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研途 | 双非三跨学姐如何取得快题第一140上岸同济
UU学姐
2021初试快题第一名(140分)
2021初试快题方向总分357(第11名)
本科:浙江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
几凡全程班学员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经验贴的提纲,方便快速查阅!
PART A – 自身情况
PART B – 备考经历
心态/地点/时间规划
PART C – 各科经验
快题 –概况/抄绘/练习/考场
综合/政治/英语
PART D – 私人鸡汤?
自身情况
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的本科学科背景和考研经历,方便大家与自身情况做个对比,有个参考。如果能给还在犹豫是否考研,是否继续考研,以及对自身不自信的同学一个鼓励和参考,那写这篇经验贴的我就算是“功德圆满”惹!
我是跨专业考研,本科环境设计,学校是浙江省普通一本。校内上过室内、建筑、景观的课程,校外也参加过室内和景观的实习,对建筑学有还是有一些些了解的(但我现在回头看我的作品集真的非常拉跨)。
一战:啥也不会但还是报名参加考试了,可想而知,没一科过线。
二战:从学校还没拿到毕业证书就去了欧洲一个月,8月份回来上海就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复习了。初试过了分数线,进了复试。但由于初试复试分都不高,最后还是没上岸。
三战:8月份到上海复习,从几凡D班开始上课,又一年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复习。初试快题140,总分357,初试复试都过了,2021年最终上岸。
考研过程中对自己的规划,很像“小马过河”,我的所有选择是基于“我对自己有所了解”,“我较为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的情况下做出的,我会觉得这点对大多数人都很重要。
我也希望在看任何一篇经验贴的朋友,能够对自己及适合的学习方式有所了解,是听课有利于自己记忆还是自己看书有利于记忆,是一个人独处较能化解压力还是与朋友交流会轻松一些等等。
面对轻松过河的老牛和小小的松鼠不要放松警惕或者焦虑,因为大家是不同的情况。基于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在考研过程中所做的决定会更容易也更适合一些。
备考经历
心态
我本来不打算写“为什么考研”,因为我觉得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有目标大小,但无高低差别。但在近期与研友交流沟通时,我发现有朋友即使身在考研路上,还是会对这段旅程有过多的犹豫和纠结。考研本身也是很考验身心状态的一件事情,在学习之外过分地纠结于其他人事物,至少在我看来是会或多或少影响我们学习的状态的。
我本身是一个很容易纠结的人,考研的目的也不像复试准备中写得那样“伟光正”,但我在此处多少有个优点:既然已经决定考研了,那我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复习,外在的其他事影响不了我。我不是很聪明的人,我也想不明白,所以自始至终我都会把大部分专注力集中在复习备考上。
总结:考研前,我们就得想清楚要不要考,考什么学校什么方向等等问题;而一旦下定决心了,或者说连辅导班都报上,我们就一心一意把目光聚焦在复习备考。纠结很浪费时间。只争朝夕,莫问前程。
地点
我两次考试都在上海复习,也是在同济周围和研友租房。几凡的攻略很多,我就不详细写了。
但我想讲讲我的理由:我一直考的快题,我认为快题不同于其他两个方向,是更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对比的一门课程,而且,线下交流会一定程度上优于线上交流。因此即使在上海租房生活成本大,我还是决定在上海备考。
而且两年的租房经历也让我发现,与同为室友的研友的交流对备考过程也大有脾益。生活间隙中对某个突然想起来的题目的讨论,无论最后有没有得出结果,和室友们的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在备考过程中的压力。但是不是室友也无所谓,有的研友能在吃饭的时候、回家的路上一起说说八卦,总会让考研的日子精彩很多!
