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 摸秋四

时代是进步的,习俗也是跟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宋代的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都要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子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想的是金榜题名;女孩则祈求自己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那可是郎才女貌的前提条件。

不过到了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拜月逐渐成为女性的专门仪式,就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既然有了理由,男人就可以去邀人到外面玩耍、约着一起喝酒,吟诗作画,声色犬马。加上当时妇女地位很低,家里的“顶梁柱”又不参与,发展到后来,拜月也就名存实亡了。到了民国,鄢少麟的《武昌中秋竹枝词》中就有“傍栏赏月又看花,围坐同将麻雀叉。直到八圈圈到底,夜深兴尽各还家”的诗句,可见得拜月那个时候就换成打麻将了。

而各地继拜月之后,随之兴起的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中秋夜游。明清以后此风更盛:杭州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把中秋之夜变成了世俗欢愉的节日,“以卜竟夕之欢”;当局取消了例行的宵禁,夜市也破天荒的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赏月游人,达旦不绝;各界妇女都可以盛装出游,或踏月访亲,或逗留尼庵,甚至允许深夜不归,八月十五就成为了民间妇女的解禁日,这在当年是极为罕见之事。

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中秋夜,江夏(武昌)城中那座滋阳桥(今紫阳公园内)上特别热闹,桥上的石龙首成为出行少妇争相抚摸的对象;而旧时南京信府河畔庙门外竖一长杆,上立铁鹳,其大如驴,其立身的长杆就成了各位少妇们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心爱之物。所以不论叫“拜月”、“赏月”也好,“走月亮”、“晒月亮”也罢,都含着祈求生殖的意义。

不过,中秋之夜最热闹的还是香港的舞火龙: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而最隆重的是韩国的“秋夕”。全国在八月十五放假三天,所有人都赶回去参加祭祖仪式,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早饭,所有男性宗亲都要去扫墓,有些我国端午节的影子,同时也是与我国的中秋节最大不同之处。

(0)

相关推荐

  • 不期而遇的美好

    妙法电子书坊 ID:mfdzsf 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人铭记在心. 文:李芝铭(初一) 笔名:寒尽觉春 " 相遇是美好的,是令人享受的:相遇来得快,去得也快:相遇从不给人留点怠慢 ...

  • 赏月 mo秋四

    时代是进步的,习俗也是跟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宋代的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都要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子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

  • 赏月 摸秋一

    我国现存的四大民间节日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而农历八月十五日如今被视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虽然中秋在唐初就已成为我国的一项较为流行的民俗活动,也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quo ...

  • 赏月 摸秋三

    关于月饼的起源,相传始于元末的农民起义.因为当时官兵搜查防范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困难,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内,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 ...

  • 赏月 摸秋五

    其实,八月十五的民间习俗从最开始的唐宋间的"拜月"发展到明清间的"夜游".晚上一帮女人走来走去,渴了饿了累了,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曾经风靡全国.幽默诙谐,民众喜闻 ...

  • 赏月 摸秋六

    清同治版的<宜昌府志>记载了宜昌"摸秋"的风俗:"乞儿者更深潜入他人园中,摘瓜而还,谓之摸秋.又戚友以鼓乐彩红,置瓜于盘,送入求子之家,谓之送瓜,取瓜瓞(di ...

  • 赏月 摸秋七

    关于中秋节,各个年龄段各有各的记忆,我们这些五十年代记得的是传统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一提提到大门口."八十年代的孩子记得的儿歌却是电影插曲:"八月十五 ...

  • 赏月 mo秋二

    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的由来无论有多少说法,其本质都来自于国人对月亮的原.始崇拜.既然是崇拜,就自然会有拜祭:既然是拜祭,就会有仪式感:既然有仪式感,就会摆上香案,放上女人爱吃的蜜食鲜果,一边遥祭在月宫里 ...

  • 赏月 mo秋五

    其实,八月十五的民间习俗从zui开始的唐宋间的"拜月"发展到明清间的"夜游".晚上一帮女人走来走去,渴了饿了累了,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曾经风靡全国.幽默诙谐,民众 ...

  • 赏月 mo秋六

    清同治版的<宜昌府志>记载了宜昌"mo秋"的风俗:"乞儿者更深qian入他人园中,摘瓜而还,谓之mo秋.又戚友以鼓乐彩红,置瓜于盘,送.入求子之家,谓之送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