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人生短暂,要和有趣的灵魂相爱
李银河已经将近七十岁了,人们熟知她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那段众所周知的爱情,如今,往事已随风而去,近些年她虽仍然活跃在公众视野里,但是这似乎只是某种证明自己观点的方式,她希望她输出的价值观能对更多的人有帮助。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在一本名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无意义感的困惑是这个时代的标签,这令人在生存的荒谬感中不安。这似乎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生存惶惑,而这些在李银河看来,当生活被自己赋予了意义,能够用爱去填充,那么即使人生没有宏大的哲学意义,但对于个体来说,同样是完满的。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李银河对于爱的执着,可以编织成一个漫长的故事,天猫超级品牌日与李银河合作了一支短视频,希望在520这个特殊日子里希望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爱,在视频里,李银河这样说:“我想,爱是人间的解药,爱,让懵懂的人醒来,望见明净、希望和勇气。”她对于爱的解读,似乎能够解答大多数人心中的疑惑。
天猫超级品牌日
今天是520,据说代表”我爱你” 什么是爱?爱是人间解药,让懵懂的人醒来,望见明净、希望和勇气。它像一份厚礼,在现实沉重时轻盈,在人生虚弱时贵重,而我们在爱之中生存。 #天猫超级品牌日 携手李银河,集结6大品牌,跟大家聊聊关于#爱的黄金时代
视频号
△ 天猫超品日520特别企划《爱的黄金时代》
点击视频,打开李银河写在520的一封信
01
活过、爱过、写过
1952年,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名为“三反五反”的运动,同年的立春,一个女婴降生,父母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李三反,听上去有浓浓的年代感和政治气息,而这个名字一直被叫到七岁才被改成李银河。
李银河和父母
我们无从得知人的名字和性格形成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从那时起,李银河说她喜欢仰望星空,思索人和宇宙的关系,考量人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李银河似乎天生就是做社会学的料。十五岁的时候,她就和哥哥一起跑到白洋淀,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田野调查,从那时起,她对于人和社会构建的思考就没有间断过。工作后,她先在《光明日报》担任编辑,又在国务院研究室做研究员。从1982年到1988年,她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读了社会学博士,对中美两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的社会底层走访加深了她对于社会和性别的认知,而那段众所周知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发生在这一段时间。
李银河在河北农村做社会调查(上)
1983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附近家中(下)
在李银河的这一段人生经历里,她经历从懵懂青涩的初恋到婚姻的过程,经历了从激情之爱到温柔之爱,她关注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也体验了中国从一个对爱讳莫如深到深刻探讨的过程。
也是在这一段时间,李银河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消除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偏见,只有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平等,人们才能更好地去爱。大量的走访和调查,让李银河对于晦涩难懂的哲学并不太兴趣,她喜欢那些振聋发聩的表达,觉得这样的声音更容易让普通人了解,也更倾向于直面真相的彻底思考,这些思考能让她看清爱的本质。
她喜欢尼采,因为在那个人人都笃信宗教的时代,他坚定地宣布无神论立场,能说出“我是炸药”这样悲壮的话,承担了心灵的重压。在那个神权无上高贵的年代,尼采的选择是英勇无畏的。
她爱福柯,继尼采说出“上帝已死”之后,福柯的思考使他说出了“人已死”这样的论调。福柯认为,人不过是社会和文化的规训而已,因此并不存在原本意义上的“人”,一个存在着固有本质的人。人不过就像沙滩上的一幅画,不断被海浪改写,淹没,很快就变得无影无踪。同样,在西方人权至上的年代,这同样是令人感到震撼的声音。
尼采(左)与福柯(右)
尽管,这两人的结局都不太好,一个最终疯狂,一个死于艾滋病,但是李银河希望自己能够追随上他们的脚步,把一些理性、自由、反对社会歧视的想法,传达给更多的人,也就能让大众去理解人性,理解爱。
02
谈爱之前:我们的时代困境
李银河现在生活在山东威海,这里的一年到头气候温和,也远离那些对她不太友好的舆论漩涡,每天的生活规律,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件事:散步、读书、写作、观影。退休之后的李银河,希望能够从更多元化的视角中,感知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体悟人世间的各种情愫。文学和艺术的美好让她能够沉浸在不同视角的世界中,尽情地享受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美好与辛酸。偶尔,她也会刷一刷社会新闻,去感受一下这个充满了烟火气的世界。