时间
长达近20年的读书生涯让我算是最了解我自己,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我以自己的习惯为主。
就如我在运动上比较擅长耐力跑,我也耐得住每天勤勤恳恳地学习,也不用特意给自己每周一天或半天的假期。在每日的时间安排上只做大概的划分,细节由周计划、月计划来确定。每科的第几轮复盘,也是按照月份来。
2020年月安排
以下是2020年9月开始的日程安排,上完了快题D班以及理论班之后,一天时间完全自己安排。全天安排3大板块,一个学科一个板块(快题除外),一个板块4h左右。上午政治,下午英语,晚上综合。快题的安排是与研友们商量约定时间画,一周2次,抽晚上的时间。
与自习室整体水平相比,我每天投入的时间只能说恰如其分(应该没有凡尔赛吧)。但我觉得我在自己安排的时间里是能投入最大的效率的,我每天的休息时间也相对足够,没有很伤身体和损害精神,每天乐得自在。所以我并没有留出每周的休息时间。但中间还是和朋友们出去那么两次看了电影,去福州路买马克笔。
备考期间买马克笔真的是我最大的幸福了,我也推荐大家自己拿着平常练习的纸去文具店试色,多尝试。
PART C
各科学习经验总结
C-1 快题
或许也是跨专业的原因,我对建筑的理解很浅薄,对快题的理解就更浅薄了。我甚至很少将快题视为"设计",更多的时候是"解题"。审题——找出题点——回应题点,这是我对快题最直白的理解,也是我在画快题时一直对自己的要求。我也与建筑系的老师讨论过快题以及如何在快题设计这一科目上取得高分,他回复我说:
“要得高分就要完成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设计表达。好的设计,在我看来就是清晰的思路,合理的空间组织,高品质的空间造型。”
我之后也琢磨很久了老师的观点,包括复试前联系的导师也在快题方面对我们做了提点,我会觉得老师们比较关注快题中建筑的理性表达,功能的合理,规范的合理,表达的合理等等。快题建筑中可以有体现人文关怀和城市层面的亮点,但并不需要太多在造型方面的创意。这些几凡的学长学姐们上课也经常提到,包括在平常练习时,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或者说是我在建筑思维上受到的训练不够多,我只能以最简单的布局安排以及建筑造型来完成快题设计,同时我的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也是在简单的造型里最大程度地合理,今年的考试我也是这么做的,如果这是我得到高分的原因,我希望我的总结能够帮助到大家。
C-2 抄绘
我对新建筑案例的学习也可“功利”了,去年考研我案例抄绘得还是蛮多的,这次考研我就很少抄案例了。是因为在上一年的学习中我对经典的平面布置有一定的把握,更新的建筑案例要么是经典建筑平面的变形转译,要么就是不适合运用在快题设计当中。
我不要求自己在平面布局中有太大的创新,平面规范,合理,有一定的品质空间,制图表现能够体现我的“建筑素养”,即可。但这些也是基于我之前抄绘过较多的案例,沉淀下来的回报。
抄绘历程:繁——简
前期(7、8月份之前):抄绘大策略,建筑平面、场地关系等。
注意功能分区,楼梯间、卫生间等辅助空间的布置。以及有些图纸中会带有家具布置,公共空间如门厅、庭院等地的家具布置都可以学习抄绘。前期抄绘可以细致一些,但并非一比一还原图纸(这是我踩过的坑,没读懂图纸就啥都画下来),读懂图纸很重要。
(早期抄绘)
中期(9、10月份)抄绘优秀快题方案+建筑案例细节
优秀快题方案:平时保存几凡分享的优秀快题,或者直接翻开大红书,看考场高分快题,取其精华,也是学习大策略以及优秀快题是如何应对考点的,优秀快题的体态关系、细节处理等等。
建筑案例细节:
①总结卫生间+楼梯间+电梯间的打包处理,注意尺寸,在以后的快题中可以直接用。
②总结门厅空间的手法,以及空间楼梯的布置。
③抄绘外立面开窗的手法。
这时候如何还是抄绘建筑的平面,可以将其转译为在8X8的柱跨中的平面布置,也不用细分平面功能。
(中期,简化抄绘)
后期(11、12月份)归纳总结
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画快题都趋于成熟趋于稳定了,各个学校各个年份的的题目大家都基本画过了,我不大建议在这个时间段变动自己练习快题的手法等,也不建议抄绘整个案例。我会在闲暇时间浏览案例,记录一些能运用在快题中的亮点部分,比如入口灰空间的形态,露台和屋顶花园的形态等等。以及对快题出题类型做一系列的总结。
平常练习要求
因为强迫症,我看不得我的平面以及线条歪七扭八,所以我的快题制图应该算是比较清爽。我每套练习的快题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而且要求自己图量完整,这是个好习惯,我觉得快题选手可以尝试一下。尽管我也常常觉得时间来不及,觉得画剖面和立面很无聊。但不得不说,平常练习的时候要求严格是件好事,将每次练习都当初考试看待,尽量图纸完整,到了考场上会减少考试的紧张感。
