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路向善,善也会向我们?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
撒哈拉沙漠,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之海”的称谓。凡是进入这个沙漠的人,总是摆脱不了相同的命运:有去无回。
1814年,一支考古队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死亡魔咒。
当时,荒漠中随处可见逝者的骸骨,队长总让大家停下来,选择高地挖坑,把骸骨掩埋起来,还用树枝或石块为他们树个简易的墓碑。但是沙漠中骸骨实在太多,掩埋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队员们抱怨:“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来替死人收尸的。”
队长固执地说:“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们的同行,怎能忍心让他们曝尸荒野呢?”
一个星期后,考古队在沙漠中发现了许多古人遗迹和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物。但当他们离开时,突然刮起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接着,指南针都失灵了,考古队完全迷失方向,食物和淡水开始匮乏,他们这才明白了为什么从前那些同行没能走出来。
危难之时,队长突然说:“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树起的墓碑,最终走出了死亡之海。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考古队的队员们都感慨: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内观己心
《尚书·大禹谟》中写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短短十六个字,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道理,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舜告诉禹:“人心危难难安,道心幽微难明,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人心有黑白之辨,有善恶之分,人心叵测,故而危。道心内蕴含万物之本,天地之源,微妙玄秘,故而道心微。惟精即无杂,惟一即长久不变,指的是要进行经常自省,勤奋努力,从容淡定,公正公平,恰如其分。
这“十六字心传”传承千年,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从商者,亦或是平头百姓都应该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常问心自省,把好度,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真正落实到日常中去,实现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将其义理阐释得更加明了,曾说:“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古人早已有此共识:存善心必定会事事顺利,家庭与子女都有好的运势和回报。因为,善良合乎天地大道,合乎天地大德。
天地有化育万物之德,它扶持着万物的生长,是天地正道的一部分,为大道所庇佑。而“天道”,其实大部分时候,便表现为我们身边的种种关系。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广。路必定会越走越宽,贵人会越来越多,成就也会越来越大。
外察世界
施善可养生, 好人能长寿。
养生之道, 贵在养德。道德修养不但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提出了“仁者寿”的理论。《中庸》言:“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方能获得高寿, 方可登上“仁寿之诚”。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 善恶与人的寿命有关,可以说是人们长期实践得到的一种人生体验。
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2700多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且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 倍。
这是因为,损人利己会使机体长期处于恶劣的应激状态, 可提高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导致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大量分泌,使血小板变粘,微细血管变得敏感, 因而增加了心血管系统受破坏的可能性;而乐善好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有助于大脑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化学物质。
启迪多元思维
积善有余庆,多藏必厚亡
《围炉夜话》有一则有趣的比喻:“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粟实之内秘于肉,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于给人食用,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回土中,还能再发芽长出生机盎然的树苗,使其生生不息;粟子的果肉深藏在壳内,好像尽力在保护一般,人们必须剖开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再没有生根发芽的可能了,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自取灭亡。
《道德经·四十四章》言:“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周易·坤卦》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宽厚仁慈的人,怀着仁爱之心,看到有人有困难时,常会伸出援手进行帮助。虽然他不去计较回报,但是这种美德却会无形中感染和传播,犹如在受到他帮助的人心中也种下了一颗仁爱的种子。
正心正举
正心: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2006 年,一本名叫《秘密》(The Secret)的书让“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风靡了全球。
“吸引力”是指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沿着一定方向前行的力量。意识吸引力法则是指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而大脑就是这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散发出比任何东西都要强的吸引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事物吸引过来。
查尔斯·哈尼尔说:“思想是具有磁性的,有着某种频率。当你思考时,那些思想就会发送到宇宙中,它们会像磁铁般,吸引所有相同频率的同类事物。所有发出的思想,都会回到源头。那个源头,就是你。”
一个人心中一直想着什么,便会为自己吸引来什么。因为,宇宙会根据他的思想来给出回应。若心中充满美好、善意、快乐,你便会为自己吸引来更多的美好、善意与快乐。
正举:葆有本性中的善良。
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
罗曼·罗兰也曾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许多。”
善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因为善良,人类才有别于其他动物。我们本性都纯洁、善良,不过是受后天染污,部分地迷失了自己,遗失了珍贵的美好本心。也许我们应努力做到,无论见过多少人间丑陋,都绝不对人性失望,都必须不为所动,更不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必须葆有我们灵魂原有的真善美。
每个人的心底都埋藏着一颗善良的种子。人生路上别忘了播种这颗种子,让它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我们要做一盏明灯,照亮人间,温暖人性,用我们的善良洗涤他人的灵魂。
拨迷见智
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把善良给了别人,终会从别人那里收获善意。
开启自在之门
托尔斯泰说:“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人类其实就是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你的精神世界就是你的全宇宙。若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充满善意,那么整个世界也会在他心中呈现为美好。而他因此表现出的充满善意的入世姿态,必定会为他带来更多的美好,与更多的来自他人的善意。一个人越善良,他的生活将会越好,处处是美,处处是情趣,处处是快乐。
《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没有偏私,常使善人得福。
你现在所承受的,都是你起心动念所造。你将来所拥有的,都是你当下举手投足而来。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善良,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指南针,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永远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