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2021年上海交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试第一(401分)、复试第二(163分),总排名第一,目前拟录取状态。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就备考交大文管在此为大家分享一点经验,我本科就读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战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课一128分,专业课二138分,在此我简要分享专业课的复习规划、记忆方法、答题思路及复试准备注意事项,希望大家着重注意我的分析判断以及我为何这样做,相信你明白了方法背后的思考,也能走出适合自己的路来。别人的经验切不可照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慢慢摸索出来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1. 报名木铎文管全程班。你需要明白你报班的目的是什么,才能与自己的复习节奏结合起来。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复习经验及把握复习节奏,同时木铎的学姐会在第一时间将官网公告发到群里,整个过程我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备考。
2. 收集参考书、经验贴,包括历年的调剂情况我都提前有所了解,在脑海里把整个考研流程都过了一遍,经验贴最好收藏起来,每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看一遍。3. 准备好学习工具,我全程是无纸化学习,用notability做笔记,用Xmind做思维导图,用扫描全能王OCR进行书本文字的转换,英语用欧陆词典和墨墨背单词。4. 公众号:表征与拟象、暴风骤雨、言之有范、文化产业评论,同时推荐b站up主学院派Academia
3月到8月由于疫情原因一直在家,学习效率并不高,前期收集信息,4月正式开始学习,每天大概有三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复习节奏与木铎课程安排一致,对文化理论很感兴趣,因此重心放在640及拓展阅读上。1.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比较难读难懂,需要反复阅读记忆,在此阶段建议不要挑重点,熟读整本书,同时我还阅读了《大众文化导论》、《文化研究读本》,以《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为主比较这三本书的结构,并补充进《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中。2. 我将《文化大转型》阅读完并整理了一份符合自己背诵习惯的笔记(共40页),建议根据整本书的写作框架整理一份较全的笔记,命题人考试风格可能随时会换,前期一定要准备得全面,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注意书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段,具有总起总结性质的句段,答题时可用作观点或导语总结。(认真看完了大转型后期看单老师的论文会轻松很多)3. 同时我还阅读了文化理论相关书籍,如《文化与社会》、《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等,主要是为了保持大量阅读的状态,习惯理论书籍的语言风格。精读了《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并撰写了读书笔记,一方面历年真题中常出现介绍理论书籍或流派代表人物的题目,斯道雷在书中的总结过于精炼了且答题容易出现同质化情况,另一方面,后来证明这对复试也是有帮助的。877我主要阅读了参考书,并在阅读过程中整理了一份《文化产业术语表》,当时并没有以应试为导向,而是作为对文化产业管理整个学科的了解,总结得很全面,有些书上仅仅是提到的我会去MBA智库网查阅详细定义。如果该术语在书上注释了英语用法的话建议一并整理进去,对复试英语测试帮助较大。
首先我翻阅了木铎真题黄宝书,大致了解了答题思路,并且将出现过的真题年份在书本目录中标注出来,以此确定高频考点和出题变化规律。同时黄宝书真题答案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商品的特点,我后期都整理进了877笔记中。真题答案中关于女性主义的总结也很全面,我稍作补充后女性主义相关便只背了这一部分,没有再去背诵《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中的女性主义部分。在持续反复阅读877参考书的同时,我跟每本书整理了一张A4纸的思维导图,用碎片化时间去反复记忆,877的内容我以理解为主,没有太去扣字眼背诵原文,同时关于西方的案例,如《文化产业》中音乐产业、报纸等我没有过分关注,一是比较陌生,理解和记忆难读较大,二是我坚信我理解透了理论知识和观点,我用我熟悉的中国案例举例论证也可以的。在11月份我开始整理《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笔记和877整合笔记。由于《导论》这本书我已经很熟悉了,我整理得比较精炼并且将877和《文化大转型》中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关于“文化”,我的整理如下:
我也将《文化大转型》里的相关知识补充进去,例如将“索绪尔”专题整理为: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两个结论(符号的任意性与意义的差别原则)/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共时性与历时性/对文化理论的贡献,这几个部分。
同时导论后面几章较散且不好读,我以“场域”、“品味”、“约翰·费斯克”等小专题进行整理。
2. 877整合笔记
877全部的参考书我整理为了一份笔记,因为对书本较熟且以理解为主,我依旧是以关键词进行整理的,且将每个知识点从出题人的角度进行整理,并结合黄宝书真题答案、《文化大转型》进行整合,例如“为什么文化产业很重要”这个论述题我整理的答题框架如下(黑色部分为答题框架,蓝色部分为观点出处):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答案是通用的,如“为什么文化产业很重要”、“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这些问题是大同小异的。这两份笔记的整理一直持续到12月份,一直到最后,我主要的复习资料为四份笔记:大转型笔记、《导论》笔记、877整合笔记、文化产业术语表,同时12月跟着木铎提供的热点和论文整理了一个热点归纳笔记,当时着重关注了腾讯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成就和故宫博物院,这两个例子足以我灵活运用到各种题目中。
12月我还在言之有范的推文里看了其他院校的文管考研题目,有很多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甚至一臂之距等名词我也运用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答题中。
我不太擅长背诵,所以以理解为主,辅助思维导图和逻辑链,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记忆方法。以《导论》中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中马修·阿诺德为例,思维导图的好处在于将一段文本划分为几个清晰的部分,方便理解及记忆。前几遍阅读《导论》时我采用的是思维导图法,主要帮助我梳理长文本。逻辑链的好处在于将不同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再次将并列关系串联为递进关系,可以使我重新输出成逻辑清晰的答案。后期我采取默写逻辑链或根据逻辑链复述的方法记忆。这一方法主要针对877,877的知识点很碎很多,且这几本参考书在很多地方有重合交叉的地方,无需强调每本书的独立性,归纳总结为一个素材库,答题的时候根据题目需求去串联知识点。比如,可以从主体进行划分:政府/企业/生产者/消费者,也可以从文本/手段/政策等角度划分,这些角度同时也可以作为答题角度。
复试考察更为灵活,好好制作一份简历,将简历上可能成为提问点的地方都发散开来,织一张网,用你的全部知识体系去作答,哪怕是你本科所学、课外积累,把答案引向你熟悉的方向,做到真诚、落落大方即可。要明白,面试也是你了解导师的机会,要交流而不是背稿。
1. 我没有把640和877割裂得特别开,我认为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搭建你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知,你是在用全部的知识去作答,知识点是我脑海里散落的珍珠,考场上我根据需求将其串联为项链。2. 不需要去追求一本书背几遍,每天学习多少小时这种量化的规定,我整个备考过程是在宿舍复习的,每天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长而是以任务为导向,尝试去复述去默写,定期调整复习策略,不管背五遍还是十遍,能以答题的方式写出来才是有效的。3. 答题时观点比篇幅更重要,要追求最终收益最大化,不要过分追求答题篇幅,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得不偿失。整个考研规划也是如此,注重最终效益最大化。4. 无需追求一字不差背诵参考书,是在答题,不是在默写课文,那句话理解了吗?整个答案逻辑严密吗?与题目贴合紧密吗?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5. 选择一种思路坚持下去,一以贯之,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但如果中途换了路,容易迷路。回想整段考研经历至今仍觉恍惚,我奔着过程而去,却收获了最好的结果,如同我在考研结束当天的日记里写到的“我已收获了预料之外的惊喜,收获踏实、平静和独自解决问题的一整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些看不见的难以被量化的东西将成为不断促使我思考、成长的力量。”加入木铎文管全程班是2020年三月的寻常一天,写下这篇文字是2021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你好啊,不一样的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