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伦敦求学记9(2017.09.26-10.26)

2017年10月25日15点13分,我拍下了这张照片,前景是即将坐上的双层巴士,背景中的高楼是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行政中心——议事大楼,也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

想象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徜徉在异国的图书馆里,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完全不懂的术语在包围着,脑内想再多我到底是在干什么,可都抵不过自己想做什么。

文题取自最近都会想起庄子的话,于是查证了一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从一开始到这里觉得要学得东西真是多到时间不够用,特别想要有时间转换器或者是时空穿越的技能,可以穿越回去读好多遍书、读好多本书。

事实上,从推送里就可以看出我的焦灼,用母语读哲学尚且有些困难的我,要用英文来读,真的是很大挑战啦,不过好在导师没有要求我一开始就都跟进,甚至都让我少选一些课,也不用读很多书,先从博士论文读起来,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在《读博之路始于读哲学的英国大学给学生都上什么课?推荐什么书?》中分享的内容里,只有最后一门课程我最终留在了选课单里,前两天从aiting list被提了上来成为了正式注册这门课程的学生——

没错,是我下周要上的“学术写作:文献回顾导论”。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这门课程要求阅读的书单和文章,我自己为了督促学习,应该会更新在那门课程上的学习情况。就上次和导师聊下来,其实现在这个起步阶段,每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好像是在往银行里存钱,每天吸收了之后存一点,存一点,都是对未来文献回顾的支撑,所以在这阶段——

read intensively 大量阅读

阅读阅读再阅读都不为过,这是非常关键的,但选择也非常重要。我觉得特别庆幸的就是两位导师都是学富五车,读过的书可能比我吃过的饭还要多,当我说自己对“ what kind of knowledge? why choose this knowledge?"感兴趣时,他们都能给我推荐适合我这个水平的文章和书籍。

当我莫名其妙选了critical realism之后,看到大部头的书籍觉得自己可能会是挖了一个天坑,竟然得到了导师把Roy Bashakar本人推荐给她的书分享给我,之后还和我一起吐槽我原本看了没读下两页就放弃的书太难了。于是,特别能感受到博学多才的老师还不嫌弃你的愚蠢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但有一点,也是我这一个月里最大的认识,那就是:

I am leading the project.

我的博士是我在主导。

导师能够给我开出推荐阅读的书目文章,是因为我对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中对哪个概念感兴趣,否则在导师们脑内那么丰富的馆藏中怎么能够精确检索出相关的结果呢?而且每次的指导过程也都是从他们满满当当的日程中挤出来时间的,我也不好意思闲扯家常,往往都是小谈两句最近的情况就直接开始说最近看书觉得哪两个定义有些不明确,我对这两个词的看法是不是有误解之类。

我自己还在导师的督促下有了三步高效“指导(supervision)”的流程:

1. 问题“文本化”:

贴士:把想在指导过程中和导师探讨的问题列成一张纸,标题是你想提出的问题或者困惑,其下写三四行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已经阅读的内容;

最佳时间:在见导师之前一天或两天工作时间内发到导师的邮箱;

2. 讨论“文本化”:

贴士:见导师之前一定要保证自己头脑清醒,以便精神饱满地与导师探讨你们想交流的重点内容,如果有提到书籍作者名字你不熟悉的一定要当场确认,也可以直接上网搜,然后截图;

这样根据你之前写的“问题”、讨论时的笔记、相关截图,你就可以再整理出一页纸的内容,发给导师核查有无疏漏或记错什么内容;

最佳时间:在见导师当天下午或隔天早上工作时间内发到导师的邮箱;

3. 预约“小秘书”:

贴士:我的两个导师其实一个每周只工作一天,一个全世界各地飞,所以前者我们尽量当天指导结束时就约好下次的时间和主题(比如我一个月之后就是修正研究计划),后者是通过秘书确定日程,直接会在系统日历上有提醒。

最佳时间:隔天见面前发给导师邮件附上你的一页纸(如果是研究计划最好提前一周发,隔天再提醒)时,再确认具体时间有没有变动;

嗯,另外读书笔记是做给自己看的,就像之前打比方的银行存款一样,不需要一条条发给所有人看,但你自己最好有一个账单流水,就不要发给你的导师了,他们不需要这些细节,都是我曾经走过的弯路,以此为鉴。

最后诚心寻找处于相似起步阶段的学习伙伴(study partner),因为我也想有人和我一起存钱,然后相互给对方打气。毕竟很多时候,博士的感觉就是在孤军作战,身边都是比自己聪明百万倍的巨人(对呀,就是每天都在读这些人的书)。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但人多了的话,能够走得更远吧。


今天去了议事大楼(Senate House)里借书,凭着我们UCL的学生证可以很快速地秒速办卡哈哈~这里借书的上限是20本,我选了三本:两本关于知识的哲学入门书,一本关于教育社会学的讨论文集,量力而为来说的话,我已经有些贪心啦~

尾图是在这里面感受到了许多“中古”书的味道之后看了看窗外,拍了这张照片:

用snapseed处理了一下雨天的伦敦

注意到这张照片右边的一座塔了吗?

这座塔叫做BT Tower,中文称为伦敦电视塔,是我有点迷路的时候经常会找的地标。它属于英国电信(British Telecom),曾在1962年(超过了圣保罗大教堂)到1980年间(被Natwest银行大楼超过)都属于伦敦第一高楼,主体高度在177米左右,加上顶部的天线为189米。


相关推送:

开始上课的第一天: 想远一点总是好的 | 伦敦求学记1

信息与文献检索的“学问”到底在哪 | 伦敦求学记2

与友人议给博士“上课”的形式与内容 | 伦敦求学记3

飓风天顺带涨一波知识 | 伦敦求学记4

读书与思考之外还有行动 | 伦敦求学记5

换位思考真的有那么难吗?有啊~ | 伦敦求学记6

很少有博士能改变世界 | 伦敦求学记7

为什么投资人要资助你的研究 | 伦敦求学记8

我有三种方法帮你定位适合你发表文章的那本期刊——定量?定性?入门?

学术| 检索不到你想要的英文文献 可能是因为根本就没找对数据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