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m Research 这么贵,你真的用对方式了吗
从 2020 年 Roam Research 横空出世开始,双向链接在笔记应用这个圈里便开始火了起来,一时间模仿者层出不穷,Obsidian、Logseq、RemNote……一些原本不支持双向链接的软件也开始支持这项功能,比如 Notion、Workflowy 等。而 Roam Research 在这其中,以它高昂的订阅价格一枝独秀。的确很秀,订阅费用是每月 15 美元,你也可以直接选择成为它的 Believer,一次性支付 500 美元换取 5 年的使用权。因为我没有深度使用过 Obsidian、Logseq 以及其他模仿者,所以这篇文章仅从我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出发,来谈谈 Roam Research 这么贵,到底应该怎么用才能值回票价。如果其他类似的免费工具或者订阅价格较低的工具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必然是极其超值的。因为就算是针对 Roam Research 这种定价策略来说,我认为用好它使得生产力得到提升,从而带来的价值也是远远大于它的订阅价格的。
我是在去年 11 月份开始接触到 Roam Research,从而认识了双向链接这种能够让笔记与笔记之间产生关联的方式,在试用一个月之后,便毫不犹豫的为信仰充了值。接下来的 2 个月中,我乐此不疲的在笔记中建立关联,因为 Roam Research 可以自动为你找到还没有链接到某个关键词的笔记页面,让你可以很方便的点击「Link」或者「Link All」。我几乎每天都要查看 Graph Overview 页面好几次,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它成为一张密密麻麻的网。终于,经过 2 个月的「不懈努力」,一张初具规模的「知识」网络图摆在了我面前。然而看着这张由密密麻麻的关键词为节点形成的网络图,我不禁又陷入沉思,这张图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究竟能为我带来什么?然而答案是令人沮丧的——似乎好像什么都没有。于是我怀着一种迫不及待而又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关闭了 Roam Research 的订阅,心里又暗自庆幸幸好当初选择的是按月订阅。
这当然不是故事的结束,否则也就没有了这篇文章。在这次「失败」的 Roam Research 使用经历过后,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它。首先我想肯定一点,既然有很多人对 Roam Research 的评价如此出众,那它一定有非常适用的场景和恰当的使用方法,一定是我的使用方式有问题。于是我便开始了针对「笔记」这个主题的学习和思考,首先我想搞明白 Roam Research 的设计思想。
优秀的工具也需要正确使用才能发挥作用
仅仅有一款优秀的工具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工具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比如将你扔在一条小船上,再给你一把桨。你可能会使用这把桨划水来让船前进,但是在不了解正确使用方法时,比如握桨姿势,桨入水的角度,桨在水下的运动轨迹,划桨的频率等等,船前进的速度一定不会太快,错误的划桨方式一定是事倍功半的,而且有时还需要一点点附加的技巧。怎样正确的划桨就是船桨这个工具的使用说明,只有当你正确掌握后,才能完全运用好这个工具,以发挥工具的最大效率。再进一步,更重要的是分析工具背后隐藏的理念,就像船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形状?细长的那头看上去更方便抓握,而宽扁的那头是为了增加对水的阻力。就是这样,当你了解到这些工具的设计理念后,才能领会到它们的精髓。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Roam Research 并不仅仅是一款笔记软件,如果只是把它当作记笔记的工具,记录一些读书笔记、学习笔记、工作笔记或者是日记等等,那么,绝对不值这个价。说到底,笔记是为了我们后续的学习、研究、思考和写作服务的。
传统笔记工具
在传统的笔记类工具中,笔记的组织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 树形结构:这种结构不是天生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而是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后,强行进行分类。这种笔记组织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的场景下某个笔记可能属于不同的分支结构,需要重新组织,不管是维护还是后续的回顾、查找和引用,都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混乱。
- 标签型:为了改进树型结构带来的问题,出现了标签型的管理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树型结构固定、不灵活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标签的灵活性,你在新建一个标签时很有可能是一拍脑袋定下的,当标签越来越多时,你一定不会清晰的记得所有标签,甚至可能会发现有两个仅一字之差含义相同的标签出现。当你有数百个标签后,这种混乱的局面甚至还不如树型结构清晰,因为你可能无法准确的定位思考的入口。
Roam Research 的特点
再来看看 Roam Research 组织笔记的方式。它是以线性结构作为主体,也可以建立有主题的独立笔记页面;另外通过双向链接,可以在笔记之间产生关联。
在「笔记界」,一直有种说法是「构建你的第二大脑」,那么我就试着理解一下 Roam Research 的这种设计和我们大脑之间有否存在某种关系。
- 信息输入:在 Roam Research 中,默认以每天的日期作为一个笔记,按时间顺序线性排列,这种方式类似于我们的大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的模式。我们都是生活在四维空间中,除了三维的空间外,还因为有了时间这一第四维度,所以我们大脑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就有了先后顺序,外部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总是有先有后。Roam Research 将日期作为主体结构,我们也是按时间这一线性顺序来记录笔记,就是模仿了人的大脑在信息输入时的这一特点。
