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2
20、玉鸟形佩红山文化高2.4厘米宽2厘米1973年辽宁省阜新县石戈乡台吉营子村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玉鸟青白色,形体较简略.圆头前伸,展翅,方尾.无细部加工,腹面光滑微凸起。
21、玉鸟形佩红山文化左 高5 厘米 最宽4.5 厘米右 高4.8厘米 最宽 4.9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左鸟为深青绿色玉琢成,圆头、圆肩、方尾,作展翼状,腹部有一穿孔。右鸟为青白玉琢成,体较方,颈部有明显的凹槽,双翅下垂,腹内有一横穿孔,可供穿系。
22、玉鳖红山文化长4.8厘米 最宽2.8厘米1973年辽宁省阜新县石.戈乡台吉营子村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玉瞥呈淡绿色。体稍细长,首作三角形,颈前伸,鳖背椭圆,尾尖,四肢作蜷伏状,腹部正中有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
23、玉双兽首三孔器红山文化高2.8厘米 长9.2厘米 宽1.8 厘米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绿色,局部有黄褐色浸蚀。器中间横列三个大小相同的圆孔。器两端各附一兽头,长脸、大耳、撅嘴,似猪头形状。器上端为弧拱形,下端平直,整个器形新奇,制作精巧,器上三圆孔,手指可穿,可作为指饰,三圆孔下部各有一至二个小孔,也可以穿系佩挂。
24、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15厘米 最宽10厘米 断面最厚4厘米辽宁省建平县采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器表面由于浸蚀较重,已呈牙白色。整体如“C”字形。兽首肥大,两耳耸立,圆睁大眼,口微张,外露獠牙,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兽身光素。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器中央有一大圆孔,背部近颈际有-小圆穿,皆由两面对钻而成。
25、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14.1厘米宽10.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器由黄绿色玉琢成,质地纯润。曽首圆睁大眼.双唇紧闭,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兽身光素,背有一穿孔。
26、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14 厘米 最宽处9.5 厘米 最厚2.7厘米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器由青绿色玉料琢成,因有部分石皮,故有杂色及不规则疤痕。器形整体肥厚,呈勾形蜷曲状,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头大,双耳竖立。眼阴刻,呈圆目。吻部前突,鼻间多道皱纹,鼻孔处阴纹较深。周身光素无纹。此种兽形玦目前仅在红山文化中发现,形体大都相同,惟此件背部对穿孔较一般为多,为两孔。
27、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4.2 厘米 最宽3.4 厘米 厚1.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器由青绿色玉琢制,体蜷曲,首尾不相联。头略向下,吻前伸,眼外突,直立双耳。下肢滚圆,尾稍尖。通体磨制光滑,器背上方有一圆孔,似穿挂用。
28、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14厘米 最宽 10厘米 最厚3厘米河北省围场县下伙房村出土河北省围场县博物馆藏兽首肥大,双耳耸立,由三圈阴线勾划出圆形大眼,首尾衔接处缺而不断,背有一穿孔。
29、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8.7厘米 最宽6.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器由灰青色玉琢成,兽首刻划简练,背部无穿孔。风格朴拙。
30、玉兽形玦红山文化高5.5厘米 最宽4.2 厘米 厚1.5 厘米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藏器由淡青色玉制成,局部玉质有土红色浸,整体扁圆厚重。大眼,眼外突,吻部前伸略向上翘,有阴沟纹表示皱纹,嘴紧闭。体蜷曲呈“C”字形,背上对钻一孔。通,体琢磨光洁圆润。
31、玉猪首形佩红山文化高3.5 厘米 最宽4.5 厘米 最厚2 厘米天津市文 化局文物处藏器形由淡黄色玉琢成,肥首大耳,眼睛所在部位由对穿大孔代替,面部有阴刻线多道,吻部前伸,略向上翘,鼻端有二个窝状鼻孔,短颈,颈下有短榫。此件系天津外贸部门辗转从东北地区收购,虽无明确出土地点,但与前述的玉兽形玦风格相似,同属红山文化遗物。
