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请用语文思维答题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月考,我负责改阅读理解,在批改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多数同学没有运用语文思维答题的习惯,其实用语文思维答题并不是什么难事,只在老师一点拨。那么现在我就结合两个阅读题来说说如何运用语文思维答题。

第一个阅读题是《大地的耳朵》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聪慧的妈妈善意地欺骗“我”和弟弟说香菇是大地的耳朵,吃了便可以耳听八方,从而让不爱吃香菇的我们爱上了吃香菇。课后有一题问的是,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吃香菇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情感?很多同学回答的是:表达的是作者对香菇的喜爱之情。

且不说文中最后有一段专门提到:长大后,每每吃到香菇,就想到妈妈的慧黠和温暖的童年生活等揭示主旨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往往点明中心,这是答题技巧。单是看到美食类的文章,就应该立马条件反射地用我们的语文思维来回答问题:“姐怀念的不是香菇,而是做香菇的人和吃香菇的岁月!”

没错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美食类文章,绝对不是在单纯地给我们讲美食的色香味和做法,如果为了刺激味蕾和寻找做菜技法,可以去看菜谱。文学作品中的美食都仅仅是一种载体,作者爱它,爱的永远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这种情感,可能是母爱,亲情,爱情或乡情等。比如《妈妈爱吃鱼头》、《端午的鸭蛋》、《春酒》等。这其中的道理往往和做人有关,比如《荷包蛋的故事》,爸爸借荷包蛋告诫儿子,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让他吃亏。

在语文的世界里,花鸟虫鱼、风霜雪雨、日月星辰等各类事物,都有超脱它本身之外的意义,它们或代表情感,或寄寓品格,或彰显生命的价值。

这就是语文思维。

回答这类题,也不能肤浅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更是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剥开事物的表面,审视它的真实意义,发掘它真正的内涵。

第二个阅读语段是《捡来的手机》,讲的是我教育儿子把捡来的手机还给失主的故事。文章中的儿子真实不虚伪,想把手机占为已有,对把手机交给学校得到表扬很不屑,后来把手机归还给失主,也有巨大的成就感。文章表面上在写对捡来的手机如何处置的问题,实际上是借这件事传达一种做人原则:做人既要真实,又要善良。看到手机想占为已有是人之常情,但看到失主来找,主动交出,这就是做人的善良。

这个语段的最后一题是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如果你也捡了一部手机,会怎么做?为什么?

本题有三问,分值是3分,那就是一问1分,这也是做题技巧,有的同学上来就说,如果我捡到手机会怎样怎样,自动屏蔽第一问,那么就首先失了1分。

对于第一问的回答,有这样的两种情况,有的同学直接回答:捡来的手机我们要归还失主,或者是我们捡到东西不能私自占有。这就是没有运用语文思维来考虑问题的答法。

“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看似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题,其实你的回答还是应该围绕文章的意图来,本文的主要意图是借捡手机这件事,传达一种做人的道理的,收获和启示必须得上升到这个高度,才能得分。

阅读理解中的故事都不仅仅在讲故事,都是在通过讲故事来讲人生的,或是人格品质或是人生经验。

这就是语文思维。

用语文思维答题,是做语文试卷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这也是语文试卷的答题套路,非这样答不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