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通过“观照心灵”,就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意识水平!

仅仅是通过“观察心灵”,
往往就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意识水平。
处于观照之下的心灵变得更加谦逊,
并不再声称自己是“无所不知”。
于是,一种意识水平的进步就产生了。

01

意识水平,决定了世界的样子

我们所在的,是一个多维的世界。每个视角都反映了观察者所处的独特意识状态。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视角的镜子,而是一系列有着无限维度的“多维图”。

个人的态度能够改变他所体验到的世界,用“多维图”的观点来看——你所看到的,完全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

如果你在多维图的这一边,你的观点就很难认同在另一边的观察者。“他想必是疯了!”——这句话是对这一认识鸿沟的常见反应。

举个例子,看看是否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些。

想象下:街角有一个老“流浪汉”,站在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的高档街区中。他衣衫槛楼,孤独落寞,背靠着街角一幢上等的住宅。试着用不同的意识层级的视角观察他,注意他在这些人眼中有何不同。

在最底层的能量级20,即“羞耻”状态的人眼中,这个流浪汉肮脏龌龊,令人生厌,行为可耻。

在30,“内疚”的人看来,他自己应该为自己的状况负责。他自己罪有应得,或许就是个骗取社会福利的懒汉。在能量级50即“冷漠”这一级,他的窘况令人绝望,这是社会无力解决无家可归者的确凿证据。

在75,“忧伤”这一层级,这位老人境遇悲惨,无依无靠,无人理睬。

到了100,“恐惧”这一层级,我们或许将其视为一种威胁,一种社会公害。或许不等他犯任何罪行,我们就会打电话叫警察前来。

在125,“欲望”这一层级,他或许代表了一个普遍的令人沮丧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为此做点什么?

在150,“愤怒”这一层级,这个老人或许看起来带有暴力倾向;另一方面,他可能还很愤怒,竟然会有这种情形存在。

到了175,“骄傲”这一层级,他或许会被视作一项耻辱,或者认为他没有自尊心,不去改善自己的处境。

在200,即“勇气”这一层级,我们或许积极想象,要是当地有一个无家可归人士的庇护所就好了。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份工作和一个住所。

在250,“中性”这一层级,这位流浪汉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或许还觉得他很有趣。我们或许会说:“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毕竟,他没有伤害任何人。

在310,“乐意”这一层级,我们或许会决定走到街角去,看看我们能做点什么可以使他振作起来,或者决定花些时间去当地教会做义工。

在350,“接纳”这一水平,这个人看起来还挺有趣的。他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故事,至于他为什么会在这里,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得而知。

在能量级400,即“理性”这一层级,他是当下经济和社会病态的状,或许可以就这一主题开展一项重大的心理研究。

至于到了更高水平级,这位老人不仅看上去有趣,而且开始显得友善,甚至显得可爱。或许,我们能够将他视为一个愉快的老人,他超越了一切俗世的束缚,对身外之物无动于衷,面容上闪耀着岁月赋予他的智慧和真诚的光芒,超然如闲云野鹤。

在600,即“宁静”这一层级,我们看见,老者只不过是永恒的自我的一个临时表象而已。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接近这个流浪汉,他对这些不同意识层级的反应会随之变化。

对有些观点,他会感到安心,对另一些,他会感到恐惧和沮丧;

一些观点或许能将他激怒,而另一些,或许使他满心欢喜;

他因而会躲避其中的一些人,而对另一些欢欣鼓舞。

于是,流浪汉呈现给你的表象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是所谓“我们在镜中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态度”——我们的意识水平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

02

意识可以构筑自己的现实

我们将思维的产物构筑在现实之上,我们对于现实的反应,是由自身的意识水平决定的。

外部事物或许能够决定条件,但是他们无法决定人类反应的意识水平。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更为真实的场景,比如身处监牢的囚犯——

置身于高度紧张的环境中,不同的囚犯因为各自犯罪的原因、意识状态的不同,服刑期间的行为也迥然相异。

在同样的环境下,那些处于意识水平最底层的犯人,有时会企图在监狱中自杀;有的人因为其负感,会变得神经错乱,充满妄想。最常见的现象是恐惧表现为超出常情的害怕引起的防御,或者是露骨的谄媚。

