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八德]

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血脉,都不能割断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企图全盘否定历史,另起炉灶,建构'新的道德体系'的'大手笔',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的愚想。历史也证明,作为民族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不能依靠'进口',否则,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丢掉',引进来的道德又长期不能在我中华文化沃土上扎根,也就不能为中国人所认同,于是,'旧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来,造成道德文化的长期'断裂'与'空白'。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两代人的不懈奋斗,决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这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