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颜渊篇(二十三)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02

   释  解      

子贡请教老师“克己复礼为仁”的君子该如何交友。老师说:“仁德修行的人对待朋友,相互间必定是尽性以忠,诚真以告,志于道,依于仁,以仁德之善相互提携、劝谏、引导,以成就双方各自的仁德境界。如果朋友间没有了诚挚的忠告和相互间的善道,那么双方的友情就到此为止了,不要让那些缺乏仁德修养的污浊杂念玷污自己的'克己复礼为仁’的修行。”

03

   释  字      

《说文》:辱:耻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时,于封畺上戮之也。辰者,农之时也。故房星为辰,田候也。而蜀切。
《约注》:辱:徐灏曰:“此字义不可晓。从辰从寸,盖无失时之意也。”舜徽按:辱字从寸,犹从又也。从又持辰,实即槈之本字。谓除田中苗秽,即今语所称锄地也。许书作槈,经传作耨,皆辱之后出增偏旁体。凡耕必深而耨欲浅,《孟子》所云:“深耕易耨。”是也。太古以蜃壳为薅器,故辱字从寸从辰耳。以手持蜃,从事耨除,两手必沾泥污,故引申有污义。郑注《仪礼·士昏礼》云:“以白造缁曰辱。”《广雅·释诂》三:“辱,污也。”是已。又引申为耻辱,许即取以立训;又多为之辞以发明之,殊嫌傅会。
汉字辱,从辰从寸,会手持蜃壳除田中杂草。《说文》“失耕时,于封畺上戮之也”,意思是有人错过农耕时机,人们就在封土上羞辱他,使他受耻辱。辱本义是手持蜃器除田中杂草污秽,引申为污浊。后用以喻人居于污浊之中、处于秽草之内,引申为埋没、玷污、辜负。由玷污引申为耻辱、侮辱。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樊迟问仁、问知,让人们把握“克己复礼为仁”的爱人、知人以及“举直错诸枉”而近仁的修身之智,体悟以智行仁的修行之要。本章通过子贡问友,让人们把握朋友以道义相合,以仁德之善相互间提携、劝谏、引导,以成就双方各自的仁德境界的关系。
子贡请教老师“克己复礼为仁”的君子该如何交友。老师说:“仁德修行的人对待朋友,相互间必定是尽性以忠,诚真以告,志于道,依于仁,以仁德之善相互提携引导,成就双方各自的仁德境界。如果朋友间没有了诚挚的忠告和相互间的善道,那么双方的友情就到此为止了,不要让那些缺乏仁德修养的污浊杂念玷污自己的'克己复礼为仁’的修行。”
本章需要注意有两点:一是“不可则止”的“止”,许多解读者把“止”的对象理解为“止告、止道”,大意是“忠言告知,以善引导,实在听不进去就不要勉强,也就罢了”。这样的解读丢掉了“友”字的本质。汉字“友”是两只右手,字形中本有相互间提携之义,“友”字音与“右、佑”相同,音义中有相互辅助之义。如果朋友没有了相互间提携、劝谏的忠告善道而相助,彼此间就已经不是朋友了,因此“不可则止”是指相互间的朋友关系的终止,这也是承接前章“知人”的教导,“不可则止”亦是“知人”。朋友关系不同于父母子女间的天伦关系,朋友间以道义相合,道义不合,自然成不了朋友。二是对“辱”的理解,我采信了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的解释:“辱”字是手持蜃壳除田中杂草污秽,而使两手沾染泥污。这样理解比现在大家理解的“自取其辱”要准确一些。“自取其辱”的“辱”是外界“正义”对自己报应的伤害,而这里“自辱”是自己“举直错诸枉”忠告善道的不智,而被外界“不义”对自己仁德修行的伤害。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