32、 玉龙红山文化高 26 厘米 剖面直径2.3 至 2.9 厘米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玉质呈碧绿色。体蜷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起,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刃,末端尖锐。尾向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圆孔,可供穿挂用。
33、玉钺大汶口文化长 18厘米 顶端宽6.5 厘米至8.5 厘米刃部宽9厘米 厚0.8厘米1966年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器呈茶绿色,扁平长梯形。玉质晶莹滋润,磨制精致,通体抛光。顶端一侧自然缺少一角,上部单面钻一圆孔,顶端中部也有一残缺的单面钻孔。刃为双面弧刃,无使用痕迹。背面靠近刃部和顶端各有一组抛物线切割痕
34、玉串饰大汶口文化单环直径3至5.1厘米 双环长6.8厘米 四联环长 4.8 厘米 绿松石坠长3厘米1971 年山东省邹县野店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串饰由青玉、白玉琢成单环、双环、四联环及绿松石坠等十一件组成,玉色莹润,制作不甚规整,靠近好的部位较薄,有的呈偏心圆。双环、四联环其造型模拟花朵,虽其形体略小于红山文化双联玉璧、二联玉璧,但其手法近似。
35、玉镯大汶口文化边长6.1厘米至6.4厘米 宽2.2厘米内径5.4厘米至5.7厘米 肉厚0.4至厘米1975 年山东省荏平城关镇尚庄村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镯为豆青色玉制成,镯内圈略呈椭圆形,外圈呈圆角方形,四边微外弧。镯面光滑,有一周浅凹槽。周边中部各钻一圆孔,未钻穿镯身,镯已残缺一角。
36、玉人面形饰大汶口文化高3.2 厘米 宽 3.9厘米山东省滕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山东省滕县博物馆藏器作扁平体,略呈方形。以简练的线条,勾划出五官,虽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尚清晰。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37、玉串饰大汶口文化周长 92厘米1987 年江苏新沂花厅 16 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玉串饰呈白色,由琮形管、冠状佩、弹头形管、鼓形珠串联组成。琮形管∶外形如琮,外方内圆,长方柱体,长6.8厘米,宽1.3至1.1厘米。分为四节,其中一、三节为简化的带冠人面纹,以两组弦纹代表冠帽;二、四节为兽面纹,以椭圆形凸块为眼睑,桥形相联,眼睑中间用阴线刻成单圈小圆眼。琮形管穿挂在串饰左右两侧。冠状佩∶扁平体,腰两侧锯割有深凹槽,正反两面有相同的兽面纹。顶端圆弧,中段有凹缺,其中心有小尖状突起。中间钻一小孔,两侧斜向钻一小隧孔与中孔相通,穿缀一组 12颗鼓形小珠。高2.5厘米,宽3.35厘米,厚1.1厘米。弹头形管共 23 颗,绕挂颈部。鼓形珠 18 颗,坠挂下方。整组串饰洁白光润,制作精致,构思奇巧,实用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件难得的珍品。串饰出于正式发掘的16号大墓内,原有位置、组合关系等均较清楚,为其订名和了解用途提供了重要资料。
38、玉瑷大汶口文化直径 13 厘米 孔径6.5 厘米 厚0.4厘米至0.8厘米1987年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 20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淡绿色,青斑,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平素无纹,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出土时套在男性墓主人骨架的左腕上。以上花厅所出的这批玉器,光彩斑斓,制作工艺极为高超。在玉质、器形、纹饰上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器相同,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此外,大型锥形器和精美的玉瑷,分别出自大墓内,无疑象征着墓主人的权力和财富。
39、玉锥形器大汶口文化长35.5厘米 宽1.2 至1.5厘米 厚1.1 至 1.3 厘米1987年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 18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淡绿色,褐斑,器身作长条方柱体,顶端方尖,底端有长2.1厘米的圆柱形榫。方柱体近榫部分分八节,饰简化的两条平行凸横棱和一条短横档组成的带冠人面纹。榫上套有长7厘米的圆管,管的孔径系对钻而成,管壁厚度仅2毫米,钻孔技术精确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