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自我教育

文丨果其然 · 主播丨苏木

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老师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但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也曾无数遍的这样抱怨过我们。我们不再那么难带,是因为岁月的打磨,让我们学会了自我总结,于是我们遇见困难,不再需要家长的事必躬亲;我们不再那么难教,是因为现实的历练,迫使我们学会了自我反思,于是我们碰见问题,不再需要老师的亲自指导。

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的合力,就是自我教育。是自我教育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是自我教育成就了现在的我们。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考量,“自我教育”正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其道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实现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教育。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总结的内容。有了“自我意识”,就能超脱现实的“自我”,在意识的世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两个“自我”相互比较、相互反思,促进自我教育的不断进行,最终促使自我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孔子进德修业的过程,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符合自己既定标准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托尔斯泰经过中学老师的提点 ,每天将自己的错误进行总结,并不断设立阶段性的人生目标,终于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成长为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成功之路,也正是不断实践自我教育之路。

孔子与托尔斯泰也许高山仰止,但自我教育的作用依然具有普遍性。观察我们周围那些成就斐然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善于学习,且不断进行学习,实质就是它们不断进行着自我教育。于是自我教育自然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

启迪多元思维

该份报告于1972年发布,40多年过去了,“自我教育”依然遥遥无期。

你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禁不起挫折,一次考试的失利都会萌生自杀的念头,几次善意的批评都会化作强烈的抵触情绪。现在的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抱怨,他们吐槽家长以及周遭生活的一切,除去鲜有真知灼见之外,更多的是在跟风借机发泄,并非真正的阐明立场态度。

于是“佛系”和“丧”开始在年轻人的心间弥漫开来,这两个概念当然和佛教和心理疾病没太大关系。它们只是一种自我开脱与自我放逐的说辞而已。简言之,就是自我逃避。

自我逃避的人生态度,来自功利化的教育。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是很多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教育目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很多家长为孩子施加的教育咒语。功利的种子,自然只会结出更加功利的果实,人的教育也是一样,一旦“功利”的目的达不到,年轻人自然投靠“佛系”与“丧”,选择自我逃避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问题出在那里?——自我教育的缺失。

老师缺失对于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学生就永远不会自我选择、自我反省;家长缺失对于孩子自我教育的启发,孩子就永远不会自我调控、自我总结。

不会自我选择、自我反省的人,是盲目的人、盲从的人;不会自我调控、自我总结的人,是任性的人、不成熟的人。这样的人,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 ”的初衷,这样教育,只能培养出将幼稚当纯真、把无知当个性的巨婴。

所以强调“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教育会决定我们今后的社会形态,因为教育会决定我们人类今后朝那里去。

那该如何强调?

老师——请注重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

叶芝说:教育不是一桶水,而是一团火。康德说:教育不是往每个脑子里面塞家具,而是启迪每个心灵。叶芝和康德是在强调教育的激发心智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所以每个人都值得去教育。

发现闪光点的重要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不仅促使学生“材尽其用”,更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比如孔子作为“因材施教”的楷模,常被后世提起,而作为“因材施教”对象的子路和子贡,同样都是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完美典范。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才”,只有了解学生的“才”,“因材施教”才能成立。所以要想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就必须给予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这也是“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平等教育。

比如国内很多城市的中小学,正在改变着“班干部”的产生方式,由原来的“选举产生”、“指定产生”逐渐变为“平等产生”、“平均产生”。平等和平均意味着机会的公开公平,即每个学生都有成为班干部的可能,每个学生都肩负管理的权利和对他人负责的义务。

于是在成为班干部的过程之中,每个学生都会得到独立的锻炼机会和独立的展示机会。独立的锻炼使他们自然产生自我调控、自我总结的能力,独立展示将会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反省。

最终,平面化的灌输式教育将会变成立体化的综合教育。学生在平等教育的氛围里,将会产生自我教育的雏形。并且随着教育的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会不断被强化,直至自我教育成为意识,牢固的建立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家长——请摒弃功利教育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概是每个莘莘学子都能知晓的“经典名句”。他们之所以如此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很多家长就是这样灌输给他们的。从这些家长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意义既浅显又明确:受教育就是为了今后享受生活,受教育就是为了今后不再受教育。这当然是对教育意义的曲解和篡改。更为重要的是,给孩子灌输这样错误的教育意义,不仅会妨碍自我教育的深入开展,甚至使得自我教育陷入可怕的误区。

依然用“当班干部”举例,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班干部的选择频率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不喜欢当班干部。这自然并非全部由孩子的喜好决定,而是由部分家长的意见所致。至于其中原因,非常简单粗暴:家长担心担任班干部会影响学习,所以不支持孩子担任任何班级职务。

至于所谓的“学习”,也仅是包含语、数、外等主课,至于美术、音乐、诗歌鉴赏等等人文科目,都在家长可以忽略的范围之内,若是遇见期末等重要考试,更是要求孩子“主动放弃”。失去班干部的锻炼机会,实质是在失去自我控制、自我提高的途径;而对于人文教育的忽略,实质是对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蔑视。于是家长对于教育意义错误的灌输,实质是功利化的教育观点,功利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产生自私自利、直至为所欲为的孩子。于是“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蜕变成了狭隘的“小我”,“自我教育”被篡改成了“自私教育”。

所以使得家长明确教育的意义,对于“自我教育”是否能够正常开展,十分重要。因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享受生活,更是创造生活;“自我教育”中的“自我”,不仅是成就自我,更是控制自我、反思自我。

