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毛毛虫效应,不做悲剧的“跟随者”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萧然

转眼之间,2019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回溯过去的半年时间,你是否因为虚度光阴而惭愧,又或者陷入另一种焦虑: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却一事无成?

长久以来,我们都被“结果不重要,只要过程努力”这样的想法所安慰,以至于常常沉浸于自我心灵慰藉,却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

但我认为:与埋头赶路相比,抬头看路更加重要。

如果你一直很努力,却始终没有进步,就要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毛毛虫效应”。

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效应”是法国心理学约翰·法伯做的一个实验:

如果将几条毛毛虫首尾相连,围成一圈放在花盆的边缘,再在不远处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这些毛毛虫只会不停地跟着前面的虫绕圈,不会因为饥饿而转向食物,最后它们都将筋疲力尽地饿死。

约翰·法伯把这种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为盲目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到“毛毛虫效应”的影响。

如果你是那条只会跟着前面虫子走的毛毛虫,那么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前进,最后都只是在原地打转,自然难有任何长进。

自我检验:你是否身陷毛毛虫效应?

我们怎么检查自己是否身陷“毛毛虫效应”呢?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当人有我无,你是否会陷入焦虑?

生活中,我们做某件事的原因,往往不是源于自己真实的需要,而是因为“人有我无”带来的焦虑。这是“毛毛虫效应”的第一种表现。

例如:身边的人都结婚了,而自己还没有伴侣,就会急着给自己找个伴。这时候出现的对象就算自己不是很合意,自己也会更容易答应。又比如身边的人都怀上二胎了,自己虽然条件不具备,但也会盲目赶上二胎大潮。

你是否相信,埋头苦干总能成功?

职场上,很多人相信,把一件事坚持做到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一个人只要愿意埋头苦干,总会有出头之日。这是“毛毛虫效应”的第二种表现。

但事实上,埋头苦干看似努力,但却是思维上的懒惰。就像雷军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努力勤奋的人太多了,但是最后成功的,往往不是这种人。

这是因为埋头苦干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劳动,能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甚微,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你的个人价值不仅没有增加,还很容易被更年轻的劳动力取代。

你是否厌倦于眼前的工作,却又不敢跳出舒适圈?

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眼前的工作虽然稳定,但工资不高,且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提升。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又懒于提升自己,不敢轻易跳出舒适圈,最后只能随波逐流,在大潮流中过完平庸的一生。这是“毛毛虫效应”的第三种表现。

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风险的忧虑,是我们对“改变”的恐惧。但不去改变,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的国企是择业的最佳选择,这些单位清闲、稳定、工资高。殊不知“温水煮青蛙”,当国企下岗潮来临,很多人在下岗后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惨遭社会淘汰。

你是否盲目相信领导的决策?

许多员工认为,自己不过是公司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领导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公司的决策与我无关。领导的话就是真理,接受的执行,不接受的也要执行。这是“毛毛虫效应”的第四种表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精明的领导也未必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是一味地听从、执行领导的决策,不仅会让我们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也不利于公司的整体发展。“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公司整体绩效不佳,个人又谈何发展。

我们如何摆脱“毛毛虫效应”?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布尔曾说:“走别人走过的路,固守原有认知模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路。”毛毛虫效应不仅会麻痹我们的思维,还会遏制我们的创新思想。当惯性思维起作用的时候,理性思维会萎缩。这时候,我们做出来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毛毛虫效应”呢?

摆脱惯性思维

摆脱惯性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尝试逆向思维法。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当你做某事时,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看看是否能够与正向思维契合。如果不能,说明这种做法还有待推敲。而且逆向思考往往会碰撞出更多的灵感,让自己有新的思路。

例如:众所周知,这个时代瞬息万变,当所有的商家都在担心自己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是否会被迅速颠覆的时候,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却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十年,究竟有什么是不变的?”

从人人都思考的“变化”,转到思考“不变”,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经过思考和调研,他找到了三件不变的事情:

1、无限选择

2、最低价格

3、快速配送

在找到这三件不变的事情后,他把亚马逊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到了这三件事上,也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如果不能打破思维定式,就会被惯性思维俘虏。尝试逆向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尝试跨学科思维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各个学科应该是相对独立,界限分明的。

而这种传统思维常常将知识割裂成碎片。

但当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事业上能有突出成就的人,往往是跨学科的人才。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理念上把跨学科视作大学的重要任务。不仅鼓励学生跨学科辅修专业,同时也要在传统的学科型组织外建立专门的跨学科单位。

美国著名投资家芒格在进行投资时,会对该公司进行全面分析。与其他人根据财务信息来作出评估,芒格建立了“多元学科思维模型”来收集、处理公司信息。

这些模型以历史、心理学、哲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以及传统学科中的分析工具、方法为基础,并将这些都融合到一起。通过这种“多元学科思维模型”,芒格能够搞清楚每一家公司,从而让自己的投资更加精准。

的确,在今天这个时代,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当模糊,任何一样看似独立的东西,实际上都与宇宙中其他的一切有联系。所以,跨学科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打破学科的壁垒。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让自己的思维不受有限知识的束缚。

二是不要只向同行学习经验。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应当拓宽视野,在干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思考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

摒弃从众心理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所以,保持怀疑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摒弃从众心理呢?