有次一个学长和我们说“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快题会挂”。我一听到都吓坏了,扭头就和朋友吐槽“他都考上了他当然不理解”。哈哈哈但我后来也一点一点地理解到学长所讲的含义(并不是因为我也考上了hh),在平常练习地时候都会感觉题型、场地条件有重复,考场上的题目考点我们也多少有练到过,考点、应对的策略也是我们平常练了又练的。
所以我也会觉得快题更像是解题,面对一道题目,而不是创新,我们多少是有东西可以应对的,平时积累的东西足够应对考试。有些朋友不选择考快题,而是选择考技术和历史,是希望求稳,但选择快题同样是可以求稳的。
“过线靠实力,高分看运气”,这是我当初美术高考时老师和我们说的,我觉得也适合快题考试。
考场表达
把握时间、放好心态、求稳。我在平常练习的速度就很慢,想方案的速度慢,画图的速度也很慢。我也听过很多学长学姐和我说“放心,上了考场你就画得完了”,但我也没有因此放松警惕,我一直在练习加快我的速度的同时,保证图面整洁,我就害怕这条规律不在我身上灵验。
这次考场上,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连方案也没想好,我表面很平静,但心态很崩溃,一直给自己打气“完了完了,明年又得再来”。
最后想着就求稳,想了一个功能性的方案,没什么内部外部空间。将近一个半小时,我才开始画图,手起刀落,画得飞快,最终以差了一个立面图的图纸结束,分析图也没来的及画。但持着最后的倔强,抽半分钟上了个色。
看我,你在害怕什么?我时间也不够,心态还不好,还是认命般地把图给画完了,应了那句老话“坚持就是胜利”,我也没想到同济老师居然能给我个壹佰肆。我希望大家以我为榜样(狗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考场上想哭也答完题,画完图出考场再哭。
C-3大综合
考前刷了两次题,感受到每一年填空和选择的重复率还是蛮高的,还有另外两部分就是考察建筑学基本素养常识,和“反正我是准备不到”题。所以我会觉得在大综合这一part,利用好几凡所准备的资料和自己做的笔记,多记多背多刷题,前面100分的题就能拿到60%以上。
在小快题的准备上,我没有重新用一套思路去准备,仍然是解题的思路,只是在完成图纸要求的基础上,去更多地练习分析图。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同济小快题的考察方向与大块题趋同,另一方面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受建筑学的训练不足,对于灵活的建筑形态没有很好的把握。
我为了求稳,在小快题上把基本功处理到位,关注功能的合理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等,有余力再去追求形态上的操作。
前期(7、8月份)
还是出于强迫症,我对于前人整理的资料有“阅读困难”,而且仅靠听课和自己看书,很难理清思路。所以在上了几凡的综合课程后,对于建筑史和技术等两大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我按自己的阅读习惯整理了一遍笔记。
我将考试的科目都整理了一遍,这的确耗费了我一定的时间量,但我在打字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复习了一遍,这些科目的框架在我脑海中也渐趋清晰。这工作量的确很大,还是要看个人的时间安排。
今年我没有重新整理笔记,仍然沿用之前整理的,也是更加轻松一些,后期我也没有看课本,用的是自己打印的这份资料,有变动的地方就直接在纸质资料上修改标注。
中期(9、10月份)
在9、10月份开始第二轮复习,同时开始刷历年真题,第一遍我是翻书填答案,有不懂的题目在这一阶段最好搞懂,搞不懂的题,确定了答案后也不要纠结,就记答案。同时我还收集了以往学长学姐整理的填空题,是依据课本列的基础填空,也很适合前中期基础复习和查漏补缺。也由此做了Anki的卡牌,导入到ipad和手机中,出门和回家的路上,以及吃饭的间隙都能刷刷题。
后期(11、12月份)
没啥好说的,就是反复看资料,反复刷题,反复背题。资料是越背越少的,收集资料是前期改准备的事情,到了最后的阶段,要相信自己准备的资料,不要到最后的关头来沉迷于资料太多,不知道该看哪些背哪些的焦虑。
我考大综合的状态是这样:前面的非画图题,基本上一拿到答题纸,就是靠第一反应答题的状态。会就写,不会就先空着,基本上没有犹豫太久的时间,因为心里会一直记挂着小快题的时间。答完一遍后,再填先前空着的题目,但这一回合也是一个很“顺滑”的过程,这时候,会的也都写上了,不会的就真不会了,也不用纠结,连猜带编地给写满了。就进入小快题的世界吧!
