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乌镇
热爱大自然的我去了不少地方,但江南水乡的著名古镇却一直没有机会光顾,“小桥、流水、人家”那诗一般的景色常常只有在梦中浮现。机遇偏偏在炎炎夏日中到来,八年前七月的一天,我们从杭州出发踏上了去古镇的旅途。疾驶的汽车载着我们离天堂的高温越来越远,满眼是绿茵茵的一片,路旁的荷塘里铺满了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洁白的、淡粉色的、红色的荷花好像无视烈日,竞相盛开着,不时传来一阵阵沁人肺腑的清香,微风吹来格外凉爽,好一幅赏不尽品不完的《荷花图》啊!车行一个半小时,到了久已向往的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桐乡市,地处桐乡、嘉兴、湖州和江苏吴江市两省四市的交会处,离杭州有60多公里的路程。这里出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在于: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出生地。春秋时因吴国曾经在此屯兵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唐咸通年间建乌镇,距今已经有1100多年的历史 。乌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自然而纯朴。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走进乌镇时,太阳已经升起来很高了,镇里的游客陆续进来,迎面一条静静的小河,是那样的安宁,河面上也没有涟漪。金灿灿的阳光洒在青色街巷房舍上,倒映在小河里,像对镜梳妆一般。岸边茂密而浓绿的柳枝静静地垂着,给古老的小镇增添了新生的色彩。那些扎根河里的房子,透出一些油画的味道,那质感的石头、木板在岁月打磨下,已经成熟为自然的美景。 旧时的乌镇,据说有120座桥,称得上百步一桥。现在大概只剩下40多座了。在现存的古桥中,浮澜桥是“年事”最高的,“桥里桥”则是风姿最靓的。我们寻觅了许久,终于见到这里出名的“姐妹桥”,即通济桥和仁济桥,它们地处镇郊结合部,一边是民居栉比,一边是翠田绿树,风光优美,这两座桥最为奇特的地方是,两桥直角相连,互为犄角,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欣赏到“桥里有桥”、“桥里套桥”的奇特景观。据说每当月明星稀的清夜,粼粼的波光中倒映着沉浸在二个桥孔中的一轮明月,几分迷离,几分清雅。当地人把两桥比作“姐妹桥”。有人又说这两座桥是财神湾畔的“逢源双桥”,逢源双桥为两座联体桥构成,取“左右逢源”之意,左桥为“升官”桥、右桥为“发财”桥。 听着美丽的传说,同伴们被深深打动了,几乎忘记拍照,等回过味来,大家又纷纷拿出相机,争先恐后地留影,拍下那诗一般的景色。乌镇不太大,因为目前仅仅开放了东栅,而且主要景观都集中在沿河的东大街前街,河的两岸由架在河上的几座桥沟通。从财神湾沿着东栅老街西行,这条街和镇里的小河平行排列,中间隔着一道沿河的房舍。这街宽不过两米,曲曲折折,见不到尽头。 街道安静得很,人去楼空一般,据说镇上只有老人家住,他们舍不得祖祖辈辈家业,舍不得世世代代居住的古镇。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定居,只有休假时才回来看一看。这里多的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老街用青石板铺路,两边的店铺和住家的门面墙都是用一条条木板拼成。有的保留相当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十分精湛雅致狭长,有时候,看得凝神了,竟从民居里出其不意地走出当地居民来,善意地微笑着。漫步在窄窄的小巷,只听见踏在石板上的脚步声,好像在这街巷里回荡了千年一样。沿街多是两层的老房子,在窄窄的街巷里显得很高,很神秘,屋檐山墙的错落有致,让人感到古代建筑的典雅浪漫。 生于乌镇的茅盾在一篇题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这样描述过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我实地看到了,岸边的民居则“人家尽枕河”,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支撑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那模样有一点像傣家的吊脚楼,只不过这“吊脚楼”生根在水上,波光相映,别有一番情趣。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石阶一直向下延伸到水下。支撑水阁的石柱可以系船停舟,水阁下的河埠可以临河打水,也可以洗衣洗菜,甚至可以钓鱼。此情此景,使我回想起10多年前,我先生描述过他老家(宁波)旧时的房子就是这一模一样! 东栅街里一家家的小作坊,各色手工艺品摆在铺子门口的矮桌子上,有草编、竹刻,最可爱的是用蓝印花布做成的小鱼、小包、小孩和女人们的衣服、布鞋,布扇等,让很多游客爱不释手。在织布的作坊里,可以看到棉花是怎么被古老的纺车和织机纺成线织成布的,我们纷纷实地摆好pose,留下原始织女的倩影。走进高公生糟坊(据说这与宏源泰染坊都是电影《似水流年》的主要拍摄地,因而大大出名),一阵阵香甜的酒味扑鼻而来,每一位游客都受到酒坊的盛情款待,免费喝到了一杯香甜可口的“三白酒”,我还兴致勃勃地买了甜酒药,准备自己做甜酒。虽然乌镇地属浙江北部,但与浙北很多地方出产黄酒不同,闻名遐迩的却是“三白酒”。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这种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据说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而现在仅存的高公生糟坊,便始建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高公生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