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彩怎么辨别
只有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 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 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鼻烟壶、钟表、及翎管、班指、指甲套、发簪等装饰品等,不胜枚举。其装饰繁缛,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 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珐琅独特之处是把丰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它是覆盖于其他物体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珐琅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用碱、硼砂作熔剂,用氧化钛、锑、氟化物为乳浊济,金属氧化物为色济。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冷却成珐琅块,再磨成珐琅粉,或配入粘土湿磨成珐琅浆。在制作当中加入某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经焙烧后,就显现出其各自的固有颜色和光泽。
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在景泰皇帝的倍加推崇和亲力亲为下,不单是专门设立了制作掐丝珐琅的御前作坊以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造型风格和工艺制造模式,而且还将之奉为宫廷御用重器。在政治上,景泰皇帝当政期间虽说是碌碌无为,被后世非议,然而他对掐丝珐琅这门工艺品倾于的巨大热情和大力扶持,以及在此领域取得的不俗成就,则令其身显名扬。后世将铜胎掐丝珐琅器称之为“景泰蓝”,也是对景泰皇帝和景泰时期对于掐丝珐琅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种特殊纪念方式。尽管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盛名远扬,以“景泰年制”落款的作品也是不计其数,但真正被业界认定为景泰年间的则是存世不多,仅为4件,其他多被业界认为改制品或仿制品。在明代中期存世遗作中,笔者未曾见过成化时期的掐丝珐琅,而署有“嘉靖年制”款识的只有一件,现被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从晚清时期开始直到现在,铜胎掐丝珐琅器最为人熟知的名称为“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器最早应于南宋(1127-1279)已由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到了元代中国已开始自行烧制,时至明清两代,这项工艺在中国又续有发展。自古以来,掐丝珐琅几乎都以松石蓝为底色,另一方面传统上认为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内府所烧造的掐丝珐琅品质最为精湛,晚清时期则流行将这类工艺称为“景泰蓝”。作为最能代表北京文化的现存工艺景泰蓝,它与花丝镶嵌、玉雕、牙雕、京绣等 7 项工艺被并称为“燕京八绝”。今天在北京的旅游景点,景泰蓝仍然是十分常见的京味儿纪念品。虽是久负盛名,但随着大量粗制景泰蓝在商铺里的贩售以及相关文博知识教育的不足,现代大众对景泰蓝的印象分往往不高。
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清乾隆鎏金铜胎掐丝珐琅宝盒━━━1100万━━━2013-12-27 元代铜鎏金掐丝珐琅花卉纹大罐━━950万━━━2013-12-27 清乾隆掐丝珐琅拐子纹双层熏炉━━880万━━━2014-06-08 掐丝景泰蓝镀金十三龙纹宝座━━━820万━━━2014-06-08 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双耳盖炉━━━240万━━━2014-08-11 明宣德掐丝珐琅莲花纹盖罐━━━━630万━━━2014-08-11 清乾隆铜胎掐丝海水云龙八方瓶━━510万━━━2013-12-27 清代紫檀嵌掐丝珐琅西番莲纹桌━━490万━━━2013-10-28 明宣德铜胎掐丝缠枝莲纹龙耳炉━━660万━━━2014-08-11 明晚期铜胎掐丝珐琅龙纹大罐━━━362万━━━2014-04-22
掐丝是主要的制作工序,用镊子将扁细的铜丝掐、掰成主体图案,过程十分复杂。掐丝工艺,全凭大师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神韵生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