C-4政治
在这门课我并无什么经验可分享,我同大多数人一样勤勤恳恳地看视频,刷题,背肖4。
跟的是腿姐的网课,因为本强迫症觉得她的资料排版还是挺适合阅读背诵的,后期资料整合归纳得也很好。
最后背肖4是用的网上资源整合的材料,将肖4一大段的答案分条理组织,会方便记忆。
C-5英语
或许有人知道我英语成绩的乌龙,但我还是很感谢我的英语成绩以及分数线的,能够让我今年最终成为同济研究生。但我实在没有什么底气给大家分享英语的经验,运气是门玄学,对吧。
但或许我能分享一下失败的遭遇?考场上心态不能慌,越慌乱越难静下心来看阅读(特别是会背试题排版影响阅读体验的我来说)。加之在考试开始半小时后,我右前方的一名女生提出提前离场,在老师的问询中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监考的一位老师也开始尖叫。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但的确很打扰做题的思绪。当然,这不是我英语考得菜的借口,我是想给大家提个醒,考场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还是要好好学英语,任何一门科都得好好准备,不要怀有侥幸心理。
PART D
私人鸡汤?
今年的我真的很幸运,好运三连——
第一件是同济分开划线,专硕英语降分,我刚好单科擦线进复试。
第二是想报的导师名额刚好有空出来,我顺利“捡漏”。
第三是复试面试问到的问题我基本都准备过了,也可以总结为顺利通过复试,成功上岸。
我很感激我的好运气,但同时我也很清醒,我多少会觉得我值得(狗头保命),因为我一直在为“运气”做准备——
第一,尽管觉得今年可能无缘同济复试,我也没有气馁多久,一边参加几凡的复试班画快题(因为我想调剂也是需要画快题),一边收集调剂信息。所以知道能进复试后,我的情绪还是挺稳定的,因为我的时间没有浪费,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准备着同济复试快题。
第二,出成绩后,我也一直在准备、修改作品集,收集同济老师信息,看各个梯队导师的论文,以及筹备着给老师发邮件。所以当我有资格给老师发邮件的时候,我是比较清晰地知道给哪个梯队哪些老师发材料的,手里是有内容可以和老师交流的。也非常感谢已经找好导师和已经上岸的朋友们帮我筛选导师信息、确认导师名额。
第三,年前我就报了练习英语口语的网课,希望能为复试做好准备。出分后我也没放弃练习口语,并逐步准备复试问题。因此我对复试的准备并不是匆匆忙忙的,而是和那些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能进复试的同学一样充分的。
我这么反复强调自己的运气好,是希望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某些“不可能”而丧失继续学习的勇气和毅力。认清现实的同时也要做两手准备,即使有一点可能性也要坚持,“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点,我也希望看到这些的你能延续这份幸运。
最后就是传统的感谢环节了吗?
那先谢谢备考时期的自己,真的辛苦了。
再谢谢一直给我提供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同学亲朋好友,但私下都表达过了,就不累述了!
希望大家,保持热爱,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