- 信息加工:独立的主题笔记页面,类似于大脑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不属于信息输入,而应该属于信息输入之后的再加工,通过我们的思考,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个有主题的信息点。对应到笔记中,这类笔记可以是非线性结构的,属于一个个形式上独立的笔记。这就是为什么建议在使用 Roam Research 时首先以日期笔记为记录的入口,当需要针对某个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或者说明时,再为它加上`[[]]`,使它成为独立页面。因为大脑也是先有信息输入,再有信息加工。
- 信息结网:双向链接,可以将形式上独立的各个笔记关联在一起,将知识组织成网状结构,你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根据思路的方向不同,可以在这张网上走出不同的路径,从而形成不同的思考内容。这就非常类似大脑在思考时的方式,我们在思考或者回顾某些事物时是跳跃式的,由一件事物可以联想到其他多件事物,从其他多件事物又能联想到更多事物,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
- 信息输出:前面我们提到过,笔记是为后续的学习、研究、思考和写作服务的,必然要能够产生输出,笔记才有它的价值,否则就像是堆放在角落并且落满灰尘的典籍。多个不同领域之间也可能会产生相通的概念,我们大脑中灵感火花的迸发大多是个意外事件,而且往往出现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这就是信息结网对信息输出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到,Roam Research 完全模拟了我们大脑在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结网和信息输出时的过程,当我试着理解并最终推断出这一点时感到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如何正确使用双向链接
不建议使用关键词建立双向链接
好了,我们的「第二大脑」已经摆在那里了,我们应该怎样使用它?在我第一次的使用体验中,使我产生困惑的是对于双向链接的使用,当时我会挑选一些关键词作为链接的节点,类似于标签,比如我这篇文章上面有句话是: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Roam Research]] 并不仅仅是一款[[笔记软件]],如果只是把它当作记笔记的[[工具]],记录一些读书笔记、学习笔记、工作笔记或者是日记等等,那么,绝对不值这个价。说到底,[[笔记]]是为了我们后续的学习、研究、思考和写作服务的。
我会给「Roam Research」、「笔记软件」,或许还有「工具」等这些关键的词汇添加上链接。这样对吗?经过深入的思考,我认为正是这种使用关键词建立笔记之间关联的方式,成为了我第一次使用 Roam Research 失败的根本原因。
使用关键字作为链接,很可能是无意义的链接。虽然这样看起来很美好,你的笔记之间有了关联性,可以从 A 笔记找到 B 笔记,又可以从 B 笔记出发找到 C 笔记,你可以不亦乐乎的在各个笔记之间跳转。然而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A 笔记和 C 笔记的关系是什么呢?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随着链接数量的逐渐增多,你会慢慢发现这种链接方式形成的知识网络仍然是零散的,无法形成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体系。这种局面甚至有点类似于标签类型的笔记,因为当一条笔记被打上多个标签后,在不同标签之间似乎也存在这种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通过思考,发现那些共同的意义,通过相同的话题、观点、特征或者是问题来产生链接。
第一层关联和第二层关联
我们来逐步分析一下,一条笔记和另一条笔记因为有相同的关键词而产生了关联,我认为这只能算弱关联,或者「第一层关联」。关联应该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关键字的关联,这只能算是形成了一个线索的网络,第二层则是有意义的关联,两个笔记之间存在观点、话题、问题或者某个特征上的关联性,这是更深层次的关联。只有形成这种关联才称得上是有用的关联。
当然第一层关联也不是毫无用处,在某些时候第一层关联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第二层关联。Roam Research 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功能,我们可以为某个关键词加上链接,这样就能迅速的发现所有笔记中的第一层关联,从而利用这一点继续顺藤摸瓜,更加容易的发现第二层关联。
只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关键字链接不是我们做笔记的最后一步,给关键字都加上 `[[]]` 不代表这条笔记已经完成了。你应该将这些关键字形成的链接作为工具(包括标签也是一样的作用),即找到第二层关联的工具。找到第二层关联才是我们记录笔记这个动作的终点,也是笔记的最终意义所在。
这个过程非常类似于我们的大脑在思考时的过程,我们从一个话题联想到另一个话题,往往发现关联话题是通过某些共同的关键词,但是最终我们还是会思考这两个话题之间有哪些相同的意义、观点、特征或者问题,通常可能是一句话。这就是我们遍历已有信息,通过思考,将知识形成体系的过程。
举个栗子
说了这么多,我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什么样的双向链接才是有效的」。贴一张我在思考这篇文章所提内容时的笔记截图。
可以看到图中我使用红色下划线标出的链接,都是以话题、问题、观点作为链接内容建立的。也正是由于我所建立的这些意义上存在关联的链接,使得我这篇文章的从无到有变的非常快速顺畅。我仅仅是将这些互相之间存在关联的笔记整合起来,再加上一些补充说明性的文字,就形成了这篇文章。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笔记软件真正的作用。
写作不应该是从面对着一个空白屏幕或者一张白纸开始的。在这之前,应该是有某种形式的、丰富的素材积累,将这些长期积累的东西都写出来变为文章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很一小部分。而用好 Roam Research 这个「第二大脑」,将会使我们的积累过程变得非常轻松愉快。
我想这篇文章到这里该结束了,在使用 Roam Research 记录笔记的时候还有很多方法和细节,也有很多扩展带来的附加功能都值得分享,然而一篇文章的容量远远不足以包含这些内容。如果这篇文章反响还不错的话,我会在后续继续为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