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家叶兆言 | 在文学中,体验人性的至善与至痛
作家张爱玲有一部名篇《金锁记》,脍炙人口,夏志清教授甚至说,这部小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故事很压抑。年轻的曹七巧嫁给大户人家的残疾儿子作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变得扭曲、乖戾。丈夫死后她获得了一大笔钱,这钱却让这个女人变成了一个恶魔。
为了控制自己内向而美丽的女儿,七巧让女儿养成很多坏习惯,包括抽大烟,后来女儿终于遇到了心仪的对象,谈婚论嫁,开始对未来有了美好向往,悄悄把大烟给戒了。
有一天,那个她爱的男人来找她求婚,可是七巧用一句话,就很轻易地把女儿的一生幸福给毁了。七巧说了什么,她告诉那个男人,说女儿“抽完了大烟就下来”。
舞台剧《金锁记》剧照
为什么一个做母亲的人,要处心积虑地毁掉女儿的幸福?作家叶兆言在新书《无用的美好》中说:“这就是张爱玲的过人之处,她看到了人性中那种无奈的痛,就忍不住要把它写出来。关于张爱玲小说有很多评价,我一直认为这个细节非常有力度,非常华美。写的人心痛,看的人也心痛。痛是一种难以言语的东西,不仅仅是美,也不仅仅是丑,它很揪心,像阴魂不散的鬼魂,像黎明前的雾气,它伴随着我们,让我们忍不住要叹息,忍不住要叫喊”。
叶兆言看来,“文学往往就是这样那样的一些痛,而痛中间始终都有善。事实上,只有善才能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人生,才能确切地感受到文学中的痛。善根是文学存在的基础,好的文学作品里面不仅要有痛,要有痛的底子,还必须要充满善,一定要有些让人刻骨铭心的东西”。
在一次讲演中,叶兆言提到了他心仪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茨威格是犹太人,希特勒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已逃到了巴西。能幸免于大屠杀,对于任何一个欧洲犹太人来说,都是十分幸运的,都是奇迹,但是茨威格最后还是自杀了,他不愿意苟活,和他的同胞遇难一样,他选择了打开煤气阀门,死于煤气中毒,只是地点不同。
叶兆言说:“为什么茨威格会选择自杀呢?因为他对当时的人类太绝望,他找刁;到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他曾经觉得这个世界会非常美,充满了诗意,然而一个本应该很美的和谐世界,为什么会突然变得如此不堪,如此丑如此恶。茨威格的小说里到处都是美,而这个世界实在太丑陋了,这让他感到太痛,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在叶兆言的心目中,一个作家,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必须得有些相当与众不同的东西,必须得有些相当多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货真价实地感受人间的至痛和至善。
祖父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告诉叶兆言,一定要用心去发现。文学往往不是去考虑这个东西有没有意义,考虑它有没有用,而是去发现一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东西。你必须要静下心来,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的眼睛,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心,要能敏感地感觉到痛,要能敏感地感觉到善。文学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它也许很平常,也许很简单,但是一定要痛,但是一定要善。
少年叶兆言与祖父叶圣陶