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会带来焦虑,你的责任是创造平静

进入五月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升学季。相比于中考和高考的拼分,幼升小和小升初因为更加不确定性带来焦虑感,似乎一点也不少。

这种焦虑感,首先会在一个家庭成员中产生,慢慢发酵,不断蔓延,成为家庭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各种纠结与问题就随之产生。

“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

就像热播剧《小舍得》中呈现的一样。

在强势的母亲的重压下,颜子悠保证不了正常的睡眠,每天早起晚睡,就是为了多做两张卷子;体育运动是男孩子的本能和优点,但子悠被剥夺了踢足球的权利;妈妈不顾孩子的反对,强行报了很多补习班。

一位支配性、干涉性、专制性的母亲,一定会培养出形成消极、反抗个性的孩子。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戏剧于是就上演了。

当子悠的焦虑和压抑无处释放,就会出现崩溃状态,甚至在考场上撕碎了考卷,冲出考场。

这种状况并没有让母亲罢手,甚至对于儿子研究黏菌这样的课题也横加干涉。

她在说教未果之后,试图夺走孩子的器皿,直到孩子把器皿扔到地上,弄得杯盘狼藉,才肯罢手。

作为一个中学生的家长,看到这些戏剧化的场面,并没有感觉很违和,反而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在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岁月里,不能说是“黑色的五六月”,确实也在期待和担心交织的岁月里,经受着悲欣交集的煎熬。

这也是我看到《笨拙的教养》这本书,就被书名吸引的重要原因。

01

人是被情绪和感觉支配的动物。

很多人学到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也不会按照知识和道理的教导去生活,而是受着情绪和感觉的支配。

在情绪和感觉中,最容易深陷其中的就是恐惧感。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一生接待了很多来访者,他把很多人倾诉的各种烦恼进行总结,发现只有四个方面的终极命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

我有一个朋友,她对于孩子的管教特别严苛,甚至让人感觉不近人情。孩子小时候还很听话,到了青春期,力量有了,就开始反抗,产生了很多冲突。

我问她:“你为什么对孩子管教这么严,要求这么高。”她回答说:“如果管教不严厉,就不能上好的中小学。”

我说那有什么问题吗?

她说,如果上不了好的中小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娶不到好老婆,未来生活就会成问题。等我去世了,谁来管他呢?

最后,我听明白了,我的这位朋友对孩子管教很严苛,根源在于自我对于死亡的焦虑。但是一个焦虑的妈妈,能够教出一位对于社会挑战应对自如的孩子吗?显然不会。

但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考出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吗?这些都不能让孩子在社会中活得成功、快乐。

而作为父母,应该发展的应该是孩子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成功快乐,让自己的生活轻松满足。

02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说过:生命本身会带给你痛苦,而你的责任就是创造喜悦!

如果说,养育孩子的过程,会给你带来很多焦虑,你的责任就是创造平静。

就像《笨拙的教养》中所讲,“不完美的我在鸡飞狗跳中,拉扯着孩子长大。”

作者汪珺是海归,一直在教育集团工作。曾经担任语言类老师、演讲师、管理者,也算是教育界的资深人士。

饶是如此,她在初为人母时,在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有了很多的焦虑。手忙脚乱是常态,焦虑紧张也是真的。快速的工作节奏,忙碌的职场状态,留给孩子的空间就非常少。

在后记中,儿子宇宇给妈妈的一封信讲到:

妈妈,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我已经四年级,变成一个大孩子了。

我们之间已经有太多的回忆,有欢乐时的喜笑颜开,也有冲突时的苦涩回忆。我们一起度过了休闲时光的快乐,也携手闯过了重重难关。

不过,虽然我们度过了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中间似乎还是有一些隔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在我看来,我的问题更多一些,一是喜欢一心二用,二是办事拖拖拉拉,三是做事不认真,这就是我主要的问题。

不过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我觉得妈妈你也有一点问题,一是有时会吼我,二是有时晚回来,三是一说话就容易不耐烦。我觉得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脾气不好,我也有习惯方面的问题;你呢,就是陪我有点少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一起改掉这些毛病。

不过问题再多,隔阂再大,你都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好妈妈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缺点说完了,我再说一下我想和你们一起做的事情吧。

我其实很希望你们早一点儿回来,哪怕一点点也好,因为我知道你们在公司很累。我很希望你们回来陪陪我,为什么不早一些回来呢?我想和你们聊聊天,散散步,放松一下心情,加深我们的感情,我们每天晚上放松一下,愉悦一下不好吗?

幸而,这种呼唤,让作者意识到和孩子连接的问题。在保持了自己的工作投入的同时,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实现高质量的陪伴。

任何一段关系,都是一个创造的旅程。

人生而自由,最大的自己就是选择的自由。

作为父母,可以选择焦虑地看待问题,也可以选择平静地对待。或许,所谓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而是让自己和孩子成长的资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