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正刚:我与芦笙的故事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喜欢芦笙的同胞们一定对杨正刚老师不陌生,他用30多年的坚持,将芦笙吹出国门,传承300余人,书写了一段民族芦笙的传奇。

致敬民族艺人,传承民族文化,今天九妹带你走进杨正刚的芦笙世界,聆听他与芦笙的故事!

【视频▲杨正刚原创音乐《苗寨早春》】

【视频▲杨正刚央视演出】

50年风雨芦笙路

杨正刚出生于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一个美丽的苗寨——排牙寨,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自幼受寨上长辈们吹芦笙的影响,从小就喜爱芦笙。每当月亮出来的时候,长辈都会在寨子坝坝吹奏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就会跟着优美的芦笙旋律翩翩起舞,直到月亮悄悄暗去,大家方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他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芦笙,从此也与芦笙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赴意大利参加国际艺术节时跟外国友人合影

13岁的时候,北京部队有一个丹寨的大哥韦文扬给他父亲写信,说中央民族学院要在西南地区招收两名艺术特长生,建议他去试一下。

经父母亲商量同意后,他就带着一把芦笙,背着两升米从丹寨去凯里乘火车到北京考试。虽然因为一些外在原因最终与中央民大失之交臂,但挫折并没有打倒他,他继续虚心求教,不断学习,前后师从芦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杨昌树教授(贵州民族大学音乐系教授),芦笙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改良芦笙鼻祖东丹甘教授(贵州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以及芦笙表演艺术家金欧教授(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和芦笙演奏家黄廷辉教授(贵州省歌舞团)。

|从左到右:杨正平,杨正刚,李通慧,杨昌树,唐生长

现在已经成长为黔东南州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芦笙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贵州省芦笙研究学会副会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州级非遗项目芦笙乐舞传承人。

他不断磨练演奏技艺,精益求精,一度斩获贵州省第五届“杜鹃花杯”演奏一等奖,首届贵州省专业器乐比赛优秀奖等。

|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接见合影留念

|老省长王朝文,贵州民族大学李廷贵院长,东单甘老师,杨昌树老师等合影

演出经历:曾先后赴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竼蒂冈,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2011年元月,受邀参加人民大会堂中国文联春节《百花迎春》晚会演出。

2012年,参加央视综艺频道《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演出等。曾多次担任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大赛评委以及黔东南州各音乐赛事评委。

2012年,担任凯里国际芦笙节芦笙名家演奏音乐会执行导演。参与策划2013年黔东南州春晚大型芦笙器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苗寨》并担任指挥。

论文:《现代音乐与芦笙音乐的演奏关系》2002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刊物《芦笙研究与探索》第一期、《论芒筒芦笙和四滴水的风格》2005年发表于《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论文丛书》第一期刊物、《芦笙的社会效应》2005年在《芦笙研究与探索》第二期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发表。

音乐作品:《梦回西江》、《苗寨春早》、《古琴古歌》、《花》、《大梦图腾》、丹寨扬武中学校歌《锦鸡起舞的地方》(韦文扬词  杨正刚曲 获黔东南州中学校歌创作二等奖)。《夜 箫》、《留客歌》等音乐由广州新时代影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芦笙传承之路

第一代:保侬依,男,苗族,丹寨县龙泉镇排牙寨人(1827—1895),擅长芦笙乐舞、苗拳、里贾,传承学员10余人。

第二代:几保侬,(系保侬依之子)男,苗族,丹寨县龙泉镇排牙寨人(1859.9—1926.1)擅长:芦笙乐舞、苗拳、传承学员人数15人。

第三代:依几保,(系几保侬之子)男,苗族,丹寨县龙泉镇排牙寨人(1891—1960.3)擅长:芦笙乐舞、苗族古歌、传承学员人数13人。

第四代:钮依几,(系依几保之子)男,苗族,丹寨县龙泉镇排牙寨人(1939.12—)擅长:芦笙乐舞、苗歌。传承学员人数32人。

第五代:你钮依(杨正刚),(系钮依几之子)男,苗族,1968年12月生于丹寨县龙泉镇排牙寨,副高职称。从事芦笙乐舞、民族民间乐谱收集、整理、挖掘,民族音乐理论教育与研究,芦笙乐舞及多管芦笙传承与教学,从1985年至今传承人数约300人左右。

第六代:韦程云、吴登梅、吴发丽、吴妹堂、许廷兰、杨江慢等等凯里学院、三棵树民族中学的学生,共计200余人。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