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陶文是远古的游戏还是文字初创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丁公陶文是在山东省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的刻字陶片,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竖写5行11个字符。笔画流畅,好像是“草书”,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刻符系统是非常罕见的。这5行11个字符,排列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已经不是图画,也不是游戏,所以,这件将近公元前4000年历史的陶器,也引起中国文字学家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如果按照类似于丁公陶文的陶刻文字,不仅把中国文字的起源推前800年,而是2000年以上。因为,还有更早于丁公陶文的文字。
但是,对于如何解读这片陶文上的11个字符,我国文字学者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企图有所解读,但是,至今没有成功解读出来。
我也一个都不认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丁公陶文呢?
我认为,我们现在要从“文字”的意义上解读丁公陶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例如,文字学家李学勤就把丁公陶文当做甲骨文来认识的,甚至说里面有“猿”有带角的动物等等,结果被大家认为纯粹是瞎猜,新石器时代的人画画能力再怎么差,也不会画不出动物的大体特征吧?还需要别人猜?这样认识史前文字的方法,不是比儿童的辨认的方法高明不了多少吗?
回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彝文,并且与古彝文作了对比。
但是,仍然得不到学者的普遍认可。
这种学术现状,说明我们对中国文字起源在理论设计上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遇到这些甲骨文前的文字。我们往往束手无策。
要么,拿出什么叫文字的现代文字定义,否认甲骨文之前到底存在不存在文字,是不是文字,要么,就依据现有的中国文字理论去套用在对这些文字的认识上。
但是,所有这些方法根本不管用,或者丝毫没有用处。
我们仍然认为,实践决定理论,而不是理论决定实践。对于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我们现在的文字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原则是可以适用的。
例如,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按照象形文字创造的吗?
所有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没有一例可以证明“文字”完全是象形文字的思维创造的。从半坡陶器刻符到最接近甲骨文的二里头刻符,没有发现一例是“象形文字”的。
所以,像李学勤先生那样辨认丁公陶文的做法实在是太可笑了。
还有像把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比较大做法,也是非常不可靠的。
千里马对于中国文字起源问题,一直有一个看法,这就是说,中国文字是分两个阶段完成文字历史的演变的。
我们把甲骨文之前的这些文字,统统叫做“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
我们把甲骨文以后的文字,统统叫做“大范围使用文字”时代。
我们今天就处于“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从甲骨文开始。
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因为文字发展,从历史逻辑上来说,并不是说,这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在漫长的产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所以,在文字最初的实践时代,文字不可能有社会意义,也不可能有一个使用文字的生活集体。
例如半坡刻符,我们至今无法认识这些刻符表达什么语言,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是记录语言的个体行为。
就像婴儿咿呀学语,我们无法确认他的语言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确认他的个体语言行为。
作为最早形态的文字,可能还没有社会交流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交流目的,因此,只要记录个体的语言体验和行为就可以认为,这是文字的表达行为。
所以,千里马一直认为,“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刻符”,他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记录行为。因为,这些“刻符”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图画性质,也没有游戏性质,而是只有符号记录的性质,这就是我们判断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的依据。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我们人类有了自己的文字行为。这些行为,就是刻刻画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到底要说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费一些猜想的。
可能,有些像“岩画”一样被我们才出来了,但是绝大多数是非常难猜测准确的。
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历史考证,例如,史前符号学,原始图画学,原始文字心里学等等。我们目前在这些考证知识方面还非常贫乏,所以,瞎猜不但幼稚可笑,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尽管我们还无法解释丁公陶文的符号含义是什么,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属于“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文字,它与我们“大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文字,真的不是一个系统的。
因为,这些文字可能根本没有流通过,写字的那个人,创造了这个文字之后,也就是这些文字的死亡之日了。我们只能慢慢积累考古知识去慢慢破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