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王树淼丨王庄村抗日时期有个修械所
王庄村抗日时期有个修械所
整理:王树淼
王庄村抗日时期有个修械所(也叫修枪所),它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所里的能工巧匠,心灵手巧,对收集来的破旧枪支,经过精心修理,战士们用它得心应手,狠狠地打击了日军。村里老人们对这个修械所记忆犹新。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烽火四起,我国军民开始了全面抗战。1942年日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五一"大扫荡,对冀中地区进行了血洗,我军民在进行反扫荡中认识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与敌人拼杀没有硬家伙是不行的。
抗日战争前期,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使用的枪支,不是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就是仿制的,我军武器特别杂。 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有些枪支不能使用了,需要修理。修理枪支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上级选拔军队骨干人才和有技术的战士,还到各地搜寻地方能手,在王庄村成立了修械所,主要修造枪支,制手榴弹、土地雷。本村耿小朴有一双巧手,能造枪支。这个修械所,就是耿振表原来的闲置院子南屋里的两间房内,外间房是磨坊,方便老百姓磨面,又可以作为警戒,里间是修械所。所里人人自带工具,虎头钳、摇轮钻、小型车床、老虎钳等。造枪得用无缝钢管、钢轨等,弹壳是回收再利用的子弹壳,必要时进行翻砂制造。枪支的故障和破损主要是弹簧、击针和板机等,他们凭记忆和经验认真寻找毛病,用手工制造的部件替换下来,可靠性大,得到战士高度评价。一个战士收到他们修复好的枪,拿起来一拉一推运行自如,心中很高兴,心想多杀几个鬼子,一次战斗中一连打死十几个鬼子,他高兴地说,这枪一修比原来的好使多了!所里人听到这个消息,干起活来更卖力气。
据说所长是个黑乎乎的大高个,穿一身军装,很威武。人们常看到他把修复好的枪支试放,打的可准了。
王庄村那时有炮楼。残酷环境下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听到风声,本村或外村站岗放哨的马上通知。有一次庞庄村传来消息,说日军要扫荡各村了。所里工作人员早有戒备,谁管什么物件马上隐藏起来,如果情况紧急,暂时分散,化整为零,设备分散隐藏,等风险过后再恢复工作。
王庄村另一个修械所是本村老百姓自发组织的 ,地点在耿小补家一带。耿小补心灵手巧,平时爱玩弄武器,还有一个人,叫王子平,手里也有两套。他们带领五六个技术高的人修制手榴弹、土地雷等。本村和庄火头互相配合,交流经验。他们收集废旧钢铁,翻砂制造手榴弾、土地雷。有一次听说鬼子从村北路过,他们在村外鬼子必经之路埋下自制的土地雷,炸死了三个鬼子。
王庄村这两个修械所,不但为抗日战士提供了较好的武器,也为本村民兵持枪打仗创造了条件。当时本村民兵三五成群到修械所摆弄枪支,时间长了,关系密切了,民兵们好奇,有的拆拆旧枪再装好,有的端着枪让人教教怎么放,有时所长领着到野外练习打靶,锻炼了持枪打仗能力。
王庄村两个修械所存在时间较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一定作用。
王树淼
王树淼,男,78岁,党员,博野县程委镇王庄村退休教师,现任县委老干部局通讯员,发表稿件千余篇,多次被有关报社和老干部局评为"优秀通讯员",博野县"最美老干部"、"模范党员"等。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技术编辑:庞里地 郭瑞霞
文字编辑:贺景娣 李玉珍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我醉乡土”加“作品名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