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主体功能

今天我们讲一讲脾的主体功能。脾居于中焦,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于四时而言,应长夏之期,于五色而言为黄,其气升清,它的主要气化特点,也是升清。有人说脾胃居中焦,它应该是能升能降,斡旋气机,为什么只讲升清呢?主要是因为斡旋气机中,降的这一部分,是为胃所主的。我们经常讲脾胃的气机运化特点是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为什么要说是阴中之至阴?我们知道,在上为阳,在下为阴,所以在上的心和肺就为阳,在下的脾、肺、肾三脏就为阴。为阳的心和肺,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在下的三个脏中,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多一个脾出来,我们就叫它阴中之至阴。为什么要叫它为至阴?这和它四时应长夏时节有关。

四时有春夏秋冬,这个长夏是个什么?长夏有不同的说法,我们通常取的说法是,在夏天之后秋天之前的这么一个时间,或者说是脾不独主一时,就不专门划一个时间段给它,春夏秋冬每一季的最后的18天,各18天集之给脾,那么四个18天加到一起这就叫做长夏。但我们临床上,应用更多还是前一种说法,就是夏以后秋以前的这段时间叫做长夏。长夏这个时间段呢,我们知道正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时候,所以长夏之气呢,就是应湿,这与我们五行中湿属土也是相对应的。长夏这个时候,不就是由阳转阴,刚刚摸到阴的门槛吗?这就是至阴,至是到达的意思。

脾最大的特点,就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是什么?五味就是我们吃进去的五谷杂粮了。我们所吃的东西都是五味,所以说地以五味养人。地气就是能出五味的,所以能养我们人类。万世间所有的生物都是这个五味所养的。

spring

脾的主体功能包括哪些呢?脾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我们前面概述的时候已经基本讲过了。第一个脾主运化。第二个脾主升清,这是它的气化特点,也是它的主体功能。第三个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运化是什么意思呢?运化就是说,脾能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医叫水谷——把它变化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变化成为各种精微物质来荣养人体。其中的那些浊厚的,不能够为我们所用的这些东西,就把它排出体外。这么一个过程就把它叫做运化。所以在《素问·经脉别论》里面说“食气入胃(就是东西吃到胃里面),散精于肝(精微呢就散于肝,当然不仅仅是肝,它是以肝为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实际上就是五脏皆养了。实际上这段话再往后讲就是毛脉合精,水谷精微是如何运送到手太阴肺经上去的。

手太阴肺经有一个动脉,这个动脉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西医的这个动脉(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叫动脉。)中医把体表能够感受搏动的脉,就叫动脉。手太阴肺经是如何运行的?它是出于胸中之后,从那个上臂的内侧前缘一直走到桡骨这里,就是大拇指这一段,然后沿着大拇指的鱼际到大拇指的外侧,阳面就是外侧。这个就是手太阴肺经运行的一个简单的路线。你看在这条经脉上是不是我们平时摸脉摸的这个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寸口脉,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有的气血,所有的物质都通于手太阴肺经。所以我们独取寸口,这个寸口脉就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这个气血运营的变化,就是这么来的。那这段话放到这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东西吃进去以后还是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然后化生成为水谷精微,荣养周身。所以在《内经》里面说:“脾主为胃行其精液者也”。东西吃进去都放到胃里面,胃有受纳的功能,而最后把这些水谷转化成精微,输送到全身,是靠脾实现的。是靠脾主运化的功能来实现的。

另外一方面,它除了运化食物以外,还能运化水。就是喝进去的水。当然不仅仅是喝进去的水,我们吃的其它东西,可能也包含了水,包括喝的汤,还有水谷这些,所有的水液,它都是能够运化的,都要经过脾运化。

在正常情况下,吃进去的东西经脾运化以后,就化升为各种精微物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血。所以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然后经过十二经脉,经过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就把这些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于是脏腑得养,四肢百骇都能得到荣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说脾为后天之本。人只要生出来,就需要吃饭,所以《内经》里说:“一日不再食则饥”,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觉得饿。这就是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要身体强壮,要有抵抗力,要身体健康,我们就必须能吃,并且要将吃下去的食物运化变成水谷精微,这就是为什么脾叫“后天之本”的原因。

