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君教你读研报系列之理论篇
研报主要是给专业机构看的。小白需要读研报吗?发现君觉得作为普通人,也要学会看研报。
研报的重要性仅次于财报,很多财报上没有的信息,在研报上都可以找到。但读懂研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研报内容上相对精简,少的也就寥寥几页,但普通人第一次去读,还是感觉很头疼。
后台小伙伴也常常被大家问到,怎么阅读研报?所以本期发现君就来写一些内容,帮助大家更轻松地阅读研报,吸收其中的精华。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读什么?怎么读?
(下周会挑选一篇优质报告实例讲解,敬请关注~)
一、研报应该读什么?
逻辑框架 >指标 >数据 >结论。
1. 逻辑框架
说到研报,首先想到的就是卖方(券商/投行)报告。但卖方报告多少会以销售为导向,因此才有“逻辑可以看, 结论直接删”的说法。
多数人关注的是结论,但如果想从中学到什么,一定要更注重逻辑和研究框架,这些是长期不变的。
框架就像建筑房屋一样,要使房屋结实牢固,各部分的结构必须合理。马克思说:“最蹩足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起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发现君才说,逻辑与研究框架是一切研究的核心所在。
2. 指标
如何解剖你想了解的市场?报告提到的有效指标可能是一个重要途径,从中还可以倒推出作者的真实思路。
有不少时候,一份报告的框架与逻辑非常朴实,但所用的指标却让人眼前一亮,比如:
十年前通过广东的辣椒销量观测西南地区的民工流入量,来反推外需走势;
前段时间高善文通过观测小学生入学数量,来反推人口流入;
通过手机使用寿命,来反推上游零部件的需求量等。
这些指标的选择可以给我们很多其他启发,能够学到超越报告本身的思路。
3. 数据
在做投资研究时,一些数据不容易直接获得,但是不少卖方报告已经帮我们间接计算了出来,极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发现数据】还有很多报告中的数据图表,例如市场容量、竞争格局、产业链等,有些图表甚至可以一键提取原始Excel数据(PC端更便捷~)。
但是,用卖方报告的数据和指标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这些计算结果背后的假设、方法,别被生搬硬凑的假数据带进坑。
4. 结论
就像前几段所说,研究报告的结论应该是最后再关注的。一份好的报告有了逻辑、框架、指标、数据,结论一般不会偏离的太远。
好的旧瓶子是可以装新药的。一份好的报告可以是10年前发表的,但也许仅仅把数字更新一下,马上就能变成一份非常棒的新报告。时间是一个很好的甄别者。
发现君在假期拜读了赵晓光的一篇报告《对科技产业趋势和投资的思考,在思辨的世界中探寻真相》。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017年就已经思考透彻关于科技行业的趋势和投资方向,随便一页都是好的灵感来源。
当我们有了基本的分析框架、独立的判别能力、再加上谦卑的自信时,与高质量报告碰撞后,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分析框架。
另外还有买方基金的报告——浑水(Muddy Waters)就是很好的例子,通常这类报告更加重视细节,用扎实的行业调查自下而上的考察投资。图文并茂,但并不是常见的投行图表,更多的是实地勘察的照片与证据。
做空瑞幸咖啡的这份报告,通过大量的草根调研(门店流量监控、收集小票、第三方媒体跟踪,甚至挨个找员工/供应商访谈),用最原本的办法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再用自下而上的逻辑反推出公司的真正价值。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二、研报应该怎么读?
多到少——框架梳理——自己思考。
1. 多读到少读
刚开始可以无拘束的读海量报告,多多益善。让自己对市场上的分析框架及方法体系形成初步感知——”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所谓“读薄”,就是挑选出一批经典报告花功夫精读(例如上面的两篇)。
2. 框架梳理
只有当我们自己亲自梳理后,才能真正理解一篇报告的核心思路,即使在若干年后也能清晰回忆起来。
梳理时,可以先抽离其框架、再整理自己的疑问及思考,一点点的吃透。比如上面下图就是赵晓光那篇报告附带的思考内容,非常透彻,也提到了我们之前说的关键指标的作用。
3. 自己思考
当我们阅读完大量报告后,自然能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评选标准,这时候就可以筛选值得阅读的报告了!具有辨识能力的阅读者,是成为一个优秀投资人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