学校——请重视人文教育

家长摒弃功利教育,需要老师的认可;老师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学校营造相关环境。于是强调自我教育的关键环节,追溯到了学校所秉持的教育态度,毕竟学校相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和规范引导的比重更大。

于是“自我教育”难以实施,自然与学校教育有关,而现在学校普遍缺失的,是人文教育。即使国家每年都投入人力物力鼓励开展人文教育,但落实到学校的实际,人文教育中总有相当大的比重被忽略。比如音乐、美术课程总是被侵占,文学鉴赏虽然重视,但只重视与考试相关联的内容,审美教育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做的原因,皆因学校认为人文教育没什么用,增添不了分数,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人文教育没用,这是个荒唐的观点。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考量,人文教育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人类从原始的蒙昧逐渐认识自己、改造世界主要是靠的人文知识,毕竟那时科学相对弱势,只有人文给予人类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每次社会的进步,并不是科学理论被发现之后才开始实践,而是先有意识的进行了实践活动之后,才有科学理论。比如哥白尼不是因为观测到了太阳在中心,而缔造了“日心说”,而是因为有了“太阳在中心”的意识之后,才付诸于实践去观测。

与哥白尼类似,那些提出革命性理论的科学家,他们大都极具个性,有着打破传统、不拘泥于现实的人格特点。而人格特点的形成,皆依赖人文教育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于是从结果论的角度去看,人文教育是自我教育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人文教育,就没有真正的自我教育,更不会有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前进。这个道理正如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所述: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发现和改造,而支持理性行为诞生、实施、发展的,其实是相对感性的人文教育。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实质是自我灵魂的启发,而非知识的堆集。

雅斯贝尔斯是在强调教育的“自我教育”属性。因为只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之时,教育才会起到尊重人性、塑造人心、激发人智的重大作用。

所以我们需要老师注重“因材施教”,促进自我教育能够有的放矢;我们也需要家长摒弃功利教育,确立自我教育有施展的天地;最后我们需要学校重视人文教育,为自我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土壤。只有三方面形成共同合力,自我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而只有实现了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本身才值得去开展,才值得被尊重。

·end·

(0)

相关推荐

  • 我,有些固执

    一同事推开我办公室的门,说:"聂老师,垃圾桶边的两堆本子是你扔的?" 我说:"是啊!" 她说:"明明还可以用--" 我想,当然可以用.我放在 ...

  • 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津贴太少

    如今不愿意当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越来越多,每到新学期开学,学校管理层就到处拉人,做老师的工作,希望他们担任班主任.在学校的不断劝说下,才有寥寥几位教师愿意做"班级的管理者". 为何很 ...

  • 补课现象解析

    在家族群中开展哲学常识化普及这事儿始终没什么有效进展,苦无良策的反思之下,我开始琢磨,既然学术意义上的哲学我不能常识化地讲明白,那么我就从生活实践开始逐渐渗透.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着这样 ...

  • ​ 做家长和学生太功利,孩子飞不起来。

    很多孩子和家长对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不考的就不学不看,总是找捷径去学习,只要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其实自我的基本竞争力基本没有,总有一个阶段会崩溃.基本竞争力如下:字迹工整,计算快而准,表达清晰,课 ...

  • 老师的小圈子

    老师的小圈子 作者:李广生 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他的职业生涯中要与不计其数的人建立密切关系.教师是作为关系存在的教师.按理说教师应该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理应掌握丰富的人脉资源,拥有一个巨大的 ...

  • “柔”的最终目的 23 ——教育真谛初探(十五)

    "柔"的最终目的 23                   --教育真谛初探(十五) (接上期)       道家拳修为到一定阶段,就会激发内呼吸由弱变强,由隐性逐渐变为显性状态. ...

  • “柔”的最终目的 20——教育真谛初探(十二)

    "柔"的最终目的 20                         --教育真谛初探(十二) (接上期)          只要呼吸变了,肺功能增强了,心的功能也会增强,倘若再 ...

  • “柔”的最终目的 19——教育真谛初探(十一)

    "柔"的最终目的 18                          --教育真谛初探(十) (接上期)         肺活量大,每次呼吸产生的生物电量就大!身体自然健康! ...

  • “柔”的最终目的 18 ——教育真谛初探(十)

    "柔"的最终目的 18                          --教育真谛初探(十) (接上期)          大自然的呼吸的特征是什么的呢?         深. ...

  • “柔”的最终目的 16 ——教育真谛初探(八)

    "柔"的最终目的 16                            --教育真谛初探(八) 接上期         与天时合一,不由得想到了"天人合一" ...

  • 潘书朋:经典语录——学会做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556.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557.被孩子记住,是一种幸福! 558.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 559.为了分数,我们很多学校已经不择手段,已经不是在制 ...

  • “柔”的最终目的 15 ——教育真谛初探(七)

    "柔"的最终目的 15              --教育真谛初探(七) (接上期)           参加过万米跑的人都有过的感觉--           第一次万米跑,跑着跑 ...

  • “柔”的最终目的 14 ——教育真谛初探(六)

    "柔"的最终目的 14                --教育真谛初探(六)       戴氏心意拳等等内家拳,之所以叫"内家拳"我自己私下认为无非就是注重内脏 ...

  • “柔”的最终目的 13 ——教育真谛初探(五)

    "柔"的最终目的 13                  --教育真谛初探(五)       现已进入科学的太空时代,我们还以拳来作为攻击防御之方法,是否迂腐得太不切实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