假如说脾出了问题,脾的阴阳气血不正常,会出现什么问题?就不能运化水谷,一方面表现为纳呆,就是吃东西吃不进。纳就是吃东西的意思,受纳的意思;呆就是减退。纳呆就是吃东西差,也叫纳差食少。吃一点就肚子胀,不舒服,腹胀,大便就溏薄,不成型。这个主要是脾不能够运化水谷出现的一些症状。脾不能够运化水谷以后,就不能生气血,气血不能生,就虚,会出现一些气虚血少的症状,包括没有力气,消瘦,精神不好。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亚健康状态,往往就跟这个有关系。

脾还能运化水液。我们刚才讲了脾除了能运化食物以外,还能够把我们吃进去的各种水份,把它运化成为精微物质。你想,我们人体的精微物质无非是气,血,精,液,津,就是这些东西。它往往是液态的啊,跟水液是有关系的。那它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我们喝进去的水变化而来的。由谁变化来的?由脾变化而来的。或者说脾在这个运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有段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所有的中医对水液代谢的认识。这句话在所有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课本里面都有提到,所以大家最好是能够背下来。水喝进去以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游溢,游就是游动的这种感觉,溢是溢出来了,它把水液中的精微之气,非常的充满,满溢,把它变成这个精气之后,通过脾,上输于脾,通过脾把这个精气上输于肺。把它上输到肺,然后通过肺的通调水道的作用,或宣或降,那么其中降的这部分,就下输膀胱。往下就输送到膀胱,经过膀胱的气化功能,水经四布,五经并行。这水中的精微物质就可以分布到周身。五经并行,实际上指的是在所有的经脉里面运行。这个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的规律有什么特点呢?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它于天地之间的这个阴阳变化是相和谐的。与五脏的功能是相和调的。这叫做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样一种水液代谢的过程就是人体的正常规律,“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是《内经》引用的过去的书。《揆度》里面,这本书里面认为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假如说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喝进去的水,就能够正常的化升为津液,水液则化,津液则生。基于这个角度,我们对脾有一个说法,脾为水之制。制就是制约,约束的意思。所以,脾对于水液的代谢,实际上起到一个居中协调制约的这么一个作用。

以后我们如果学到《伤寒论》,会有一个脾约症。脾虚了以后就不能约束水液了,就不能够制约水液了,那么水液的代谢就会出现混乱。那么这个水就偏渗膀胱,所有的水都输送到膀胱了,前面出的水就多,尿频,尿急。可是后面水就没有了,没有津液去滋润大肠了,那么大便就变得干燥,就会出现便秘,这就是所谓的脾虚症。我们用麻仁丸来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脾约症,但是吃过麻仁丸,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那么假如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了,它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多了,水液不能运化,就会停滞下来,变成痰,湿,水,饮,这样的一些阴邪。痰,湿,水,饮,在人体各个部分都有可能体现出来,那么它停在哪里,就影响到哪里,于是百病由生,我们后面讲病理因素的时候,还会专门分析痰,湿,水,饮是什么东西。我们经常讲“百病皆由痰作祟”,痰,湿,水,饮,这些阴邪实际上是导致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哪种疾病跟痰,湿,水,饮没有一点关系的。它们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脾不能运化水液。所以说脾的功能对于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再次说明它称得上是后天之本。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意思是说,脾具有升举清气的作用,它能够各举身体中的清气。我们知道清气本来属阳,阳主升。在讲阴阳的时候,应该就有学到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这句话。这个清气则升,靠的就是脾主升清的功能。那如果脾的功能正常,清气就则升,清气升了,浊气自然就能够降。所以我们讲脾以升为健,我们经常把它比喻成是一直在运动,一直维持着升清的这样一个状态,有一种天行健的意思在里面。中医里经常讲,顺其性为补。那如果要补脾的话,应该升还是降?就应该升,用升清的方法。假如说脾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它就往往表现为不能升。不能升,清气不往上走,那就往下走。就变成“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就是拉肚子的症状。这种飧泄除了说拉肚子的症状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会拉出一些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而且这种飧泄,不是水泄,不是这种暴如下瀑,很急迫的这种下泄,它往往是溏稀的,慢性的这种大便不成形,比较湿,这样的一种泄,叫飧泄。

