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拉琴才算放松
拉琴首先要求做到,也是要求努力做到,而且是难以完全做到的,这就是“松”。拉琴时,注意力要集中,但在思想上、行动上要求“松”,不需要用力的肌肉要完全松弛,一点不要去做无用的动作(这一点非常重要!编者。)很多人一拉琴就紧张,就绷紧全身肌肉,一段两段下来会满头大汗,甚至手心都是水,如临大敌。最常见的是肩、颈僵硬,两肘始终远离身体躯干向两旁张开。这样两臂的三角肌始终处于用力状态,很累,不自然,不好看,更不必要。据徐兰沅老先生(著名京剧琴师,他一生主要为谭鑫培、梅兰芳拉琴。编者。)的入室弟子讲,徐老开始教琴,就叫学生两臂的腋下各夹一本书,拉琴时书不可掉下,以此办法使学生不犯姿势错误,日后两臂便会自然下垂。这种毛病我们在电视里可以在某些著名琴师身上发现,主要还是缺少了这一练习。
任何弦乐器都是右手比左手重要,右手握弓要松,不可用死劲握弓杆,应该做到一碰弓子,弓子就会掉下来,即林老师所说的“扶弓”。这样,对于力度的控制才能收放自如(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编者。)。这一点即使平时能做到,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问题。速度、力度、轻、响,均由右手掌控,右手要松弛,出音才好听。上下弓(拉、推)和内外弦所用的力度都要平衡,不能上弓有力,下弓没力,或者外弦有力里弦没力。拉琴不能像跷跷板忽上忽下高低不平。右手要自然漂亮,注意马尾的贴弦度。常见的毛病是贴弦不够,在弦上滑来滑去很浮。马尾不要太多,用同样的力,马尾多与弦的接触面大,倒不如马尾少的同样的力加上去压强大。再一点,很多人一味追求响,不肯轻,要知道拉轻而不飘,比拉响难得多。当然不是随心所欲的轻,要做到有设想有安排的拉轻拉响,这才是高手、才有表现力、才有乐感。
“松”能使琴控制得轻响自如,用最小的力度发出最响的声音,听上去很松,很好听。拉琴不是用力气大就响,我们说“四六劲”,就是用劲要得当。你一直使劲拉,人家也不觉得你在使劲,相反,你偶尔在关键时用一下劲,人家倒听出来你在用劲了。在伴唱时,最好在唱时用三分劲,过门时用七分劲,特殊需要时才用十分劲。如果在唱时也使全力拼命拉,唱的人会很不舒服,因为你在左右他的节奏再干扰他的声音。所以用三分力轻托,唱者才会感到舒服,你的琴声才会有轻有响,没有“一道汤”的毛病,他唱,你放松休息,他停,你才用点力,这样拉几个小时不觉得累。
左手的按弦也要求“松”,触弦即可,不可加力,更切忌压弦。这一点,与某些琴师的教学完全相反,他们说手指要用力,这是错的。手指碰弦的目的是决定音的高低,只需轻轻碰到弦即可达到目的。如果手指过分用力,音必然会升高,还是轻一些好。特别在青衣的二黄、四平、高拨子时更要注意,因为弦很松软,一用力就会偏高不准。在唱腔高潮和演员卖力想让观众叫好时,京胡也得使劲帮一把把气氛烘托上去,这时用上八分或十分劲,不能千篇一律要灵活运用。
另外手指的运动也应离弦越近越好,动作越小越好,这样的好处会是手指触弦轻,无用的动作少,相对右手也会得到放松。许多人手指按弦后张得很开,一方面看着很不雅观,张牙舞爪;另一方面拉快弓时手指来不及按。所以左手的动作越小越好越小越松。王少卿(与徐兰沅一起被梅兰芳倚为左膀右臂。编者。)的学生对我说过,王少卿说:“要轻摆浮搁”,我的理解就是手指在弦上是轻轻地摆上去、很浮地搁上去,不使劲就对了。
常见票友下死劲,用很大的力,这就完全错了。虎口握琴一用力,就妨碍手指的灵活性,会僵,下把也不方便。所以握琴一定要松,一点力也不要用,做到把琴斜靠在虎口上,再将大拇指自然弯曲即可,标准是旁人轻轻一拿就能把琴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