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关注汕头湿地的“宝贝”们!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等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说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近期汕头在国内“最火”的热点地区非“韩江口湿地”莫属。4月3日,备受关注的《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21)》项目“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榜单公布,在这一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等单位组织评选的活动中,汕头韩江口滨海湿地以湿地类型多、面积大、生物多样性高,拥有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黄胸鹀、白鹤、青头潜鸭等5种全球极危鸟类及中华白海豚、中国鲎在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优势,成为广东唯一上榜湿地。此前,本报记者在韩江口湿地发现在广东绝迹30年的青头潜鸭的新闻也在全国轰动一时。韩江口湿地发现的这5种极危鸟类加上南澳岛记录过的白腹军舰鸟,使得汕头成为目前全国唯一拥有6种极危鸟类的城市,堪称汕头最具魅力也最值得珍惜的“生态名片”。
中华凤头燕鸥
出现在汕头韩江口湿地的“神话之鸟”——全球种群总量仅约100只的极度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
中间嘴端发黑者为全球极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周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在海滩涂上翩翩起舞。
勺嘴鹬
出现在汕头韩江口、编码为85号的极危物种勺嘴鹬,这是一只被科学家选中为人工繁育项目”偷蛋计划“的对象,其与配偶07号勺嘴鹬在2019年夏天共生了7个蛋,通过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全部繁育成功,它也因此成了全球种群总量仅600多只的勺嘴鹬家族的“英雄母亲”。
85号勺嘴鹬与同伴在汕头湿地逐潮觅食。
一只勺嘴鹬(左一)与两只三趾鹬在一起觅食。
青头潜鸭
在广东绝迹30年的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现身汕头韩江口湿地。
两只青头潜鸭在水中嬉戏玩耍。
青头潜鸭休息时仍不忘睁开眼睛,警惕地注视周遭的一切。
黄胸鹀
在芦苇丛中活动的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
在汕头韩江口滨海稻田湿地栖息的全球极度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
其实,汕头的自然资源宝库远不止一个韩江口湿地,早在2007年,榕江口(牛田洋)湿地及南澳乌屿就双双上榜国际鸟盟推出的中文版《亚洲的重点鸟区》。而南澳县的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也都名声在外。此外,濠江口青洲盐场一带的滨海湿地,也有包括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在内的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练江口湿地也曾出现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珍禽,苏埃湾红树林湿地则出现过黑鹳、白尾海雕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和保护。
黄嘴白鹭
△南澳海岸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正在韩江口湿地觅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小青脚鹬
在濠江口青洲湿地捕食青弹涂鱼的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
招潮蟹是小青脚鹬的主要食物。
黑脸琵鹭
濠江区华里苇塘的黑脸琵鹭群
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混群出现在濠江口青洲盐场湿地。
夕阳下在濠江口青洲盐田觅食的黑脸琵鹭。
遗鸥
沐浴在晨光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汕头是广东首笔遗鸥记录的发现地)。
黑嘴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
黑鹳
苏埃湾红树林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东方白鹳
练江口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彩鹮
韩江口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
白肩雕
韩江口湿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肩雕
中华白海豚
3月28日,汕头,3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正在韩江口浅海水域结伴觅食。据鲸豚类研究专家郑锐强博士介绍,目前汕头韩江口、榕江口及南澳岛的浅海水域仅剩下13头中华白海豚,弥足珍贵,亟需加大保护力度才能让这个濒危种群继续繁衍下去。
3月28日,汕头,2头成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正在韩江口浅海水域结伴觅食。
潜水时扬起尾巴的成年中华白海豚。
中国鲎
4月10日,汕头濠江口,一只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死体)出现在沙滩上。据红树林湿地研究专家刘毅博士分析,这只中国鲎为雌性,年龄超过十岁,已接近成年。这么大的一只中国鲎死了,实在让人痛惜。
退潮时,一只六岁多的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正在汕头濠江口湿地潜行。但愿这只可爱的小鲎,能在汕头湿地健康成长,继续繁衍壮大它们的家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汕头正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汕头滨海湿地,无疑是汕头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的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期盼大家在欣赏这些大自然中的美丽精灵的同时,一起来关注、保护这些“宝贝”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为它们也为我们人类建设更加美好、更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家园!
作者 | 本报记者 郑康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