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与用方(115)甘姜苓术汤治腰痛
甘姜苓术汤治腰痛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单从药物组成来看,甘草干姜汤加白术、茯苓即为甘姜苓术汤。或者,理中汤去人参,加茯苓,即为甘姜苓术汤。
甘姜苓术汤即治疗“肾着”病之肾着汤。《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本方干姜、茯苓用量较大,干姜祛寒,茯苓利湿,治疗重在寒湿,为后世治疗寒湿腰痛常用方。
单从药物组成看,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只差一味药,一用干姜,一用桂枝,而一治寒湿,一治寒饮。且病位一在心下,一在腰部。方中四味药,俱走中焦,而合为一方却治腰冷痛,这是不学经方者难以理解的。
笔者曾跟随冯世纶老师抄方,见冯老治疗腰痛、少腹痛、会阴部疼痛屡用甘姜苓术汤,捷效。今摘三案如下:
冯老案1:吕某,41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腰痛,大便先干后溏,四逆,月经量少。苔白,脉细。处方:川附子15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茯苓12克,苍术15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红花10克。服7剂,腰痛明显减轻。
冯老案2:黄某,男,30岁。2010年3月15日初诊。会阴痛半年,会阴部刺痛,四逆,夜尿2次。苔白,脉沉细。处方:苍术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荔枝核15克,血余炭10克,三七粉3克。服3剂,痛止。
冯老案3:胡某,男,33岁,2010年3月31日初诊。少腹坠胀痛,口中和,四肢温。苔白,脉细弦。处方:干姜10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荔枝核15克,血余炭10克,炒蒲黄10克,吴茱萸10克。服7剂,明显好转。
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在思考:甘姜苓术汤为什么能治疗腰痛?同时,笔者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李东垣说白术能“利腰脐间血”?
这两个问题有联系吗?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有一段论述:“按肾着汤一方,乃温中除湿之方。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实治寒湿腰痛之妙剂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湿成,湿乃脾所主也。因脾湿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气机,故痛作。方中用白术为君,不但燥脾祛湿,又能利腰脐之气。佐以茯苓之甘淡渗湿,又能化气行水,导水湿之气,从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温以暖土气,土气暖而湿立消。复得甘草之甘以缓之,而湿邪自化为乌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专在湿上打算。腰痛之由湿而成者,故可治也。”
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说:“白术一味补脾即所以驱湿,而补脾又所以输精及肾,且能利腰脐之死血。余遇腰痛症服药不愈者,每用一两,佐以牛膝三钱、淫羊藿五钱,以治水虚……佐以附子三钱,当归、肉桂各一钱五分,杜仲五钱,以治火虚;佐干姜二钱,以治寒湿;佐苡仁五钱,以治湿热,其效如神。”
陈修园又在《医学从众录》中在谈到腰痛的治疗时指出:“……'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腘中。’余遇此症,每以白术为君者,取之太阴。有时用苡仁为君,取之阳明。人第曰二药利湿,湿去而重著遂已。孰知白术运行土气于肌肉,外通皮肤,内通经络,风寒湿三气为痹,一药可以兼治。苡仁为阳明正药,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故二药分用合用,或加一二味引经,辄收奇效。”
读上述二家所论,似明白白术为治疗湿痹腰痛之主药,寒湿伍干姜,湿热伍薏苡仁。
之后,笔者在临证治疗腰痛时屡用白术为君,或伍干姜,或伍薏苡仁。在此基础上随证加药。
当然,湿盛者,也有以苍术易白术时,或苍术、白术并用。便干者,多用生白术;便溏者,多用炒白术。若用苍术配薏苡仁,则又为四妙散之半。
治疗李某,男,59岁。2012年2月15日初诊。
近三年来双下肢畏寒喜温,近半年来腰冷、腰困痛,纳可,便调,腹无不适。口中和不喜饮,睡眠可。舌质淡暗,舌苔白,脉沉细。证属寒湿痹阻经络,治以温化寒湿为法,方用甘姜苓术汤加减。
处方:生白术30克,干姜9克,茯苓12克,制附子(先煎)15克,炙甘草6克,川牛膝15克。7剂,水煎服。以上方为基础,随证稍作加减,连续服两月余,诸证愈,精神渐旺。
治疗贾某,男,38岁。2012年1月11日初诊。
腰困痛两月余,劳则痛甚,休息可缓。精神欠佳,纳食欠佳,大便不爽。舌质淡暗,舌苔薄腻浮黄,脉细缓。证属脾肾不足,湿热痹阻经络,治以运脾益肾、化湿清热为法。
处方:生白术30克,生薏苡仁30克,鸡内金15克,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以上方为基础,渐加续断、杜仲、骨碎补等药,连服35剂,纳增便畅,腰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