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绝北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孙刘联军有多大帮助?
建安十三年冬,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曹操无奈引军北退,留下曹仁、徐晃等人固守江陵城,而孙刘联军为了延续“赤壁之战”的胜果,追至南郡,于是拉开了“南郡之战”的序幕。
曹操临退之前在南郡布置了一系列的防备。先派遣派心腹大将曹仁和徐晃守卫江陵;再调乐进防守当阳以北的襄阳,满宠则负责江陵以北的当阳。即便有如此强大的防守阵容,曹操还是不放心,他还有将李通的部队安排到了汝南。环环相扣,层层防御,静待孙刘两家的进攻。
而南郡也是孙刘联军必须要打下的战略要地。此时的刘备急需一块根据地,南郡肯定是首选,但奈何实力不济,只能先把目光投向“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才能说其他。而东吴集团则是一定要拿下南郡的,毕竟赤壁之战付出了巨大代价,不扩大胜果如何对得起自己?更别说统一天下了。攻打江陵也就成了首当其冲的事了。
“南郡之战”僵持不下大约有一年之久,期间双方互有胜负,直到最后以曹仁自退收场。无可否认,周瑜此战当居首功,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但在小岩这里不是要讨论这个,而是想主要谈谈“关羽绝北道”。
相对于其他的三国战役,“关羽绝北道”不太有名,但对于《三国志》有关于战史的记载来说,已经算是很多了!但可惜的是,过于分散且含糊不清,所以不免让人多了些揣测,也恐怕是此战不显名人前的原因之一。
“关羽绝北道”在“南郡之战”中占有相当关键的位置,其中最明确的记载是在《李通传》,不过也有人认为张勃《吴录》所云的“从夏水入截仁后”也是指“关羽绝北道”这件事,小岩现在也是采用这个说法。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乐进传》、《徐晃传》和《文聘传》里面所记载的,有关于赤壁之战后关羽与曹操诸将于夏水一带交战的事迹,应该都是属于“关羽绝北道”的行动范围。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不过有些人认为“关羽绝北道”其实是失败的,因为从上面这些《三国志》魏书诸传看来,关羽好像被打得人仰马翻。但是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偏曹魏立场的史书,对于胜败描绘显得十分隐晦,甚至《徐晃传》、《文聘传》连最后的结果都没有写出来,而且关羽如果真的是那么窝囊,被人屡屡击败,他又为何一直阴魂不散,始终没有被人歼灭呢?
所以小岩个人认为“关羽绝北道”是成功的!
我们从《乐进传》所记载的“走之”可以发现,关羽只是退走而已,这有可能是被乐进打退,也有可能是关羽自退,但如果真是被乐进与文聘打退,那么又何必再调远方的汝南太守李通来救援曹仁呢?
因此小岩认为关羽是以游击战的方式,打击他们与曹仁的呼应,所以曹仁在“南郡之战”这一年,几乎是孤军奋战,得不到什么援助。
此外,《李通传》虽然写“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但其实还未通道,李通自己就先病死了,所以整个任务是失败的,而且李通的“勇冠诸将”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指其他魏将根本越不过“关羽绝北道”的防线,只有李通能“且战且前”,要不然人人都越得过去,李通比其他诸将勇在哪里?
当然或许会有人拿《徐晃传》记载的“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认为徐晃成功越过“关羽绝北道”的防线,但其它史料却丝毫没有记载徐晃当时有何作为,所以显然助益不多,那么这是否跟“关羽绝北道”的打击有关呢?
再者,我们退一步来说,关羽一人带几千兵马,挑战曹操诸将的大军,即使真让徐晃闯了过去,但其他诸将都被他挡下来了,还累死了“勇冠诸将”的李通,这已经减轻了合围曹仁的孙刘联军的多少压力啊?所以关羽的战功就算没有得到满分,至少也有八九十分了。
后来刘备赴京口见孙权,周瑜曾上书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周瑜或许就是看到“南郡之战”关羽和张飞两人的骁勇善战,所以才会对关羽和张飞如此忌惮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