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速效治痛经两则分析
第 1849 期
作者 / 刘丽东 永吉县岔路河镇中心卫生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痛经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小腹部痉挛性疼痛,按照中医药理论,将痛经分为:①气滞血瘀型,症见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②寒湿凝滞型,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③气血虚弱型,症见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④湿热下注型,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1 一般资料
病例1:吴某,32岁,3年前育有一女,家住一楼,常光脚在家中行走,初诊面色阴翳,缺失光泽,嘴唇暗红;脉象两寸上越,关郁,尺弱,特别是右尺;病人自诉心烦,失眠,食欲不佳,胸中闷热,腰酸,腿沉,项强,全身无力;病人就诊时恰逢经期,小幅冷痛,冷汗连连,两手捂腹,几欲了断,极需要快速减轻疼痛。病人月经周期较正常,平时白带较多,示寒症。
病例2:张某,20岁,学生,14岁月经初潮,周期及行经期均不稳定,常提前或错后10天左右,初潮一年后一直行经腹痛,近期加重而就诊。病人自诉疼痛时少腹坠胀,常伴乳房胀痛,放射至胁肋部,急躁易怒,腰骶酸痛,腹痛拒按,按之更甚;经期4~5天,色黯,经行不畅,常在第1~2天出现血块,近年来痛经越加严重,甚至需服用“止疼片”缓解症状,久用无效。时诊舌质淡黯,边有齿痕,舌边有小瘀点,舌苔薄白,脉弦涩,尺脉弱。生活习惯,喜食冷饮。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腹痛,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治应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2 方法
2.1 病例1的治疗
病人长期不穿鞋光脚走地板,居住的又是一楼,通过脉象观察,为下焦虚寒。证属寒湿凝滞型痛经。
(1)艾灸。分别按其两侧的承山穴,左侧的承山穴,往下一按有一个结打团了,并且随着手指按下,病人痛极欲哭;右侧承山没有结,只有麻胀感。经过辨证,决定通过艾灸承山穴治痛。
艾灸时,取艾条三根缠着并用,重灸承山,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三次手法桑浪,后揉坐承山穴处结,腹痛已止。
(2)中药内服。栀子豉汤合黄连温胆汤再合附子龙骨牡蛎汤,4剂,饭后温服,注意保暖,后随访得知病已痊愈。
2.2 病例2的治疗
3 结果
两例证型不同的病人均在合理治疗后,取得了快速的治痛效果,而且在巩固治疗后,病情痊愈。因此,中医治疗急症有据可依,尤其是针灸以及艾灸,对某些辨证正确的疼痛可以立竿见影。本处治疗痛经速效两则可为同仁提供临床借鉴。
4 讨论
4.1 承山穴
承山穴是一个启承阳气很好的穴位,内经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抽筋且从小腿开始,现代医学认为是缺钙,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人从脚下寒,这里是最易积聚寒气的地方。像抽筋的人,刚抽的时候,承山穴附近都会打结,只要重灸承山,均能取得速效。承山穴为太阳经的穴位,常灸此穴能强壮全身阳气,让人不受风寒所侵,且太阳为人身之第一重防线,风寒感冒如果说第一个穴是选七阳之会大椎,那么第二个穴位一定选承山穴,如果配合使用效果更好。而且,下肢静脉曲张,血栓,常灸承山皆能起到良效。
4.2 栀子豉汤合黄连温胆汤再合附子龙骨牡蛎汤
4.3 膈下逐淤汤
组成:灵脂6g(炒)、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研泥)、丹皮6g、赤芍6g、乌药6g、玄胡索3g、甘草9g、香附4.5g、红花9g、枳壳4.5g。方解:《医林改错注释》: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力。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故能行气止痛而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