厂房、锅炉和机器设备,为解放后该厂迅速复工做好了准备。
1949年4月23日凌晨,我们完整保留下丹阳纱厂,全体500余名工友一起迎来了丹阳解放,丹阳纱厂也顺利回到了人民手中。我们看到身着军装的解放军走进厂门时,大家像见到亲人一样,一边热烈地鼓掌,一边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丹阳解放后最重要的是赶快复工复产,丹阳纱厂虽然完整地保护下来了但是丹阳纱厂刚刚解放时还只有一万纱锭的小厂,生产力严重不足而且加上多年战乱原材料已经供应中断,实际上工厂处于半断工状态,纱厂工人的生活平实都难以为继。针对这么艰难的情况,我们地下党团结工人积极组织生产自救运动,不仅在短时间内维修好了纱厂损坏的机器而且还扩大了影响,原先动摇离厂的工友也返回工厂,大家一起克服困难积极生产。
解放后我们丹阳纱厂统一归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管理,为了扩大丹阳纱厂的规模上级从1951年至1953年先后将上海浦东的大新和茂新、太仓的太丰、无锡的新毅等小厂并入丹阳纱厂,扩大成2万纱锭的大厂。生产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是并入丹阳纱厂的纺纱机械设备机型不一简直是万国牌而且破烂老旧,纺纱机转速慢,工效十分低下,为了将这些外来设备与本厂设备配套,必须对外来设备进行改造,实行统一机配,统一运转,统一管理。上级对我们丹阳纱厂设备改造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从上海国棉一厂、八厂、十六厂等纺织大厂抽调一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支援我们丹阳纱厂,还从上海无偿调拨滚齿机、铣床、车床、磨床、铇床等大型机械加工设备到丹阳纱厂。
从清花、钢丝、并条、粗纱、细纱、筒子等,对上百台各种机械设备改造谈何容易!光是各种齿轮就更换上千只,每只齿轮的改造都倾注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机修工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技术员顾贵士为首的设备改造攻关成员和机修工共100多人投入设备改造中,老旧设备无图纸,无任何参考资料,我们全凭长期积累的经验,边实践,边探索,从中找出规律。在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精心设计设备改造方案。数九寒冬,天寒地冻,我们手脚冻得发麻;三伏炎夏,高温酷暑,工友们满头大汗汗流浃背,我们不计报酬,节假日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利用算盘和计算尺精确计算出每一个机械齿轮的齿数、直径大小,齿轮之间搭配的转速,每对齿轮的转速设计要经过数十次实验和论证才能定案。他们千方百计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绘制出数千张方案和图纸。机修工根据技术人员的改造方案和图纸进行施工,忙得不亦乐乎。有不少机械零件由于无法自己加工,工友们不辞辛劳到上海、无锡等地加工和采购。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车间里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我们积极响应厂领导提出的“天大热、人大干;出大力、流大汗,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添瓦”的号召,战胜高温,坚守岗位,赤膊上阵,全身大汗淋漓。经常挑灯夜战,加班到深更半夜。
经过我们全体工友们的数年艰苦努力,解放后的丹阳纱厂终于完成了全厂设备的改造任务,纺纱机转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该厂成了具有6万纱锭的大型企业,产品质量过硬,荣获国家金质奖1个,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3个。作为国家纺织品出口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远销美、欧一些国家,为我们国家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虽然92岁了但脚步还十分矫健,我现在都坚持每天看丹阳新闻,读丹阳日报,为丹阳的变化和时代进步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