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到处世无争——《论语》悟读【46】
春风拂盈花有香,礼乐到处世无争。
《论语》第三篇第六章:
【原文】
季氏旅(天子对名山大川的祭祀)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阻止)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悟读】
礼,周朝以周天子为中心,推行分封,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根据血缘亲疏,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整套严格而完整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有别的礼仪制度。今天泛指礼仪规章。
本章再次以季氏违礼的事来说“礼”。以礼救国,以礼救人,以礼救时,是本章要论述的重点。
“季氏”呼应了本篇第二章,提醒本章内容仍是“违礼”;“林放”则照应了前面“林放问礼之本”,暗示本章仍然强调“礼之本”;“泰山神”则把“礼之本”问题引导到人与“鬼神”的关系上,暗讽“泰山不如林放”,进一步论述“礼之本”的问题;本章也批评了冉有的行为有失君子之格。
祭祀泰山,古时唯有天子才有的资格,周礼对此有明确规定。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冉有不能阻止季氏的行为,孔子叹曰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祭祀泰山无非是天子想表明其君权是上天所授和彰显其功绩的一种行为。季氏权力再大,也是一个鲁国之臣,他祭祀泰山,行天子之礼,典型的违反礼制。可他为什敢做这种违反礼的事情呢?为什么泰山之神会接受季氏的祭祀?从一个侧面可以印证当时社会之混乱,也再次说明了礼仪制度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
凡有所争,皆为名利;
心有礼仪,便无所争。
礼仪,是一个人素质和文明的体现,是为人处世之基,也是一个时代的呼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