李银河觉得如果解构地看文学和电影艺术中的美好,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特别强的戏剧冲突的,被人为创造出来的情节美,而另一种,就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能够共情的,比如陷入一段爱情。
在爱情面前,所有的反对理由都不能成立。
——《李银河说爱情》
像《罗密欧与茱丽叶》《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作品大概都属于激情之爱,在李银河看来,爱也同样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浪漫的激情的状态,热恋之时的激情之爱,在关系确定之后,便会慢慢地蜕变成一种并没有那么激烈的柔情,由熊熊烈火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变为长相厮守、耳鬓厮磨、柴米油盐的日常,它同样是一种爱。
而具体到每个人来说,爱是排他的,同时也是包容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爱的模式是一对一的,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海枯石烂心不变,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讴歌的大多都是这种感情;但是,爱同样是包容的,从人性上说,人完全可能同时爱两个人,而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则需要我们在忠于爱情的同时,恪守道德的边界。
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都是一种单一的爱的模式。
我们希望去爱别人,但是,在谈爱之前,我们每个人似乎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人们的生活充实却迷惘,现代人习惯于推着空荡荡的心灵购物车出门,他们把各种情感和人际关系像商品一样从货架上取下来,填进他们的购物车里,却疏无喜悦。
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词汇——“languishing”,用来形容这种感受。
“不是精疲力尽,我们仍然有精力;也不是抑郁症,我们并不感到无望。我们只是觉得生活有些无趣,感觉看不到方向。”亚当·格兰特认为:这种没有活力的状态可能是2021年蔓延在人们之间的一种主导情绪。你也可能处于煎熬之中。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似乎让很多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03
爱是人间的解药:我们该如何去爱?
而在李银河看来,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为它赋予意义,去践行心中的爱。
存在皆偶然,人生无意义。这是李银河常说的一句话,用她自己的话解释,这更像是一种“开悟”,人的一生像一只朝生暮死蜉蝣,只不过被加长了时间,蜉蝣只有一天,但是人有三万多天,当生命回归寂灭,一切无妄无我。
李银河觉得人在“开悟”之后有两种“空无”状态,一种是悲观的,降低欲望,模糊生死的界限,而另一种则是乐观的。自己就是后者,在她看来,后者的状态是能够尽情地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无论是想吃,想爱……各种能让身体舒适和精神愉悦的事情,都应该去尝试。爱自己,爱万物。
如果爱一个人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去爱,这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赋予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虽然从宏观上看,世间万物确实没有意义,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给它赋予意义。
当一个人能够体察到自己对于生活的自赋意义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体会的爱的意义,爱生活,继而去爱人。李银河曾经通过定义“精致生活”表达了这种爱万物的方式:“精致的生活就是像磨快刀子一样,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磨快,用它们来细细切割生活。
你看到缀满星斗的深邃的夜空了吗?你看到那位黑人舞者性感无比的腹肌了吗?精致的生活就是让自己的眼睛偶尔看到这奇异的美景,并为之深深感动。
你听到冬日令人惊心动魄的风声了吗?你听到恩雅宛如天籁的歌声了吗?精致的生活就是让自己的耳朵偶尔听到这些奇异的声音,并为之深深感动。
实际上,精致的生活就是让自己的思绪常常萦绕在存在周围,执着地追随着爱与美,并为之深深感动。”
人生在世,只要渴望爱情,你碰上真爱的机会就还在。
——《李银河说爱情》
(截取自电影《情书》)
所以,这真是一个爱的黄金时代,当每个人都有条件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也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参与到爱的过程中。
李银河说:“无论是衣食住行,只要舒适就好。”尽情地去享受生活,感受美食,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让自己处在最好的生活状态,去践行自己内心对于爱的憧憬。这或许是李银河想对每一个人说的话。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