1、离开封闭的群体

当人处于封闭的群体中,这个群体中持有不同意见的成员很容易受到打压。这就是为什么传销团体常常要在封闭的空间里,同时还要限制团体成员和外界联系的原因。

当你处于封闭群体时,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可能受到抑制,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

2、做好情绪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从众,是因为当群体中只有你的意见不一致,那么你无可避免地会承担更大的压力。很多人就是因为被这种压力压垮,才被动地选择了从众。

这时候,我们就应当做好情绪管理,学会排遣压力,让自己能坚定想法不动摇。

3、找到支持的证据

情绪管理说得容易,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支持的证据。我们可以梳理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支持的证据。同时尝试寻找反驳的证据。当找到的证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分时,我们便不再容易被说服。

4、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从众?这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常常为了取悦他人而做一些重大决定。

但是,做决策最先应当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利益和风险。在进行人生重大选择时,不妨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够付出怎样的代价,承受多少风险,再进行决策。

5、查一查权威的底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谣言甚嚣尘上。很多谣言一旦冠上了“某某专家”、“某某行业领军人”的名号,就很容易获取人们的信任。但我们要牢记三点:第一,这个所谓的“权威”未必是真正的权威;第二,这个权威不一定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第三,就算是权威发表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

不盲从权威,有质疑才会有进步。

不要畏惧风险

在今天这个时代,不敢冒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我们要清楚地认识,今天这个时代不可能有真正所谓的“稳定”,如果因为求稳而一心维持现状,往往会被社会淘汰。

要想不被时代淘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的单位在同等薪资水平下招聘不到和你一样能力的人,或者你所在的岗位掌握了单位核心的东西,那么你就具备了不可替代性。

要想建立不可替代性,要做到以下三点:

1、转变埋头苦干的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所有重复性的劳动未来都能被机器人取代,如果机器人不需要薪资,工作中不会出现情绪和差错,又可以没日没夜地干,为什么还要用人呢?所以,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投放在重复性的工作上,要敢于挑战困难的事情。

2、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今天的时代,知识信息瞬息万变,如果一朝停止了学习,很快就被淘汰。就像魏坤琳在《认知尺度》里说的那样:那些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是终身学习者,他们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

3、跳出舒适圈

舒适圈可以让人安逸,但更能使人堕落。当然,盲目跳出舒适圈是不现实的,但是,当你已经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了“不可替代性”,那么就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拨迷见智

总而言之,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有的时候,改变思维模式,比盲目的努力更加重要。

开启自在之门

如果你发现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却依然一事无成时。那么你需要做的不是继续埋头苦干,而是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好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或许,你正深陷于“毛毛虫效应”而不自知。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要及时调转船头,重新出发。

改变盲从的习惯,摒弃惯性思维,也许你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end·
(0)

相关推荐

  • 阻碍你和别人相亲相爱的不是一道墙,而是你的惯性思维(三维树)

    对于职场人来讲,惯性思维往往会成为人际关系巨大的阻碍. 思维惯性,也叫习惯性思维.说的是,人类的大脑会沿袭之前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之后的事情. 比如,一个不太擅长社交的人,在面对要出席某种社交场合的时候, ...

  • 成就芒格的思维格栅模型,是什么样的?

    作者丨蓝玲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百川汇集成海,知识宽泛浩瀚,洋洋乎亦若海洋.这片知识之海,由各学科知识汇集而成.一些人,满足于, ...

  • 摆脱“毛毛虫效应”,不做盲目的跟随者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 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 ...

  • 毛毛虫效应

    第362天 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每个人都处于毛毛虫效应之中.特别是基层的重复性劳动,人们很容易躺在舒适区,运气好可能会平稳度过一生. 而大部分人运气并不好, ...

  • 碌碌无为的人,不是没背景没学历,而是不懂“毛毛虫效应”

    文|LF·蓝澈夫人 图|网络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喜欢把追随同类的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 他在花盆中洒下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 ...

  • ​毛毛虫效应

    毛虫效应(Caterpillar Effect) 什么是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qu ...

  • 职场中,不要让自己败在了“毛毛虫效应”中

    科学家通过研究,把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盲目跟从习惯和思维惯性而做出反应导致失败结果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职场中,很多人为了避免 ...

  • 男女交往,掌握“巴纳姆效应”,做一个会“撩”的人

    美好的爱情,犹如美丽的诗篇,让人为之向往. 到了恋爱的年纪,无论你有心还是无意,身边总会有人提起关于谈情说爱的话题:毕竟,把握真挚的爱情,是大家共同的向往. 当遇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有的朋友能够当 ...

  • 【作文365】摆脱“思想冷气”,做“光热”担当者

    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千万考生高效提分平台 教师交流 学生学习 投稿合作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郑晶晶 河南省信阳商城高中语文教师,从教17年,爱好写作,在<作文成功之路><作文素材 ...

  • 了解七大经典心理学效应,做个智慧的人

    ▍飞轮效应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有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

  • 133.第二十七章 摆脱惯性思维,做个多元而聪明的人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今天讲第27章,我们前边26章就讲完了.第27章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