脾主升清的第二个作用是具有升提脏器的作用。什么叫做升提脏器?你看我们站在这里,心肝脾肺肾就在它应该待的地方待着,没有说心脏本来应该在胸腔里,扑通掉到肚子里面去了,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心肝脾肺肾能够各守其位呢?就是靠脾主升清的作用,提升脏器的作用来实现的。另外一个方面,气血精津液这些精微物质,也有它应该待的地方。血行于脉内。津液也可以行于脉内,而且在荣养四肢百骇的时候,还可以行于脉外。这些精微物质为什么会待在它应该待的地方呢?也与这个升清的作用有关。如果说脾的这个升提脏器的作用失常了,它会出现什么情况?一个就是脏器下垂,我们经常熟悉的就是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等等,各种脏器的下垂,都与脾主升清的功能减弱减退有关系。我们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中气下陷。什么叫做中气?脾居于中,所以中气就是脾气,或者说脾胃之气,主要还是指脾气。

那么脾气不足,中气虚弱了,它就不能升清。不能升清,升之不足则为陷,所以叫做中气下陷。中气下陷最常见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脏器的下垂。除了有形的脏器下垂,它还可以有精微的失守,这些精微物质不能在它原来的地方待着了。比方说,如果尿液不能在膀胱里待着,就变成了尿失禁;如果大便不能在大肠里待着,就成了大便失禁;精液不能在精室里待着,就变成了遗精或者早泄。如果汗液不能够“阳加于阴谓之汗”,如果汗液的产生不正常,产生的太多了,不能够约束津液,津液自汗孔而出,就变成自汗症,这个都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有关系。在这里特别要说一下的是精微的失守,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脾主升清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脾的第三大功能,脾主统血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不放在脾主统血里讲呢?因为脾主统血主要强调的是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知道,它除了统摄血液以外,也能够统摄其它的所有的津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讲的,你说它是脾主升清也好呢,说它是脾主统血也好,总之脾虚了之后就会出现遗精,早泄,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等等精津失守的这种症状。

脾主统血这个理论从那儿来的呢?最早是《难经》里说的。《难经》说:“脾裹血,温五脏。”裹血就是约束血液,行于脉道。所以裹血的意思就是统血。为什么脾会有统血的这个作用?主要还是气主固摄这个作用来的。因为脾主升清为气血升化之源,所以气主固摄的这个功能主要就落实到脾上面去。如果脾气正常,脾的这个气血阴阳都足够的充足,那么就能够摄血,就能够让血待在它应该待的地方,就是血趋常道。就是在它这个正常的脉道里运行。假如说脾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就趋于脉外,不再待在脉里面了。不再待在血脉里面,它流到血脉外面了。别人说这个脉没有破损,血管没破,它怎么会流出来呢?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句,中医里讲的这个脉,是这个“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的“脉”,不是说光有那个血管的意思。所以血管没破,或者说没有看到有形的血管破裂,也是可以出血的啊。这个跟我们日常的认识可能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有人说血管不破怎么可能出血呢?对,血管不破不会出血,但是很多时候血管的破裂不会直接的用肉眼看到,比如妇科的崩漏,你能看到说有血管的破裂吗?看不到,对吧。我们只能推测说,有形的血管破了,在中医里面来说,就是脾可能不统血了。当然脾不统血只是原因之一。

如果说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它主要表现为那些地方的出血?大家想想,脾不统血的这个出血,是虚还是实呢?我们虽然还没有学虚实的概念,但是虚总归是不足。所以脾不统血,它是一种虚症,那么,也是一种阴症,那么虚和实相对应来说,实为阳,虚为阴。所以它的出血,往往表现为阴性的出血。具体来说就是往往是在下部,或者是在阴位的出血。脾不统血主要的表现,包括崩漏,尿血,便血,血精,或者是紫癜紫班,这些紫癜紫斑往往在人体的阴位,比方说四肢的内侧,或者是腹部,有些是下半身,出现一些症状。这个是脾不统血的一个特点。

要治疗的话,就是补脾气,然后再养血就可以了。有人说脾不统血就是气不足,你养血干什么呢?它不是有出血的症状吗?既然出血了,就会有血虚。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出血和气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补气为主,还是养血为主。如果是补气为主,我们学方剂学的时候会学到方子黄土汤、补中益气汤,这些方子都可以用。如果同时还有血虚,实际上这种情况更常见,因为出血必然会血虚。那我们可以用归脾汤。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