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历史,我们都知道陈胜和吴广的故事,是大泽乡起义。刚到大泽乡,连连大雨阻挡了去的道路,照秦律,应斩,他们便发动起义,喊着“大楚兴,陈胜王。”准备反秦。陈胜和吴广可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吴广一向关心他人,戊卒中很多人愿为他效劳出力。可以说陈胜起义的想法能够实现,吴广的人脉和谋略功不可没。身为陈胜的好兄弟,一人之下的重要地位,吴广最后怎么就沦落到被算计杀害的下场呢?吴广到死都没想到,自己和陈胜这位好兄弟一起起义对抗秦王朝,自己不但没有在战场上死在秦军手里,名垂千古,而是中途被自己的部下和好兄弟给合伙干掉了。这就有些可悲可笑可叹,吴广好歹也算一位“枭雄”。结果不但死得惨,还被安上了“不知兵权,不可与计”的罪名。原句“今假王(吴广)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这简直比“莫须有”还要喊冤。杀吴广的部下叫作田臧,他才是真正的“不知兵权”。他首先错在杀了吴广,之后他带着精锐部队跟秦军铁骑硬碰硬对抗就是错上加错。毫无疑问,被秦军大败。史书上说“与战,田臧死,军破”。田臧只是一个小人物,就算胆子大有野心,也不会贸然刺杀吴广,再把他的头颅献给陈胜。更不会“不知兵”的他因此升任上将手握部队的兵权。很明显是陈胜的授意,我们不明白当时陈胜在想什么,但一支精锐部队就这么葬在了秦军的铁骑下了。但陈胜为何非要吴广死了不可?在《史记》中有答案,吴广作为重要人员,知道太多事情后应该管好嘴巴,不能说的就别说。事实证明,他死于自己的嘴。我们在学校里学过文言文《陈涉世家》,取自《史记》,当时看的时候想,作者司马迁难道穿越去现场了吗?画面怎么描述的怎么清楚。无论对话,还是神态,还是动作,都仿佛清晰可见?当然司马迁不可能穿越去现场了,不然科学就没法解释了。那是陈胜自己对外说的吗?不会,像他这样有能力相当君主的人,不会那么愚蠢的去自爆行踪。而且陈胜是一个朋友都没有,基本不可能出现“酒后吐真言。”毕竟,他好不容易通过起义树立的“君王”高大形象,怎么会自己随便戳破。但当中所有事情还有一个人知道,就是吴广。原本秘密只有“你知,我知”,结果变成天下皆知。吴广作为部下,虽然是二把手,但老多嘴说老大不愿意提起以前的事情。自然会让陈胜的疑心和杀心日益增加。再加上当时陈胜和吴广在军事上就是意见不合。那么陈胜想要处理掉吴广是必然的。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吴广说了很多会影响陈胜地位的事情,这便让陈胜可能误以为吴广想要取代他的地位。别提什么发达了,不会忘兄弟。就算曾经一起出生入死又如何?在古代,陈胜称王后,陈胜便是君,吴广便是臣。臣一旦让君王起了疑心,让君王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离死便不远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陈胜连吴广都杀,吓得很多老部下都叛他而去。毕竟在一个有重疑心的君王面前,搞不好那天,那把要命的刀就砍下自己脑袋了。所以君王面前,就一定管好自己嘴巴,做好该做的事情。千万不要相信“苟富贵,莫相忘”的鬼话。陈胜的骄傲自满和疑心是造成大泽乡起义失败的原因。他滥杀部下,杀起部下毫不手软,导致众叛亲离,失去民心,这样的起义,这样的首领。他的军队会强大吗?况且陈胜个人是没什么打仗经验的,上了战场就是乱指挥。毫无悬念,这样的军队在秦军的铁骑下败得彻彻底底。结语:这样看来,吴广是必死的。果然,在领导面前,应该多做事,少说话。不管多好的关系,都要保持个“度”。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定要把握好,不然那天领导就恨上你了。记住,要会做事,但更重要是要会做人。“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