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评委“退隐”16年,临遍晋唐法帖|总结30余年临摹心得,助你摆脱临创难题
摹、临、仿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差很多。
很多“大家”一辈子都在临与摹,如赵孟頫、林散之等大家,甚至到了晚年还在临摹。
因为,他们深知“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结构“的道理!
今天的书家,大多数只在“临”而很少有“摹”。
古人所谓:“形神兼备”,“形”在前,“神”在后。
“摹”,一笔一画的描画,这种相当于“复印”的方式,理应与原作最像!
古人对摹书是很讲究的,他们通常以“摹”加强了对形的细节追问,“临”在摹的前提下加深认识,把技术转化为“自然的存在”。
不管是临还是摹,都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如同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第十届国展评委张羽翔老师,他对“临摹”的理解是:入帖是对原对象的还原,出帖是对原对象的演绎。
张羽翔,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
1989年毕业以后就在艺术学院教书法,学院的教学模式经历过,社会上的教学也经历过,一直到现在也有几十年了,所有教学经历都是在教学第一线上。
这也是他能在短时间内把古帖写得“有内味”的关键点!
他认为:
学书,首当重视“形似”。重视“形似”,则需要重视摹帖。
许多对于书法的错误理解及技法问题,都可以通过“摹”来解决。
张羽翔老师以晋唐行草的临、摹、 拟方式总结出一套习书系统方法,让众多书友受益,迥异于时流。
熟知的“广西现象”,那就是张羽翔的“书法训练方法”得到很好的验证。
那年的“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34人中广西籍的参赛者占6人,其中被评为一等奖的十件作品中,广西占有四件,这4件作品的作者均由张羽翔指导,此事轰动书坛,被书坛称为“广西现象”。
产生“广西现象”的背后,是张羽翔的书法理念和实践思路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张羽翔临帖作品
针对总是在“技法转换”存在大难题的书友,摹书是他最推荐的学习方式!
既锻炼观察能力,还利于加强对笔画起止位置的记忆!
“临与摹”正确打开方式
认真读帖
初次摹写
初次临写
即用单线将字的轮廓勾画出来,再通过勾画了解原字的用笔和结体,然后再根据用笔特点填墨,所以又叫做“双勾廓填”。
张羽翔老师指出:
这个过程需要懂得笔画的起笔处和收笔处,并不是一味地“描红”;
填墨并不是真的意味着填满就行,在填墨之前,要用心观察原帖的用笔方法,也就是笔法;
你可能还要思考这些问题:
还要用心思考笔画形状是如何做出来的?
写出这个笔画的时候,笔毫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更要在脑中想象古人是如何运笔的,书写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通篇看看其它的字,思考有什么样的笔势...
毕竟,光“填墨”就可分为平涂法、线填法、填写法,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玩法”。
张羽翔老师 不同“填法”演示
单勾
首期学员部分作业展示
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