在同一间监舍里我们还看到,其他的囚犯则更精力过剩,狂躁不安,充满暴力和攻击行为。骄傲无处不在,表现为无忌惮地吹牛和支配欲望。

与上述情形相反,有一些与之同室的囚犯就有勇气去面对他们入狱的真实原因,开始直面现状。总是有一些人能够在逆境中顺势而为,试着每天进行一些阅读。

在“接纳”这一层面,我们看到囚犯寻求帮助,参加支持小组。一个囚犯对学习产生兴趣,在监狱的图书馆中学习,最终成为一个“牢狱律师”...类似的事情并非罕见。历史上有些最具影响力的书籍就是在牢狱中写就的。

因此,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取决于我们做出的反应。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根本上是由我们的意识所决定的。

03

“我知道“是一场错觉

我们的思维、知觉、感觉和记忆模式,在最根本的层面上,都是自觉自愿,并非是别人强加于我们的。

基于个人选择的信仰、目标,我们一致选择认同一种“能量场模式”——它意味着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过程,影响着我们所做的一切决定。

对于某一水平的视角来说显得重要和精彩的信息,到了另一意识水平,却可能会变得无聊乏味,令人生厌。

而当我们被迫相信在“外界”有一个我们可以依赖、衡量、预测的客观世界时,我们反而充满了不安全的感觉。

不过,当一个人愈深入钻研这个“外部世界”,便愈能发现:除却意识本身之外,外界其实别无他物。

相信“外界”的习惯性倾向,其实是我们最大的幻觉,是人类心灵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使得我们总是倾向于将那些瞬息万变的主题称为“我的”。

骄傲的虚荣心有一个显著的消极面向:拒绝改变。为了保护其“正当性”,每一个骄傲的心灵都执意否认和抗拒改变,这使得普通人终其一生都在意识水平上无所进展。

要想取得意识的飞跃,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我知道”这一错觉。因为,光无法照射进一个封闭的箱子。

通常,一个人想要心甘情愿去改变,惟一的途径就是“触底”:当他走完全程,在一个无用的信仰体系中遭遇到失败,才会幡然醒悟。这惨败能够让我们接受更高级别的意识。

如果我们把生活看作导师,那么除非我们能够虚怀若谷,将生活给予的经验教训彻底加以转变,使之成为通向成长和进步的通道,生活才真正起到了导师的作用。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意识水平的提升,但究其根本,意识内部也是空无一物的。

意识只不过是将体验到的事情登记在册。换句话说,相对于认识的高级层面而言,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都是虚妄的。

思想认同于它所相信的内容,它居功自傲。让其承认“它所做的惟一的事情只不过是体验”,会让其自觉谦卑。

思想甚至都没有体验过世界,只不过是感官向它报告而已。即使是辉煌的想法和最深刻的感情,都只不过是体验罢了。

04

观照,带来意识的提升与超越

意识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其无知。意识容易上当受骗——它相信它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我们的意识从来都是天真烂漫的,它始终如一、天真朴实、相信别人,就像一个易受影响的孩子。

意识惟一的守护者是辨别力——仔细观察进来的一切程序。

多年以来,我们已注意到:仅仅是通过“观察心灵”,往往就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意识水平。

处于观照之下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谦逊,并不再声称自己是“无所不知”。于是,一种意识水平的进步就产生了。

谦虚使得人能敢于自嘲,也逐渐不再受心灵的奴役,而转而成为其主人。

一旦认为:我们“就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开始看到我们“拥有”心灵,正是心灵拥有思想、信仰、感情和观念。

最终,我们将会彻悟:我们所有的思想都不过是从伟大的意识数据库中借来的,从来就不属于我们自己。

不同的思想体系被人们接受、理解、认可,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被那些更新的流行观点所取代。

只不过,我们不再看重那些转瞬即逝的观念,因此它们就无法再凌驾于我们之上,我们也就逐渐能够体验到形式和心灵上更多的自由。

更加确切地说:

一旦超越了意识的层级,

存在本身的乐趣就得到了充分完善。

大卫·霍金斯

愿读此文者,皆开悟见性。

愿转此文者,皆圆满人生。

愿赞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