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四章 知止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之心得。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名:名誉、声望;身:身心性命;亲:密切、切身,接近的意思;货:财货;多:价值。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这里是问我们外在的身份、地位与身心性命相比,哪一个才是我们的根本?身心性命与外在财货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
答案当然是身心性命才是我们的根本,身心性命比外在财货更有价值。
这个道理相信没人不懂,只是在我们的日常中仿佛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驱使着我们,让我们心不由己地将身份、地位、财货等摆在了首要的位置,我们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总是与我们的贪嗔好恶(情绪)打架,而最终的失败者往往是我们的理性,这便是人类烦恼罣碍甚至痛苦的根源。而为了从这种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人类又不得不需要用更多的名利来麻痹自己,如此循环往复,以至在烦恼痛苦中越陷越深,所以老子进一步问:
得与亡孰病?
得:得名、得利。亡:失去。病:损害。
“得与亡孰病?”得名、得利与失掉名、失掉利,哪一个会对我们的身心性命有所损害?
从表面来看得名、得利可以获得快乐,好像对我们有益,因此我们便不断的向外抓取:名誉、声望、金钱、财物,甚至包括丈夫或妻子孩子、男友或女友,以及学识、才能等等,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都有可能变为我们抓取的对象,只要他、她、它能带来美好的感受,即使是上帝、佛陀、圣贤也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所抓取的对象。这种不断的向外抓取的结果让我们既欢喜又忧愁,得到了当然欢喜,失去了立马忧愁,就这样不断的人为干扰、破坏着我们身内的自然造化,最终让我们的身心性命走向消亡。所以老子又说: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费:消耗。藏:独自占有。厚:多。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如果执着名利,必然要以身心性命的伤害为代价,“甚爱”过分的抓取、追逐,“多藏”过分的占有,“大费”、“厚亡”都是表示对身心命的伤害。因为追名逐利,会促使生生不已的本性造化改变方向,让身心性命逐渐走上消亡的道路。
虽然明知如此,但是作为众生的我们仿佛没得选,我们被那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无法动弹,我们乖乖地被它牵着鼻子去拼命向外抓取、追逐,以为最大限度地占有和享乐才是我们人生的目标。
为什么会如此?
台湾作家、翻译家胡因梦有一篇《向外追求的活动源自心灵的空洞》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对人类向外不断抓取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我们会意识到,原来向外追求的活动都是源自于心灵的坑洞,换言之,就是我们有很深的匮乏感,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被教育成一个低自尊的状态。原生家庭或者是学校教育,都在教导你要变得更好,你不考一百分你就不够好,如果你考不上名校,你就不是一个好学生;而到了现实的主流社会里,如果你没有办法达成功成名就的这个目标,你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所有这些以成功为导向的心态,其实都在某种层面上不断打击自己,打击自己的圆满本体,打击自己纯然存在的圆满性,所以就会造成自我矛盾,自我苛求,自我完美主义,还有自我否定的倾向,这些都是源自于内在的坑洞。
胡因梦这里可能是因为篇幅有限只谈了匮乏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即后天环境的影响。其实人类最深层的匮乏感来自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食物的缺乏,人们总是期盼更多的食物来填饱肚子,那种对食物的期盼的感觉经过长期进化便形成了人类埋藏最深的匮乏感。正是这种匮乏感的存在,而又因为被埋在内心最深处,所以当我们被它牵着鼻子走时我们不能自知,还误以为这就是我所要的,才会把最大限度地占有和享乐视为人生的目标,正因如此,所以老子又说: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辱:辜负、辱没。殆,危险。
“知足不辱”若能觉知我们本自具足的性,道赋予我们生生不已的造化之本性,就会知道如何善待它,从而不干扰和破坏它,不辜负、不辱没它。
“知止不殆”若能懂得放下对内心感受的追逐或抵抗,也就是止息内心的贪嗔分别,我们生生不已的造化就不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就不会再有消亡的危险出现。
“可以长久”我们若能觉知我们本自具足的性,卸除攀附于内心一团气上的贪嗔分别知见,我们的身心命就可以因此而生生不已。
前面我们说了,人类对外不断抓取的模式源自内心深处的匮乏感,通过内观实修,我们可以发现,匮乏感其实就是内心一团气在胸中隐隐起伏的感受,本来毫无任何意义的气,被人类定义为我是匮乏的,我需要,我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填补它!
所以,老子这里说的“知足”和“知止”,绝不是脑袋的事,不是思维逻辑上的“知”,而是觉知、感知的“知”,是内心感受上的事情。
人类的本性本来具足,而我们却从来没有这种感受,如果能够从内心感受到这个本自具足的本性,我们自然就不再向外抓取,我们生生不已的造化也就可以充沛、自然的运行,所以叫“知足不辱”,不辱本性的使命。
如何才能“知足”呢?那就是“知止”,放下对内心一气感受的贪嗔分别,也就是卸除攀附于气上的好恶分别知见,就是“止”。如何放下?如何卸除?往内觉观,观气只是气,不在其上贴任何标签,没有好的感受,也没有不好的感受,让气单独的来来去去,不助长,也不抵抗,放松身体的每一细胞,让每一个细胞自自在在的生生灭灭,生生不已的自然造化因此而得以开启,就是“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意思。
综上所述,本章的宗旨在于让我们懂得向外求的危害和向内求的必要,以及内求的方法即“知足”、“知止”。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

  • 如何理解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译注者对于老子经文第十二章的解释与翻译 上面所引用的文字是老子经文第十二章的内容.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 反覆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所以能生生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上一章老子告诉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六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之心得.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七章 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之心得. 本章的语义很简单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八章 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心得.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九章 德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怵怵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心得

    第五十四章 善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