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投资人的职业生涯里,虽然还没经历所谓的大风大浪,但还是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时间是最好的朋友,而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过或读过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一本新书《价值》,其实他讲的就是这句话的前半段。所谓的“长期主义”,说白了就是要我们坚持创造长期价值,“时间”会站在你这一边并为你创造不菲的奖励。
而今天,猫爷就来探讨后这句话的后半段。文章可能有些长,会分几次来推送。
作为投资人,不管是面对哪个交易市场,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市场本身,而是你不清楚自己何时犯下了错误,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而我们身上都有一些潜伏很深的弱点,它们就在思维的暗角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理性决策。
惨败给市场的人,其实早就输给了自己。因此,投资,首先是一场自我博弈,之后才是市场博弈。
但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这些弱点,只能了解它,并减少它对决策的负面影响。
强迫症是因为你太闲;抑郁症是因为你太矫情;选择困难症是因为你太穷;拖延症是因为你太懒。
成功学我不会说也说不来,但失败学倒是能说几句话,例如:任何人要想凭实力走向失败,那么,拖延绝对是一条捷径。哪怕你的创意非常多、规划非常宏大、愿景非常激动人心,只要你染上了拖延,那你所说的一切都会被人视作瞎扯淡和放空炮。这一种人是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现实中,确实也有些所谓的投资人特别喜欢夸夸其谈,务虚而不务实。这些行事拖拉、优柔寡断的投资人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投资人要处理的任务是无穷尽的行业调研、融资路演、商业计划书、投资决策讨论、出差、报告……投资本身,其实跟创业是一体两面的,核心都是判断力与执行力。而判断力又依赖执行力,因为市场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再好的判断也没用。所以一个执行力低的投资人,跟一个畏高的飞行员一样可笑和可悲。任何值得去做好的事,都应该立即行动!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对100万名高中生进行了一场调查。问题非常简单:你认为自己的领导力处在同龄人的什么位置?结果数据显示,超过70%的人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可以清楚地阐释人是如何高估自己,又是如何产生这种盲目自信的。
在你刚入职场,哪怕没做过项目管理,但这依然不妨碍你心想:“我老板做项目管理做得真差劲,这有啥呢,不就是整天盯着计划进度然后去催人嘛。这事换我也能胜任啦”。此时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的你正处于“愚昧之山”的山顶上。有一天你老板突然休假了,于是公司让你替补顶上,临时负责原本的项目管理。然而上手后的你才发现,这跟想象的有千差万别。现在的你每天都被各种问题追着屁股:Budget够吗?timeline来得及吗?human resource如何分配?如何协调跨部门利益?除此,大老板和大客户都在极限施压。此时焦头烂额、沮丧泄气的你深陷在“绝望之谷”之中无法自拔。直到管理经验开始丰富起来,你摸到了其中一些门道。你学会了管理上级的期待、激发不同部门同事的工作热情、调停利益纠纷、合理进行资源调度等等。随着实战经验的增加,你的信心又重新缓缓恢复。这时的你走在了“觉悟之坡”上面。从“愚昧之坡”的盲目自信,再到“绝望之谷”的自我怀疑,再到“觉悟之坡”的逐渐收获信心,这就是达克效应反映出来的一般心理规律。达尔文也发现这一点,所以他总结道:无知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自信并不来源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知道的事情是否能顺利地连贯起来。有时候,知道的越少更容易作出判断,而且是很单纯的判断。”自信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来自无知的自信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出自无知的自信其实就是一种傲慢。傲慢,会让自我膨胀,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听不下异议,结果往往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到黑,直到自我毁灭。傲慢是兵家大忌,正所谓骄兵必败。对于投资人而言,无知的自信和傲慢都是非常危险的,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走在投资失误的路上。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克服这个人性弱点:当我们为一个新想法感到非常有信心时,一定要警觉自己是否把问题给简单化了。前段时间,有个好友兴高采烈问我:要不咱们拍一部电视剧吧。友人说,我们自己写剧本,我有一个导演朋友,到时剧本甩给他去拍应该就行。对方吸了一口烟,摇了摇头。他说:现在拍电视剧不容易的——首先要有一个能过审的剧本,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最大的问题是哪个电视台愿意给你播呢?许多人写了剧本没钱拍,拍了也过不了审核呀。所以当你也有一个“特别有信心”的创业想法或工作机会时,那么在决策之前,最好先找个行业专家来印证下自己的判断,避免由于无知而产生盲目自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PDCA工作法来不断校正自己的判断力。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种预言类的魔术表演。魔术师通常会先把未来的预言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纸条放进铁盒子锁起来,直到若干天之后再打开,展示给世界观众他的预言成真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先生也曾有提过一个类似的自我管理方法。对于要处理的任务,他会先做个大致判断——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预计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写在纸上后也放起来,等任务完成后再拿出来核对自己当初的判断准确度。
从一封英文邮件到一个项目管理,我们都可以尝试PDCA。只要不断实践,我们对自己的感知力就会越来越符合客观事实,从而不断优化自我能力评估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