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龙川河||贺 喜(外一篇)

贺 喜(外一篇)
文/龙川河
1980年高中毕业回乡那会儿,我只有十七周岁,但年长的同学们到了结婚的年龄,农村说亲的早,陆续举办结婚喜事,为此,要好的同学们相约一道去贺喜,成了一项重要活动。贺喜本就是为了热闹一番,怎样才能隆重一些,同学们商量我们也挂红。
结婚挂红在甘肃陇南陇东一带流行,本是结婚那天新郎的主要外家亲戚,重外家即父母亲的外家亲戚,人数较多前来贺喜的一种乡村民俗形式。八尺红布,或更长些的红布则扎个红花,以及红被面等,在距离院子外一百多米的村庄道路上,在锁喇声中,鸣放着鞭炮,挂到新郎胸前,鸣锣开道,高举喜条子字画,可谓浩浩荡荡,整个村庄夹道欢庆的场面,一拔一拔亲戚的到来,把婚礼的推向一波一波高潮。同学们给新郎挂红,虽然打破了传统,但显示了同窗的情份,从围观者投来羡慕的眼神,赢得了乡里乡亲的肯定。
当时一般人情送礼也就三、四角钱,同学每人统一收五角,十人以上就能成规模,红布一尺是四角。主要麻烦的是喜条子,听说要到传统的纸活匠处购买,都是普通纸糊的,当时就没有字画装表行业。我便购些贴墙用的花纹纸及白纸自己做,再用木棒子削成上下轴,需一天完成,再找村里学校的老师写上字,便大功告成。
二十多年后,我到邻村的同学家作客,在厅房炕头坐稳,突然看到墙上的字画上有我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上前仔细端详,原来是我们曾经送的喜条子,已经发黄,与旁边的精制字画真是相形见绌,的确邹邹巴巴的,不成样子。我说同学们都孩子长大了,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字画装裱,更无宣纸材料,就是胆子大,早该取下了。同学说,街上买来的字画就是贴在墙上好看些,同学们送的喜条子,可不一般,那是青年时代永远的记忆,那种同学之间的情分,不是随便能比得了的。
多年以后,在城里参加的贺喜真不少,看那迎亲的车队长龙,仪式多隆重,人们急急忙忙吃罢,去忙于工作,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回想曾经在家乡的贺喜经过,让人猛然醒悟,原来心中早被那简朴热闹的场面占据了。
文学笔记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少不了要记笔记,课堂笔记,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培训笔记……工作到老,学习到老,记过的笔记真是数不胜数。如此明目繁多的笔记,遗憾的是几十年后,能够保留下来的实在太少,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学笔记保存下来。
1980年左右,是文学的春天,春潮滚滚,催醒了神州大地万物复苏,我们热血奔涌,投入到爱好文学的洪流,记起了文学笔记。我把文学笔记分了范围,一是精制的小笔记本,外出随身携带,阅读到好的格言警句及惊奇古怪事例记下来;二是按景物、场面、心里、人物描写分别成册,根据报刊杂志上的精彩段落记下来;三是将报刊上的好文章剪切下来,用胶水粘贴在专门的笔记本中。
随着工作生活的变迁,文学笔记也随之发生变化,记得在昆仑山上的石棉矿工作,能读到的书实在太少,笔记记成了日记内容。报纸根本送不到山上,偶然收集到矿部办公室几年前的百科知识台历,把它装订成册,成了平时阅读的宝贝。工作一忙文学笔记记得较少了,尤其是到了审计岗位,为了供今后的工作借鉴参考,把经手的典型案件以故事形式记录下来。道是从未间断过对报刊上文章的剪切,资料多了就用会计账簿活页粘贴。进入网络时代后,从注册建文集,到开通个人微博博客。现如今的微信朋友圈,QQ好友动态,转载好文章,写出解决业务上难题的心得体会,发布最新作品,文学笔记随着时代的脉络不停地跳动。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百科知识,那些精美的文字,不仅提升了知识水平,还成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当我奋笔疾书时,思路如泉水奔涌,《红柳花》的写作,就是看着日记完成的;特别是一件件审计案例,在提升执法水平的同时,最终《尴尬日子》跃然纸上。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所保存的文档资料,梢加整理,一部财务故事问世。
文学笔记,虽说是普通的笔记,但是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是曾经的青春热血,它承载着理想与信仰,伴我成长,促我奋进。

龙川河,本名晋憧憬,原名晋早元,1963年2月生,甘肃省漳县人。1983年到新疆,1986年起在《巴音郭楞日报》、《新疆日报》、《审计月刊》、《中国审计报》等发表作品,出版有诗歌《浪花集》,长篇小说《尴尬日子》、财务故事《老板的心思》,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